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云初

Yunchu Wu

有片源
1998年
雪狐
雪狐

导演/

导演:吴云初/胡进庆/
类型:动画/
导赏:《雪狐》由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胡进庆、吴云初共同导演,两人均为国家一级美术师,曾创造出家喻户晓的“葫芦兄弟”动画群像,以及“剪纸水墨动画”这种独树一帜的动画电影形式。《雪狐》于1998年完成,是两位艺术家创作生涯中最后一部短片动画作品。本片没有对白和旁白,仅用生动有趣的画面便讲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含辛茹苦哺育两个孩子的母狐在冰天雪地中努力猎食,还救下一只被猎人拴住的獾,然而,母狐却被雪地中的陷阱困住,无可奈何地被擒、死去。通过展现母狐与小狐的相处,以及母狐捕猎、救獾的场景,塑造了一个深情、勤劳、善良的母性形象,当最终剧情急转直下,母狐的遭遇使每个观众都为之揪心。这部仅有5分钟的短片具有歌颂母爱伟大奉献精神的意义,同时也传递出万物有灵,应保护动物的内涵。片名《雪狐》并不是指毛色雪白的雪狐品种,而是“雪中之狐”,画面中火红的狐狸毛色在白雪皑皑的环境背景映衬下显得十分富有生命力和审美情趣。《雪狐》充分展现了导演在艺术表现手法上“细巧”动人的法则。他曾在访谈中提到:“‘细巧’不只是事事处处精细过人就可以了,还有一个‘巧’字。”“精细”和“细巧”是不同的概念,其中“巧”字中包含着技术和艺术两类不同概念的交叉。在上个世纪探索我国动画民族化道路的过程中,导演因水墨动画造价昂贵,苦心孤诣地发明出相对便于制作的剪纸水墨,皮纸拉毛技术让水墨的渲染效果与剪纸相结合,在美学和工艺流程上达到了新的高度,让中国传统美术焕发出新的光彩。(编辑:曾奕琦)
1997年
蝶双飞
蝶双飞

导演/

导演:木朵/吴云初/
类型:动画/短片/
导赏:该动画短片以水墨画的风格进行绘制,体现了中国动画民族化的探索路径,从姊妹艺术国画中吸取艺术养分进行创作,遵循中国动画学派民族文化影像建构的主旨,将当代世界时代风格和本民族本地域的传统风格相融合,呈现出江南美学意境,具有古典、婉约、隽永、空灵之美。该动画短片充分运用水和墨的渲染,采用淡蓝淡绿的冷色调,绘制出青石翠竹、绚烂花束、绿叶枝干、莲蓬池塘、荷叶睡莲等景物,充分发挥水墨的浓淡虚实,寥寥几笔,或浅或深,意境优美,气韵生动,呈现出一副灵活生动、意趣盎然的图画。该动画短片借助于讲述一个轻松活泼的故事,呈现出蝴蝶、蜜蜂、螳螂、蜘蛛、青蛙、鱼和猫等不同动物的各种样态,通过笔墨的挥洒和细节的刻画,生动地绘制出每种动物的不同体态,螳螂捕捉时高抬的前爪,蜘蛛撕扯蛛网时的力度展现,青蛙的跳跃,水中鱼儿的嬉戏,小猫灵动的身姿,均还原了动物本能的动物性,呈现出动物真实、可爱、顽皮而又充满生动性的一面。同时蝴蝶翅膀的扇动、身体的扭转和飞行的轨迹均经过精心设计和绘制,这种细致入微的动态呈现使得蝴蝶在画面中的飞翔显得自然而又生动。除了展现外在的生动性之外,古琴琵琶悠扬的乐声配合着动物之间嬉戏打闹的景象,使得蝴蝶在跟各种动物的捉捕过程中通过动作和姿态传递出丰富的情感,其中包括攻击、好奇、亲近和依恋等不同的情感状态,这些情感状态将动物拟人化,不仅丰富了它们的内心世界,也使观众更加深入地理解动物的情感动机。蝴蝶在文化之中常常象征着爱情、自由与重生,片尾两只蝴蝶或双宿双飞于天际,或翩翩起舞于花间,传递着爱情的甜蜜与自由的美好,也象征着生命的承继,洋溢着自然与生命和谐共生的艺术旨趣。(编辑:州文)
1992年
大气球
大气球

导演/

导演:吴云初/
类型:动画/
1991年
智斗乌鸦
智斗乌鸦

导演/

导演:胡进庆/吴云初/
类型:动画/
1988年
斗鸡
斗鸡

动作指导/

导演:胡进庆/
播放正片
导赏:《斗鸡》是一部水墨剪纸片,片长虽短,却细巧生动,由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出品。这部短片讲述了一个深刻的寓言故事,表达了对内斗和战争的深刻反思,警示人们“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编导胡进庆在创作时往往采用一种“画浅意深”的风格,影片的表现形式颇现代,尽管剧情简单,但寓意深远。在声音设计上,该短片非常巧妙地使用了刀剑对拼和机枪扫射的配音,使得“斗鸡”的场面设计更加栩栩如生,生动地体现出两败俱伤的悲剧性。在视觉上,黑白两只小鸡的对比,不仅在视觉上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效果,也象征着对立和冲突,这种色彩的运用加深了作品的主题表达。在节奏设计上,短小精悍的时长内,紧凑的剧情和快速的冲突升级,使得观众在短时间内就能体验到故事的高潮和转折。在情感表达上,通过角色的动作和表情,传递出角色内心的挣扎和无奈,增强了短片《斗鸡》的感染力。《斗鸡》沿用了胡进庆创制的“拉毛”剪纸新工艺,从而摄制成水墨风格的剪纸片,为中国电影艺术民族化开辟了一条新道路。在美术形式和场面调度上采用了写意的风格,在动物的动作造型和行为上则采用了写实的风格,写实与写意相结合,在视觉上营造出虚实相间的艺术风格。水墨剪纸片作为中国动画片独特的品种,既有虚虚实实的意境,又有轻灵优雅的画面。胡进庆编导的《鹬蚌相争》《草人》《螳螂捕蝉》都是经典的水墨风格剪纸动画。《斗鸡》尽管采用了传统元素,在表现形式上却颇具现代感,通过简洁的动画语言和强烈的视觉冲击,使得作品能够跨越时代与观众产生共鸣。(编辑:赵敏)
1985年
草人
草人

动作指导/

导演:胡进庆/
类型:动画/短片/
导赏:胡进庆是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一级导演,曾参与研创剪纸动画,并发明了拉毛剪纸新工艺,研制出水墨剪纸动画类型。胡进庆设计和导演的《渔童》《人参娃娃》《金色的海螺》《淘气的金丝猴》《鹬蚌相争》《草人》等作品成功确立了剪纸片在中国动画中的地位,也在国际上屡获殊荣,他在国际上被称为剪纸(动画)片第一人。这部美术片和《鹬蚌相争》一样,按哲理性推进结构拍摄的。不同的是,胡进庆这一次将羽毛工艺画的特点运用进来。鸟的绘制借鉴了中国工笔花鸟画,然后在纸偶上贴上羽毛,既写实又极具装饰性。羽毛工艺剪纸动画由此诞生。为了让两只野鸟更加灵活,鸟的头颈由几百个密密麻麻的圆片组成,橡皮筋和尼龙丝都不能串得细密又保持灵活,胡进庆创造性地使用头发代替,最终作品达到了预想的效果。中国剪纸动画早在国人心目中扎下了根,他们将它作为中国动画的一部分。不仅如此,中国剪纸动画还在国际上屡获殊荣,为中国动画赢得了巨大的声誉。《草人》在1986年8月获广播电影电视部1985年度优秀影片奖;全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腾龙奖”美术片二等奖;1987年8月获日本第二届广岛国际动画电影节C组儿童片一等奖。《草人》运用中国工笔花鸟画的形式和中国民间羽毛工艺画的表现手法,与剪纸动画的特性巧妙结合,制作工艺细腻,色彩古朴典雅,画面精致,别具一格。以《草人》为代表的剪纸动画的制作,风格各异,极具民族特色,极大地丰富了中国动画的表现手段,增强了中国动画的表现力。中国的剪纸动画植根于中华民族民间文化之中,是中国动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国动画赢得了荣誉。(编辑:赵敏)
1984年
导赏:《鹬蚌相争》是上海美术制片厂的又一佳作,影片极具中国水墨画的写意特征,将人与动物的动作、神态呈现得活灵活现,获得国内与国际的一致好评。电影改编自中国传统寓言故事“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相较于《战国策》原版文字中对动物的拟人化处理,影片将自然呈现为自然,将动物呈现为动物本身。全片无对话,风景、动作与神态承担了全部叙事功能。这一尊重自然、去人类中心化的改动使作品的表达重心发生了转向,它不再承担传统寓言故事所践行的教化功能,不再企图讲述一个以动物间的互动暗喻人类世界的故事,而是专注于记录一段自然界中日常、有趣、精彩的争斗。这符合中式美学的写意特征,更使影片的形式价值获得最大程度彰显。在这个水波潋滟、水草丰茂、游鱼往来的自然世界中,影片对动物形态的刻画也极为自然、可爱。蚌长时间的静止状态与蚌壳猛然地合上形成了鲜明对比,生动还原了蚌这一生物的行动特征。鹬成功从蚌中叼出小虫时,它的全身都因得意而舒展,眼睛微微眯起,小尾巴也配合一上一下地摆动。精妙的细节处理使鹬的形象更为活泼。影片发现、挖掘着自然之美,带领观众一探水边世界的奥秘。胡金庆导演在影片中首次使用了剪纸拉毛工艺,用剪纸片的制作方式呈现中式水墨画风格。这一工艺需要“用细纤维纸张制作纸偶,拉出绒毛状边缘”,从而模仿墨水在纸张上晕染开的质感。本片在美术风格上的成功标志着中国动画电影又增添了一个富有民族特色的新品种,在中国动画探索中国风格的过程中具有里程碑式意义。(编辑:铠兰)
1982年
淘气的金丝猴
淘气的金丝猴

动作指导/造型/

导演:胡进庆/
播放正片
导赏:《淘气的金丝猴》由胡进庆制作,使用了水墨剪纸的“拉毛”工艺表现毛茸茸的小动物,刻画出亮丽柔和、圆润立体的金丝猴形象,是由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制作的一部创新性剪纸片。影片通过讲述一只娇生惯养、傲慢无礼的小金丝猴的故事,展现了它如何从任性自我中觉醒,学会尊重和信任,最终获得友谊的心路历程。这个故事简单而深刻,它传递了一个普遍的价值观:无论多么骄傲的人,都需要学会谦卑和合作,才能在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影片的故事较为简单,虽说教式的情节虽然冲淡了角色的闪光点,但在水墨动画技法的处理下,片中角色都描画得非常传神,特别是金丝猴的毛发,条条透风、根根露肉,呈现效果令人惊叹。“猴子”形象可谓始终是中国动画人的创作源泉,从1941年万氏兄弟制作亚洲第一部动画长片《铁扇公主》开始,虽然只是黑白影片,但孙悟空的形象已经栩栩如生,漫画感十足,有迪士尼的影子,但依然不失“大圣”的机灵与威风。到了美影厂时代,由万氏兄弟操刀的《猪八戒吃西瓜》在1958年问世,这是中国第一部剪纸动画,虽然孙悟空不是本片第一主角,但这是彩色孙悟空亮相动画片;此后登场的是经典大作《大闹天宫》,这部诞生于上世纪60年代的传世精品仿佛是给出了“官方”的孙悟空脸谱,其卡通形象深入人心。《淘气的金丝猴》中的猴子则是外形独特,毛色艳丽,活泼好动,知错能过,显然区别于其他动画片的形象塑造。被称之为“葫芦娃之父”的胡进庆被誉为美影厂的“得奖专业户”,其不少影片在国内外赢得了众多荣誉,为中国的美术片走向世界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其中《淘气的金丝猴》于1982年获文化部优秀影片奖,对中国动画事业的发展起到不可磨灭的贡献。回顾自己的创作历程与剪纸片的发展之路,胡进庆总结道:“任何艺术都有一个积累的过程。其中有的是前人历史的积累,如传统水墨形式是中华民族千年文化的积累。而如何变成剪纸片艺术,同样有一个大到美影厂、小到我个人在艺术上的积累过程。否则,哪来无缘无故的‘巧’。我的‘细巧’的艺术风格的形成同样是我多年艺术实践积累中逐步形成、完善的。”《淘气的金丝猴》的价值不仅在于它作为一部动画短片的艺术成就,更在于它所传递的深刻内涵和教育意义。它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动画的潜力和魅力,也让我们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充满了信心。(编辑:赵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