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瑟琳·纽顿

Kathryn Newton

2023年
2022年
2020年
2019年
2018年
2017年
导赏:马丁·麦克唐纳执导的《三个广告牌》通过一位母亲为女儿复仇的极端行为,展现了愤怒在小镇社会中蔓延与转化的过程。《三个广告牌》最引人入胜之处在于其人物塑造打破了传统善恶二分的简单模式,每个角色都是复杂矛盾的综合体。女主角米尔德里德作为故事核心,既是失去女儿的悲情母亲,又是以暴制暴的复仇者。她外表强硬如钢:穿着男性化工装、满口脏话、怒踢儿子同学的裆部,但同时内在却脆弱敏感:会为窗边挣扎的蟑螂翻身,穿着粉红兔子拖鞋自我安慰。这种“暴力与柔情的并存”揭示了她用愤怒外壳包裹自责内心的真实状态——她曾诅咒女儿\"希望你出门被强奸\",这句气话竟不幸成真,成为她永远的心理创伤。迪克森警官则完成了最显著的人物弧光。初期他是酗酒、种族歧视、暴力执法的警局\"毒瘤\",甚至将广告商从二楼窗户扔下;但在阅读威洛比遗书后,他冒死从火场救出安吉拉案卷,并故意激怒酒吧中的嫌疑人以获取DNA样本。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当他失去警徽(体制身份)后,反而找回了作为执法者的道德良知。随着剧情发展,影片向观众揭示了愤怒如何自我繁殖。正如米尔德里德前夫所言:\"所有这些愤怒,都只会招致更大的愤怒\"。这种愤怒的循环直到威洛比遗书出现才被打破,信件中\"只有通过爱才能达到内心平静\"的箴言暗示了影片的核心命题:暴力无法终结暴力,唯有爱与理解才能解开仇恨的死结。三块广告牌作为核心意象,既是米尔德里德的\"执念\"具现,也是公权力失职的控诉,对警长而言则是职业生涯的\"污点\"。广告牌从崭新到烧毁再到重建的过程,隐喻了希望、绝望与重生的三种人生状态。影片中每个角色都游走在善恶边缘,最后的开放式结局也是对类型期待的颠覆。这样的结尾暗示愤怒既可能继续循环,也可能通过自省终止。(编辑:林佳欣)
2016年
2003年
200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