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迪

有片源
2001年
2000年
无声的河
无声的河

副导演/助理导演/

导演:宁敬武/
播放正片
导赏:电影《无声的河》作为一部主旋律影片,有较高的艺术价值、教育意义与社会影响力。影片构建了一个富有张力的叙事空间——无声空间。故事通过实习教师文治与一群聋哑学生的互动,展现了无声世界中爱与希望的涌动,这是对主流意识形态下人文关怀与教育公平理念的生动诠释。《无声的河》巧妙地避开了传统主旋律影片可能陷入的宏大叙事与说教模式,转而聚焦于微观层面的人际交往与情感交流。爱,沟通心灵,不一定需要语言或声音。电影以“无声”为媒介,传达出“大爱无声”。影片以实习教师文治这一角色,巧妙地搭建了观众与聋哑世界之间的桥梁,让观众在无声的画面中感受到强烈的情感共鸣与心灵的触动。影片深刻体现了现代教育理念中对个体差异的尊重与潜能挖掘的重视。文治没有将聋哑学生视为弱势群体,而是以一种平等、尊重的态度走进他们的世界,用心去理解、倾听他们的梦想与需求。他鼓励学生们追求各自的梦想,无论是成为警察、画家、明星,还是仅仅渴望倾听音乐的那一刻,都展现了人性中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这种教育理念促进了学生个人潜能的释放,也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此外,电影还通过其媒介的独特叙事方式,引导观众反思社会对特殊儿童的认知与态度,倡导更加包容、理解与支持的社会环境,让每一个生命都能在爱与尊重中绽放光彩。同时也向社会发出了加强特殊儿童知识普及、树立正确特殊儿童观的强烈呼唤。影片中的聋哑学生虽然生活在无声的世界里,但他们同样拥有丰富的情感世界与多彩的梦想。(编辑:婧怡)
导赏:影片《刘天华》是一部人物传记片,同时又是一部音乐故事片,导演使用小说章回式叙事结构展现人物的人生轨迹,使影片更加具备传奇叙事色彩,并以二胡音乐贯穿全片,突出时代变革背景下民族音乐的现代性变革,映射出人物命运的悲欢与酸涩。影片的叙事结构与一般历史片、人物传记片的叙事结构不同,采用的是章回式叙述结构,从妻子、友人、学生三个不同的视角评述刘天华的一生,颇似于电影《公民凯恩》的模式。第一章以妻子殷尚真为引,讲述旧式包办婚姻与江南水乡成长环境,第二章以友人古诺夫为引,讲述中西文化观念与艺术观念冲突,第三章以学生上官于飞为引,讲述师生情,整体脉络囊括了刘天华地域文化下的民族音乐启蒙、中西音乐碰撞下的国乐改革、传授学生音乐理念和创作技法等多个人生阶段,以客观化的视角呈现出人物的多面性,每个视角的情感色彩共同构成对刘天华全面而深刻的描绘。作为一部音乐传记片,二胡成为贯穿整部影片的主线,其音乐风格的转变决定着叙事的基本走向,《病中吟》《独弦操》《光明行》是刘天华的代表作品,导演将此作为三个章节的章节标题,提纲挈领地道出每个叙事段落的人物思想与情感表达,展现出刘天华的心理历程。《病中吟》一段讲述了娶亲冲喜、父亲病危、三叔痛斥民族乐器等事件,与委婉幽怨的乐曲声相互映衬,传达出生命苦之焦虑的情感,表达刘天华内心彷徨忧虑的心绪和对冲破现实阻碍的渴望;《独弦操》一段讲述民间音乐与正规音乐之争、中国音乐与西洋音乐之争,凸显西方强势文化下的民族困境,表现刘天华对国乐进行现代性变革的决心,乐曲《独弦操》是一曲单独用二胡内弦演奏的乐曲,是刘天华在二胡演奏方面进行发展、创新的重要成果,主旨、情感表达与该段落内容相呼应;《光明行》一段讲述刘天华拯救参加示威被打伤的学生,以政府镇压爱国运动作为叙事背景,而《光明行》乐曲的创作带有鲜明进行曲的风格,正体现了该段落中刘天华慷慨激昂、振奋人心的爱国之情。风格即人,音乐风格造就了人物的精神气质,成为塑造人物的基调。刘天华的音乐风格偏于平淡,婉转而哀怨,如泣如诉,却又不乏激情,从而塑造出刘天华惆怅、平和、沉静而又与世无争的性格。抒情性与忧郁气质相结合的音乐风格与人物性格相互映衬,使得在情感上达成互通性,成为传记片的一大特点。(编辑: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