Cass Rasmussen

2008年
剧情:自高自大、傻头傻脑、江郎才尽...,这些都不能阻挡迈克尔·马隆(凯文·法利)成为美利坚合众国最“出名”的电影制作人之一。马隆的名号不光来自他新近公映的“惊世巨作”《你们美国猪们去死》,还在于他在左派活跃人士组织中的“丰功伟绩”--除了号召对外撤军,攻击政府措施,最近马隆支持取消七月四日美国国庆日的提案更是引得一片哗然!  忙人总是闲不住。为了实现毕生大志(外加打发时间),马隆毅然决定环游美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不料,这个傻蛋的胡作非为终于引起死去的美国先烈们的公愤。于是,一路上,鬼魂大军先后找上门来:乔治·华盛顿、巴顿将军和J.F.肯尼迪,三位曾经的美国英雄们,都试图用自己的方法让马隆明白自己的错误,体会爱国主义的真正含义。  与此同时,阿富汗的恐怖分子正在筹划更大的报复行动。他们需要大量人员充当自杀炸弹,然而族中为圣战不惜一切的“优秀战士”却大都已经“捐躯”,也许只有制作新的宣传录像,才能招募更多英勇无畏的圣战战士。鉴于“好莱坞都是痛恨美国的人士”这条总结规律,恐怖分子精挑细选之后,终于锁定了能够完成拍摄任务的人选--不出意外,被盯上的果然正是马隆。在两方势力的拉锯战中,一向反美反政府的糊涂马隆又会闹出怎样的笑话?    看点  2008年,美国总统大选年。政坛中,竞选人之争如火如荼;银幕上,聚焦政治的各类影片也让人看得目不暇接。谁说政治一定要复杂、严肃而敏感?刀光剑影含沙射影之中,最受欢迎的电影大抵是抱定了调侃、戏谑的调调。毕竟,娱乐至上才是好莱坞经久不衰的良方。  眼看政治讽刺成了热门话题,曾经执导过《空前绝后满天飞》、《白头神探》和《惊声尖笑3、4》的恶搞导演大卫·朱克也打定主意要来凑凑热闹。本以为这位恶搞大师铁定肆无忌惮、扒皮拆骨,没想到,他竟然敢冒好莱坞之大不韪干起了“非法”勾当--打着恶搞的名头,偷偷摸摸拍上了右翼电影!用朱克委婉的话来说:“它是‘小众的保守主义者’对‘左派过激倾向’的第一次‘正面攻击’。”原来,名义上还是一个民主党人的朱克,自“9·11”发生后就转向激进,不但私下鄙视民主党的温和,还为共和党人拍摄了许多名噪一时的政治宣传广告。  因此,除了大势调侃知名纪录片导演迈克尔·摩尔,讽刺左派的反战标语“战争不是答案”,嘲笑黑人、非主流和同性恋,攻击好莱坞左派当道,《美利坚颂歌》还旗帜鲜明地表明了其鹰派强硬的主张。而曾经担任过饱受争议的《耶稣受难记》的制片人史蒂芬·麦克维蒂,为了确保影片名号够响亮,也找来了相当多的老牌影星撑场面--莱斯利·尼尔森、强·沃特、丹尼斯·霍珀、詹姆士·伍兹、凯尔塞·格莱默等等,其中不是奥斯卡爱将就是搞笑老手。看来,这趟好莱坞右派大反击,就算要败,也一定要败得轰轰烈烈、声名狼藉!   其他  梦工厂倒下了,新线公司被收购了,好莱坞辉煌的八大巨头制片厂,似乎又出现了短暂的势力缺席。不过,雄心勃勃的商业大佬们可不会就此放弃,众多独立厂商如雨后春笋拔地而起。这些新兴势力可不同于大制片厂旗下的独立影片发行部门的小成本艺术片模式。它们或找来老牌影星,或直走商业路线,旗下影片大多大规模发行,总之是以赚钱、扩张为目的。新型独立厂商的花招颇见成效,于是又一家媒体“新秀”也赶紧前来分一杯羹。  维旺迪,前名维旺迪环球,是法国一家巨型跨国媒体集团,业务范围覆盖音乐、电视、电影、出版、电信、环境、互联网、电子游戏和公共设施等各行各业。这家150多年前由水务工业起家的跨国大鳄,一向以野心磅礴的收购见长,诸如百代、环球等名声显赫的大腕,都是它旗下一员。  显然,势力庞大的维旺迪并不甘于袖手旁观坐地分钱,它的目标是:战胜水土不服,兴建自家完全控股的娱乐公司。既然如此,有什么比美利坚政治更本土化?于是,狄更斯的小说《圣诞颂歌》被改名换姓,“恶搞天才”竖起政治观点,配上百无禁忌的滑稽嘲讽,维旺迪娱乐公司立志要在好莱坞左派的狂轰滥炸之中,掀起一番波澜。  
2007年
剧情:  通过这部电影,FANS们能最终明白是什么使得这样一个温和的,讨孩子喜欢的农夫转变成美国犯罪史上最可怕的罪犯之一。   艾德·盖恩(Edward Theodore Gein,爱德华·西奥多·盖恩,小名艾德Ed)(1906年8月27日-1984年7月26日)是美国最有名的连环杀手之一。虽然他"只"犯了三起谋杀,但他对其受害者的所作所为却震惊了整个世界。他犯了谋杀、毁尸、盗墓、食人和恋尸癖等罪。 童年   艾德·盖恩出生在威斯康辛州的La Crosse,后来他的妈妈Augusta Gein,为了不让艾德和他的哥哥亨利受到外界的影响,因此决定搬家到Plainfield。艾德只被允许去学校上学而不被允许交任何朋友。艾德的妈妈 Augusta是一个极端虔诚的女人,她认为所有的女人除了她之外都是妓女。艾德从未约过会,而且一直是处男,所以在艾德心中,母亲佔有崇高的地位。   当1945年12月29日Augusta因癌症死去后,这时艾德39岁,他无法控制的哭泣。他的妈妈可以说是他生命中唯一的女人,在警方后来的搜查中,屋内所有房间都脏乱不堪,除了Augusta的卧室以外,这显示Augusta在艾德心中无瑕疵的形象。他扭曲的性格开始显露,他先是把母亲的尸体保留在家中,到后来更未了满足他对女性的慾望而去盗墓。 谋杀   时间是50年代末。地点是美国Wisconsin州的小镇Plainfield。在这个642户人口的小镇上什么都不曾发生过,即使第二次世界大战也未曾过多地扰乱人们平静的日子。……直到人口下跌到641。也许Ed Gein只是一个行为古怪,有点害羞的人,他只想一个人和妈妈在自己的农场上简简单单的过一辈子。但是这里太闭塞了,收获的谷物也早就腐烂在仓库里无人问荆,妈妈也去了。于是一切都将不同。妈妈曾是Ed生命里唯一的伴侣。她是一个虔诚的基督徒,Ed在她无微不至的关爱下长大,每天为Ed颂读圣经,企图用那神圣的教义为Ed引导和祈祷;当然偶尔也用鞭子对Ed愚蠢的小错误给点惩罚。但是在Ed的心里妈妈从未曾离开过他,农庄的大屋二楼有五间房间,其他都尘封,唯有客厅与妈妈的睡房打扫得一尘不染。       在镇上所有的人的眼里,Ed愚钝和孤独。其实在Ed混暗的庄园里有着另一番辉煌神圣的世界。涅磐转世、食人族、纳粹集中营里的人体试验,解剖学与女性器官。这一切让Ed如饥似渴的痴迷和疯狂。现在有了妈妈亡灵时隐时现的指引,他终于决定做点什么了。很快,Plainfield墓地里不久入殡的女尸体开始一俱俱消失;然后,镇子里五金工具店里的女店主Bernice Worden也神不知鬼不觉地不见了。因为妈妈不喜欢她的傲慢和自大。 Ed虽然头脑简单,但他实在是个极具创造力的精细人。大部分的日子里,Ed的前半夜呆在墓场里,之后回到农场的大屋里,在油灯下一直亢奋的工作的黎明。在《戈雷解剖学》的帮助下,Ed的卧室里布满了令Ed骄傲的“手工艺品”,这里一个台架,那儿一个汤碗,一副手鼓,还有各式皮具,最令他心仪的是那件他只在特殊场合才舍得穿上的大衣。    1957年,11月17日。Wisconsin州警察抵达五金工具店女店主Bernice Worden失踪案嫌疑人Ed Gein的农庄。农庄四门紧锁,唯有阁楼下通往地下储藏室的门敞开着。整个农庄堆满垃圾及废旧物品,几无立足之地,腐烂和各种恶臭迎面扑鼻。郡治安官Arthur Schley打着手电,推开储藏室门进行搜查。随着手电的光柱, 映过来一片晕眼的苍白。一局肢体倒挂在房梁上。肚腹已被刨开,殷红的血上一滴滴地从漆黑的空腔里淌出。他起初尚以为是一头鹿。猎鹿在现在这个季节里正是流行。但数秒钟之后Arthur Schley毛骨悚然的发觉——那是一具女尸。房梁上吊下来的四根绳子紧紧锁住尸首的四肢。腹腔从阴部一直被刨开到喉部。肛门,阴部及头颅已被移除。——失踪的Bernice Worden被找到了。    故事并没有这么简单,警察在农庄范围以内进行了若干小时的地毯搜查。搜查结果是远运用“震惊”形容不了的,他已超出了人类承受范围的极限。一个怪异的汤碗其实是一具头盖骨的上半部分;卧室里的灯罩和字纸篓用的是人皮;还有人皮的座椅扶手;女性的生殖器被储藏再床下的鞋盒里;一条镶满乳头的腰带;一颗人头;四个鼻子,还有Colette Marshall女士的心已被下了锅,等待烹调…… 最终警察最大的收获是在Ed的衣柜里找到一件完全人皮织制的大衣,胸前是一幅女性的乳腺。 警方深信Ed与1940到1950期间在Plainfield区域内发生的5宗失踪都有干连,但经过几天的审讯,由于缺乏有力的证据警方最终只使Ed承认了他对Bernice Worden,及Mary Hogan的谋杀。在供词中Ed毫无任何感情色彩,甚至在讲述他的盗墓生涯中颇为洋洋得意。在对Bernice Worden的谋杀中,Ed只能记得起些许片断,虽然那不过是几天前的事,他供认在整个过程中他处于眩晕状态,并否认抢劫,他向天发誓拿走柜台钱屉只是好奇,研究完便一定送还。Ed被诊断患有精神与人格分裂,被送入院治疗,审讯被迫中断。 1968年11月7日,Ed康复赴审,一级谋杀罪名成立。Ed Gein在精神病院里愉快地度过了余下的生命 ,多次被命名为模范病人,他热爱分发给自己的手工劳动,每次总是超额完成,他对无线电发报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甚至还获医院的特许,用自己挣的钱买了一台。 1984年7月26日,Ed Gein平静地死于癌症,他被安葬在故乡的墓地里,妈妈的身边。    1959年,离Plainfield三十九英哩的另一小镇上的一个叫Robert Bloch的人根据Ed Gein的故事创造了小说《Psycho》。 1960年,导演Alfred Hitchcock把《Psycho》拍成了一部里程碑式的同名电影。《Psycho》在80年代以一直续拍到第4集,可惜都是鼠尾续貂之作。 1974年,恐惧导演大师Tobe Hooper的经典《Texas Chainsaw Massacre》,再次借用了Ed,塑造了面带人皮面具,手持电锯的“leatherface”。 1991年,《Silence of the Lambs》里的杀人狂Buffalo Bill更加贴近Ed的真实形象,他也为《Silence of the Lambs》摘取了奥斯卡。
2006年
200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