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志远

有片源
1993年
1991年
1990年
导赏:“棋局早已终了,胜负也已成为历史,但假如我们有暇在棋盘上还原当年的黑白对弈,仍然可以感受到那布局的奇妙莫测,感受到那每一颗落子的雷霆万钧之力。”《大决战之辽沈战役》是中国共产党建党七十周年献礼片,作为八一电影制片厂出品的史诗巨制,本片以极高的规格逼真复现了辽沈战役这一解放战争中扭转乾坤的开局形势。影片讴歌了以毛泽东为首的革命统帅部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革命胆略和高超的军事指挥才能,表现了我军指战员勇猛顽强、浴血奋战的革命精神和无坚不摧、排山倒海的英雄气概。影片的主线表现了围绕锦州这一战略要地,国共两方在统帅部的决策、前线司令部的谋划以及战斗部队的交火等多层面进行的惊心动魄的交锋,并在其中穿插了中原战场和西北战场的战况、毛泽东与肖三回忆青少年时代、华北野战军的调动、奇袭西柏坡、蒋介石就职会、蒋经国试图经济改革等若干事件,表现出战争中矛盾的复杂性。通过深刻描摹战争中人们的精神状态,本片揭示出旧中国的灭亡、新中国的诞生并非仅仅是军事上的胜负所致,而是有政治上的腐败、经济上的崩溃,以及由此引起民怨沸腾的深刻根源,极具历史厚度。《大决战之辽沈战役》既有恢弘的战争场面,又在细节上抒情写意,构成一种张弛有度、疏密相间的节奏韵律,如序幕中气势磅礴的冰裂,和毛泽东爬上黄土高坡;塔山阵地战中用高速摄影拍摄的小战士牺牲和缓缓飘落的红围巾;万籁俱寂中铁丝网上挂着的棉絮和军号……这些具有史诗质感和情绪张力的视听造型,赋予了影片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编辑:曾奕琦)
1989年
童年在瑞金
童年在瑞金

演员(饰 巧母)/

导演:黄军/
类型:剧情/儿童/
导赏:《童年在瑞金》影片将环境背景设定在小山村,记述的是山村里的儿童与教师被乡土文化制约而无从对抗命运的故事,儿童成长的足迹被山村氤氲而又森严的气氛所笼罩,被这片土地隐形的文化所主宰。在影片中关于童年的描写可分为两部分,上半部分可定义为“温馨的童年”,主要展现读书给儿童带来的欢乐,如夜晚温习功课,在放牧时背诵九九乘法表等。影片的下半部分可定义为“感伤的童年”,孩子们读书的愿望一个个接续破灭,巧巧成绩优异却只能被父亲强迫嫁人,桂桂和水水被迫辍学跟父亲走街串巷干爆米花和阉鸡的营生,小红被母亲叮嘱女子的德与才在于绣花纺线,孩子的命运被成人决定、被传统规训,而黄平平是影片中唯一一个具备自主性的孩子,父亲的“缺席”给予了他更多向上的成长空间,与其他儿童的命运对比,不自觉感受到命运与文化之间相互牵扯的隐性关系。影片中运用了多种意象来表达山村中挥之不去的传统文化和落后保守观念的制约,黄平平穿行的巷子是影片中最具代表性的意象,在造型上它充满阴影,代表着古老守旧,同时纵横交错且不能尽收眼底,这样的特性使小巷具备文化符号的属性,代表着乡村中延续下来走不出去的文化氛围。而影片中的“瑞金”二字也潜藏着文化意象,它代表着革命根据地的革命文化、乡土社会中的传统文化和以书本为主的新文化,这三种文化的交织与对抗更加凸显命运的悲剧性。影片中的“招魂歌”也具有极为深刻的内涵,它象征着传统,表现出小红被父亲送给别人做干女儿的凄凉感与悲壮感,这一刻它在此的运用有了传统文化在招孩子们的“魂”的含义。该片严格意义上来说不是儿童片,而是一部拍给成年人看的影片,作为一部以成人视角表现对童年往事回望的影片,导演倾注是一种往事追忆感和对命运无奈的漂浮感,影片中的童年按照“温馨而幸福、朦胧而欢娱、无奈而迷茫、惋惜而忧伤、喊一声再见向过去的一切告别、踏上通向远方的路走向未来”的人生轨迹进行结构,谱写的是惋惜而哀伤的乐章。同样是以成人视角展现乡土文化对儿童规训的影片《孩子王》则呈现出更多的批判意味,字典在该影片代表着“反文化”的倾向而不是知识的象征,无可逃遁的文化的循环与怪圈是影片哀伤基调的症结。
1987年
导赏:陆小雅导演采用“红”与“白”两种强对比色作为电影片名,显然指向了一种抽象层面的对比意义。对此,她解释道,“红色,代表过去一些惨痛的经历,实际就是说我们这个民族有很多血的教训;白色,就是我们要把这些教训光明正大地坦诚出来,做一个反思。”因此,影片开篇,鲜红的血液滴落在洁白的地板上,喻指着滴滴泣泪的血的教训,在影片结尾,潘教授站在写着“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的黑板前,神色凝重,对在座的医生充满希冀。影片的隐喻义通过隐喻符号的设置来实现,陆小雅通过隐喻符号构建出了一层迥异于现实世界的超现实空间。首先是层层叠叠的高耸城墙,一方面,陆小雅导演认为“我们用南京那个古旧的城楼隐喻传统力量的坚固”,象征着那些以龚凡为代表的官僚群体,他们将声誉置于病人生命之上,封锁了潘教授的声音,使他长期处于失语的境地。另一方面,在这个梦魇般的假定性空间当中,潘教授一直在往青灰色的城墙上走,台阶很长仿佛没有尽头,迷宫般的坚固城墙仿佛牢笼,安置着潘教授过去由于误诊导致病人死亡的创伤性体验,这成为他无法承认对闵护士爱意的缘由。其次,影片中三次出现的日食画面,是另一个强有力的隐喻。陆小雅说,“日食就是黑暗把光明遮挡,但是终有一天,光明还要重现”这与“红与白”的主题相呼应,红色的血淋淋的教训需要白色的坦诚来洗净,光明终将驱散黑暗,焕发出持久的生命力。《红与白》以其独特的视觉语言和深刻的主题探讨,展现了一个时代的伤痕与反思,不仅呈现了一个关于过去与现在、传统与现代、痛苦与解脱的故事,也提出了对历史、文化和社会的深刻质疑。也许,生活正如影片结尾那样布满事与愿违,当潘教授终于鼓起勇气,向闵护士坦白那段曾误诊的沉痛往事,他所迎来的,并非期待中的宽恕与谅解,而是离开的身影与指责的风雨。然而,在这一刻,他终于能够坦荡地面对自己的良心,面对那些曾在他手术刀下颤动的生命,以及这些生命背后所承载的无数家庭的悲欢离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