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延晋

Yanjin Yang

1991年
导赏:《千里寻梦》是1991年由杨延晋执导的一部剧情片。本片是上海电影制片厂为庆祝亚运会拍摄的经典电影《女篮五号》的一部“续作”,在其中饰演女主角林洁的秦怡在本片中饰演女主角田洁青,同在《女篮五号》中出演的向梅在本片中饰演汪玉荃。影片以励志的故事情节、鲜明的戏剧冲突和深沉的情感描绘赢得观众好评,值得一看。《千里寻梦》叙事紧凑,线性叙事下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情感冲突具有非凡的张力,刘振华跨越千里的跑步募捐是叙事主线,田洁青渴望挽回与刘振华的爱情与主线交相辉映,几个人物间的情感纠葛为其增枝加叶,既有田洁青在道德伦理与个人幸福的痛苦抉择,也有汪玉荃隐姓埋名多年的不甘与嫉妒,陈百川不愿放弃爱人离开的不舍,敏敏为了家庭完整而强行挽留。于刘振华而言,这段跑步募捐是为了实现自己心中的超越之梦,对田洁青而言是对往日逝去爱情的追寻,两个人的寻梦之路都受到了多方势力的阻挠,外部冲突与内部情感纠葛一齐推动剧情发展。《千里寻梦》刘振华人到暮年且身患重病,却坚持千里跑步募捐,身体力行地诠释了“大写的人”这一形象,高扬了超越自我和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是对高尚人格和坚毅品质的热烈赞颂。刘振华在有限的生命内对人生的不断追求和信仰的坚守,是对“无法阻止一个人去实现他的信念”的最好证明,同时他也影响了身边人,对想要轻生的何海洋,刘振华使他意识到“人生下来不是给打败的”所代表的存活的勇气和对生命的热爱;对崇洋媚外的李加克,刘振华使他看清自己内心珍惜当下所有,这是昂扬生命力的感染、振奋的民族精神的传承。同时,影片也揭示了一些社会不良风气,价值的失落、信仰的落差、信誉的缺失和错爱的嫉妒与毁损,但刘振华被坑骗后在文艺汇演上被撒钱遭受羞辱,他却坚持清者自清,发病时仍坚持投篮,既是对自身尊严的捍卫,也是体育精神的践行。结尾处大家一同向前奔跑的镜头是对民族团结与大爱无疆的赞颂,呼吁观众时时刻刻保有个体良知,珍惜当下所有并不懈创造生命的价值。(编辑:刘若能)
1989年
导赏:杨延晋的《地狱·天堂》一片改编自琼瑶的小说《失火的天堂》,以惊悚、恐怖的类型元素讲述了一个曲折幽深的爱情悲剧。这是一部琼瑶味道比较淡的影片,那些在琼瑶剧里经过浮沉起落而最终得以圆满的男女主角,在《地狱·天堂》中却走向了毁灭。影片以其粗犷而生猛的笔触批判审视了社会现实,更在人性善恶、爱与救赎的探讨上达到了令人震撼的深度。影片的开篇便以一种近乎邪典的方式,将观众猛然拽入一个光怪陆离的世界。片头的丧尸与防化部队镜头,与后续剧情看似毫无关联,实则以一种象征性的手法,预示着故事将触及人性中最阴暗的角落。瞬间唤醒了观众对于未知与恐怖的警觉,也为整部影片奠定了沉重而压抑的基调。此外,杨延晋运用了大量实验性的剪辑手法,如跳切与顺承过渡,使得影片在叙事上断裂与连贯并存。静玲随时会被拖拽回创伤体验的记忆漩涡,突然的闪回阴森可怖。静玲和文清在秋千椅上摇晃玩乐,仅通过两个蒙太奇镜头,就暗示了时间的流转和女儿的成长。这种剪辑方式不仅打破了传统叙事的线性结构,更在碎片化的信息中,逐渐拼凑出人性的复杂多面,拼贴出一个关于地狱与天堂的寓言世界。摄影与美术设计同样与故事基调圆融。灰暗的色调、压抑的氛围,青灰色的豪华府邸,红色的飘逸长裙等等,时刻牵引着观众置身于一个被绝望与恐惧笼罩的世界。在角色塑造上,也体现出了杨延晋对人性善恶的复杂性的理解。马龙这一角色,作为影片中的反面人物,其行为之恶劣、人性之扭曲,让人不寒而栗。然而,在影片的后半部分,马龙却以一种近乎悲壮的方式,展现出了人性中难得一见的温情与脆弱。而静玲、乃川等角色,则在各自的命运轨迹中,或挣扎、或沉沦,共同演绎了一场关于爱与救赎的悲歌。(编辑:王梓苡)
1987年
剧情: 顾市长已经很久没和丈夫、儿子一起过周末了。对此,丈夫陈子平和儿子龙龙"耿耿于怀"。这个星期天,顾市长服从父子俩的安排,穿上流行的裙子,打扮好去璇宫吃饭。可是,接连不断打来的电话一再耽误顾市长出门的时间,父子俩失望了,于是,两人向她开展了"斗争"。终于,顾市长在10点45分随他们走出家门。可这三口之家在餐桌旁坐下后,才知道这里外汇券或港币,龙龙失望地走开了。天真的龙龙王爷希望当市长的妈妈下一道命令,让人民币可以买到世界上所有的东西。妈妈告诉他,正是为了这样,妈妈才早出晚归。为让儿子独自在家时不寂寞,夫妇二人决定租车去鸟市,给龙龙买几只鸽子。由于车上男胖子出言不逊,陈子平和他打了起来,阻塞了交通。陈子平被拘留两个小时。因为晚上有演出,星期一才做处理。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玻璃厂来人报告,由于火车站值班员失职,致使两节油罐车丢了,这样,玻璃厂的原油一断,玻璃窑就会报废。顾市长决定亲自去找油罐车,可又耽误了为丈夫的演出捧场,她深感歉疚。陈子平晚上的演出砸了!为了妻子的事业,陈子平承担了所有的家务,也尝到了业务荒废的苦果,只有把成为贝多芬的美梦寄托在龙龙身上。龙龙安慰着爸爸。星期一早晨,顾市长趁开会间隙,来拘留所陪丈夫。在拘留所里,丈夫与妻子玩起了一种意味深长的问答游戏。 
1986年
导赏:《T省的八四、八五年》是由杨延晋导演的“政论片”,这部影片创作于上世纪80年代,通过一桩经济诉讼案,揭示了社会变革时期不同观念的冲突与并存,探讨了人治与法治、解除劳教的人员该如何回归社会、公民该如何树立法律意识等问题,体现出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与现实问题的复杂性。在片中,导演杨延晋设置了两条叙事线,一条围绕着程戈、郭刚和马玉之间的矛盾冲突展开,以法庭上的“对战”作为主线。另一条,则展示T省电视台记者跟踪采访事件和拍摄电视专题片的过程,两条故事线相互交叉,相互补充,发人深思。作为T省机械总公司一厂厂长的程戈,和机械总公司签订合同承包每年亏损40万的一厂,担任一厂法人代表,为期两年。在他接手后引入新的管理办法,通过改革一厂扭亏为盈,除了上缴各种税收外,还为工人们安排了浮动工资和奖金,工人们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但机械总公司的一些老领导却认为他过于激进,提前解约,撤销程戈厂长职务。程戈为此把机械总公司告上法庭。在展示程戈的锐意进取、推动改革受阻的同时,导演还设置了C市中级人民法院经济审判庭庭长郭刚的角色,并将他已被内定为下届院长人选的信息提前告知了观众,使观众对角色的选择有了期待。在面对“歪风邪气”、“滥用职权”、“破坏队伍纯净性”、“无视上级”等总公司给出的毁约理由时,程戈从事实出发进行反驳,而郭刚则从普法的角度维护着法律的公平公正,最终在社会舆论的影响下,对案件进行公开审理,判决结果得到一致好评。影片直面创作所处时期一些现实生活中没有得到解决的问题,进行了一定的艺术探索和艺术实践,时至今日依旧具有反思意义。(编辑:方舟)
1985年
剧情:青工小王曾经一度失足,和一些不三不四的人混迹在一起,偷窃、打群架,成了街巷、工厂里的万人恨。但他也有过充满幻想的童年,向往过上美满、安宁的日子。在火热生活的感召下,他逐渐悟出了生活的真谛,决心和昨天彻底告别。小王悔过自新,要用自己的双手洗涤身上的污泥。然而昔日的狐朋狗友又找上门来,强迫他继续参与犯罪活动。小王直言拒绝,并规劝他们也早日改邪归正,却遭到这伙流氓的殴打。小王孤身难挡,机智地躲进了一户人家。这家主人的女儿、青年优秀教师小静见小王到来,面露喜色。原来,一年前小王曾援救过险遭一群流氓凌辱的小静。小静一家热情地接待了小王,并挽留他住下。一天,小静家丢了10块钱,小王为避嫌疑,偷偷地卖掉自己的手表,将钱垫上。不久,小王害了一场大病,痊愈后,小王执意回家,小静放心不下,亲自护送他返回。路上,小静发觉小王心事重重,经耐心开导,小王终于说出了自己曾经失足的那一段经历。小静并没有因为小王有过不光彩的过去而嫌弃他,而是鼓励他与坏人彻底断绝来往,坚定地走正道。小王被小静的真诚所感动,经过刻苦努力,终于成为一名优秀工人,并赢得了小静姑娘的爱慕。为了考验小王改过的诚心,小静故意在小王下班路上放了一个钱包。小王拾到后,毫不犹豫地四处寻找失主。小静满意地表扬了小王,两人感情日笃。正当幸福生活即将来临之时,不幸的事情发生了。一天,小王路遇落水少年,他奋不顾身跳入水中,孩子得救了,小王却献出了年轻的生命。噩讯传来,深深地刺疼着小静纯洁善良有心,美好的憧憬变成了永久的追忆。她悲痛、伤感、思念,独自徘徊在两人一起走过的街上。
导赏:《夜半歌声》现存有三个版本:1937年马徐维邦导演的版本,以反帝反封建、争取自由为主题,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1985年杨延晋导演的版本,继承了前一版的革命气质,同时又加强了爱情叙事主线,让爱情在血与火的洗礼下升华;1995年于仁泰导演的版本,在故事中弱化了强烈的抗争主题,着重于描写爱情的艺术感染力。这部影坛经典历经半个多世纪,被反复翻拍,仍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感染力,吸引着不同时代的观众为之着迷。在视觉风格上,1985版《夜半歌声》调用了德国表现主义式的造景和照明风格。影片伊始,深邃的夜幕与身着洁白长裙的晓霞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她手中的红玫瑰鲜艳如血,与周围的黑暗形成尖锐的冲突。晓霞如同幽灵般在空寂的街道上游荡,仿佛随时都会被无尽的夜色吞噬。当晓霞步入丹萍曾辉煌演绎的舞台,一方黑色灵柩突兀地横亘于舞台中央,一束惨白的聚光灯投在她泪痕斑斑的脸庞,而她周围是骇人的阴影,极致的光影对比,塑造了一幕凄美悲怆的视觉奇观。同时,布景的平面化和绘画感剥夺了场景的三维深度和活力,与晓霞精神世界的迷失形成了呼应。在这个悬浮于现实之上的凌虚世界中,一切都显得虚幻而无力,正如晓霞失去了精神支柱后的迷茫与彷徨。此外,影片还通过摄影和剪辑营造了视觉上的恐怖感。比如瘦弱的晓霞劈砍牛的一幕,牛身上一道道鲜红的砍痕与晓霞疯狂的面部交替出现,通过交叉剪辑和加速剪辑的手法,观众的感官被推至极限,仿佛能感受到每一次劈砍的力度和晓霞内心的绝望。在影片结尾,导演运用了大景深的摄影手法,展现了全城人民手持火把,如同一条火龙涌向阁楼,企图烧死藏匿其中的“鬼”。这一幕场面宏大,火光与夜色交织,形成了一种令人窒息的恐怖感。人群的愤怒与恐惧在火光中被放大,而阁楼中的“鬼”则成了这场集体狂热的牺牲品。但是,影片没有让丹萍和晓霞的爱情故事走向决然的苦情,虽然两人最终葬身火海,但它们的爱却得到了永生。在中国悲剧中,很少表现悲痛欲绝的激情,它往往具有“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节制性,这种中庸哲学使中国的悲剧无法表现彻底的毁灭,它总是借助于超凡的神话力量或人为的外力来寄托人们的美好愿望。比如《梁祝》中的男女主人公化为蝴蝶比翼双飞,虽死犹生。在《夜半歌声》中,丹萍和晓霞在烈火的燃烧中却仿佛没有身体上的痛苦,他们相拥相吻,到达了超现实的极乐之境,也因此,影片达成另一层意义上的“大团圆”,实现了一种平衡、圆满和超脱的心境。(编辑:王梓苡)
1984年
剧情: 武医生忠厚老诚,人到中年仍孑然一身。 一个雨夜,武医生在家门口看到一个昏倒在地的姑娘,忙把她扶至家中。姑娘苏醒后,他准备送姑娘回家,被婉言谢绝。不久,武医生在图书馆与姑娘再次相遇,见她面色忧郁,心事重重,不免询问。姑娘名莉莉,是一位理发师。她告诉武医生,她妹妹就要结婚,逼她搬出二人合住的斗室,现她已无处安身。武医生出于同情,让出了自己的住房,搬进集体宿舍。从此二人过从更密,直至成婚。 新房中,莉莉讲了一个民间故事,打动了武医生,使他决心将存有巨款的存折拿了出来。不久,武医生出差广州,突遭车祸,莉莉并不悲痛,反而与画家志强有重归于好之意。原来,莉莉与武医生的这段交往,是莉莉设下的一骗局。最后,富有正义感的妹妹揭穿了这一骗局,当武医生伤愈归家后,看清了莉莉的真面目,毅然离开了她。年轻姑娘淑萍天真幼稚,与一男青年相爱,并怀了孕。当她按照信上的地址来找男青年时,才发现他根本不在这里,方知受骗上当。淑萍悔恨交加,准备自杀。青年技术员陈明发现她有轻生念头,就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启发她。原来,陈明也走过弯路,也失望过,灰心过,但在头脑冷静之后,又看到了生活中光明的一面。经过他的劝导,淑萍心中又燃起希望之火。翌年,淑萍又来到陈明处。从吴妈处得知,陈明尚未成亲,他的儿子路路原是他从大火中救出的孤儿,淑萍对陈明十分敬佩。吴妈有意撮合二人,淑萍却悄悄离去,陈明和路路默默地望着列车消失在晚霞之中。
1981年
小街
小街

导演/演员/

导演:杨延晋/
类型:剧情/
1979年
剧情:  1975年秋,记者傅彬从干校被调到报社,上班第一天,同事就告诫他“非常时期\"要“小心为妙\"。      作为一名记者,他为报纸上充斥的谎言而烦恼不已。他奉命采访某医学院的“考教授\",却看到主考人愚弄老教授,让他将肛门表放入口中。这报道怎么写,请教同事,得到的是叹息。      去找市委宋书记,却发现宋就是这件事的主谋。正是这位宋书记,一边请老教授为自己治病动手术,一边对他进行批判。傅彬想报道真实情况,可是妻子却要他想想家庭、爱人和孩子。      傅彬更加痛苦,只好装病推托,可是却被宋书记识破,逼他交出医生偷开的假条。傅彬销毁了假条,保护了医生。并且对宋说出自己的心里话:“党不赞成你们,人民不赞成你们,你们必定要垮台!\"他被押进了囚车,但他却不再烦恼,他相信伟大的变化即将来临……      影片在我国电影中较早地运用幻梦镜头来表现主人公内在的思想感情活动,这对于揭示主题、再现动乱时期黑白颠倒的现实,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影片没有戏剧性的情节,也没有塑造英雄人物。它从一个普通记者的新闻生涯人手,写出了普通人在“文革\"中的苦恼和良知。这位记者不肯说谎话,他不是英雄,却是千百万普通人中的善良公民,他所遭受的精神折磨,力争坚守诚实、维护人的尊严、拒绝同流合污的痛苦,真实地传递出当时人民的心声。      影片在探索新的电影语言和新的表现手段方面也作了不少努力,它运用升格、降格、停拍、多画面镜头、声画分高等手法,丰富和加强了内容的表现力。      该片获文化部1979年优秀影片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