浴血无名·奔袭
郑振瑶
Zhenyao Zheng
人物资料
作品
视频
有片源
2004年
台湾往事
演员(饰 母亲(老年))
/
导演:
郑洞天
/
主演:
蒋雯丽
/
郑振瑶
/
崔林
/
章桓渔
/
洪惠君
/
白凡
/
冯汉元
/
汤杨
/
王雪菁
/
播放正片
导赏:
《台湾往事》以主人公张清文在台湾的成长经历为主线,通过对祖父、父亲、母亲、阿美、阿忠、秀子、武夫等人物的思想、 行为和命运,展现了一幅生动细腻的台湾乡土生活长卷,演绎了动荡年代台湾人民荡气回肠的亲情、友情、爱情、故土情和民族情。编剧黄丹认为:“《台湾往事》描写主人公林清文的人生历程和一个台湾家庭的动人传奇,反映了两岸人民同根同源、骨肉不可分割的历史和现实。它通过一个家族的兴衰表现历史的变迁。”影片力求在表现历史的同时,对感情有细腻的刻画。导演郑洞天称:“《台湾往事》散文化的风格与《城南旧事》颇为类似,影片善于细腻地剖析人物的内心世界,刻画出人物的生动性格。其三段式的故事结构使影片具有多棱镜的功能。《台湾往事》力求依循《城南旧事》的风格,形成了一种以心理情绪为内容主体,以画面与声音造型为表现形式的散文体影片。”影片的美学特点体现在其散文化的叙事风格和细腻的情感刻画上。它不动声色地讲述了记忆中的乡土故事,艺术表达既收敛又细致深入。导演在处理历史事件时,没有直截了当的直露表现,而是将占领者的高傲威压和台湾人民的抵拒情绪隐藏在行云流水般的乡村故事中,通过镜头语言和影像构筑的情绪来传达故事的内在意义。《台湾往事》的价值和意义在于它不仅是对历史的回顾,更是对中华民族坚韧精神的展现。它以情动人,用中国传统的散文叙事和具有中国古典意味的影像,讲述了一个地地道道的中国民族故事。影片深刻表达了两岸人民同根同源、骨肉不可分割的历史和现实,反映了乡土怀念、文化牵挂、亲情感念、人性揭示和隐含的意识形态诉求,体现了第四代导演的责任感、大局意识和信念感。(编辑:赵敏)
2001年
相伴永远
演员(饰 葛健豪)
/
导演:
丁荫楠
/
主演:
王学圻
/
宋春丽
/
苏岩
/
苗皓钧
/
郑振瑶
/
刘劲
/
王澜
/
丁军
/
刘琳
/
吴旭
/
播放正片
导赏:
《相伴永远》是一部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相结合的传记体故事片,讲述了李富春和蔡畅两位革命前辈长达半个世纪的革命经历和深厚感情,歌颂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对革命事业的无限忠诚和对理想信念的执著追求。该片与以往反映革命领袖人物的影片有所不同,第一次将领袖人物鲜为人知的爱情生活搬上了银幕,没有任何说教意味,而是用真情实感打动观众,将一对革命伴侣对革命的忠诚和对爱情的忠贞表现得淋漓尽致,催人泪下。该片中出现了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李富春和蔡畅爱情的展现,革命交织着爱情,爱情的专一和坚贞跟革命目标相辅相成,赋予一种家国一体化的叙事策略。除此之外,影片以爱情叙事来贯穿全篇,划分四个板块讲述李富春和蔡畅的革命和爱情故事,以全景式的角度展现领袖之间的美好爱情。革命和爱情交织而叙,影片一方面讲述革命的历程:共产党的成立、大革命的爆发、新中国的建立,与此同时温情刻画李富春和蔡畅的爱情道路。以现实主义的手法描述革命形势,加之浪漫主义的想象,革命和爱情相辅相成。该片着力于一个“情”字,描写了李富春、蔡畅两位革命前辈的爱情生活,而且是从他们少年相恋到白头偕老。这在塑造革命领导人形象的影视创作中是个突破。在该片中编导不仅没有离开主人公的革命行动去孤立地描绘他们的爱情,而且是把他们的相知相爱紧密有机地跟他们的革命事业融合起来的。他们的醇美爱情随革命的征程与时俱进;他们的革命意志在夫妻深情的陶冶下历久弥坚。这使一对革命家的形象更加绚丽丰满,使他们的人生更加灿烂多姿。此外该片的取材是源于生活的,其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的互动,增强了对观众的亲和力和吸引力。编导把一对伟人的革命事迹同婚恋生活融为一体,都是以李蔡二人的形象塑造和性格阐发为座标的。在李蔡二人身上,革命道义和婚恋深情都源于坚贞的脾性。他们二人性格的核心在于坚贞二字。比翼双飞的爱情,深深地发自二人铁肩共担的革命道义之中,凝成一股坚贞不拔的毅力。这种坚贞的毅力,鼓舞他们在革命大业中共担道义,也引导他们在人生爱河的航行中风雨同舟。该片编导用写意手法把他们的革命活动几笔描出,而用工笔重彩刻画了他们夫妻间心心相印的情深义重。特别是编导采撷的一些各具特征的细节,颇具神来妙笔功效。该片中表现他们的三次拥抱,每次的情状均不重复,却都产生了奇丽的视觉效果。
1994年
带轱辘的摇篮
演员(饰 姑妈)
/
导演:
米家山
/
主演:
王学圻
/
郝岩
/
郑邦伟
/
盖丽丽
/
梁天
/
岳红
/
丁嘉丽
/
冯恩鹤
/
郑振瑶
/
黄少泉
/
播放正片
导赏:
影片讲述了一位北京出租车司机强子在深夜拉载一名女乘客时,女乘客不辞而别,留下一个弃婴,之后在抚养弃婴的过程中遇到了种种困难与挑战的故事。影片以九十年代为故事背景,以强子抚养弃婴、邻女照顾姑妈、出租车司机帮助强子等种种情节表达人性的温暖与纯良的主题,从而与社会中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精神文明相对落后的社会现象形成对比,呼吁人们关注自我内在的精神世界。而平民视角的使用为影片注入了深刻的社会涵义,通过将描述对象聚焦于出租车司机这一职业群体,强调了强子的小人物身份和其身上带有的世俗性,作为一个极其普通的出租车司机,在面对弃婴时没有选择逃避,而是毅然决然地承担起抚养她的责任,用自我的行动凸显人性的真善美,小人物的表达使得这份真情具备了普遍的意义。影片中“道德官司”的戏份具有深刻的涵义,强子、邻女、车队与企业家等富有善举的行为影响了社会各界人士,对缺乏道德意识导致人格堕落从而毒化社会风气的人进行了批判,进而唤起了弃婴母亲的社会良知,决定向强子要回自己的孩子,社会舆论的加入使得这场“官司”不仅仅局限于法律层面,更成为了一场道德与情感的审判。人们普遍认为,强子和邻女所表现出的这份爱心体现了人性的光辉与善良,正是现代人所失落的精神灯塔,是人们苦苦追寻的精神家园,而弃婴母亲在抛弃孩子又试图要回的这一行为展现了道德困境,是一种精神堕落的体现。而影片的高潮部分是在强子听到丫丫说出“妈妈”两个字时的震撼,触动了他内心柔软的部分,最后决定将孩子归还母亲,这一结局设定体现了人物精神的崇高,进而表现了影片深邃的内涵,表达了导演对社会的希冀。(编辑:州文)
1990年
南行记
演员
/
导演:
周力
/
主演:
张丰毅
/
郑振瑶
/
雷汉
/
孙敏
/
谭小燕
/
播放正片
剧情:
解放前,为逃婚而离开故土的漂泊者在南行的路上遇到抬滑竿的大汉和小伙子、嗜烟如命的大足女人及其女儿花鼓女、老算命先生等五人。但随后一群灰衣军汉围住六人,抢走了大足女人和花鼓女。漂泊者、大汉和小伙子继续艰难前行到了中缅交界处的克钦山。大汉和小伙子将滑竿内装满了鸦片,想连夜走私偷渡,却被缅甸“扁达”抓获。漂泊者花光了身上的钱,被迫在茅草地客店当只吃饭没工钱的小伙计。他又遇到了从军汉处逃脱的大足女人和花鼓...
1983年
火烧圆明园
演员(饰 富察氏)
/
导演:
李翰祥
/
主演:
刘晓庆
/
陈烨
/
张铁林
/
梁家辉
/
项堃
/
谢园
/
郑振瑶
/
周洁
/
闪增宏
/
庞万灵
/
播放正片
导赏:
《火烧圆明园》是由李翰祥导演的历史剧情片,它不仅是一部电影作品,更是一段历史的缩影,一次文化的反思。影片通过讲述清朝末期英法联军对圆明园的焚烧,展现了中国历史上一段屈辱而惨痛的记忆。影片的叙事手法尤为巧妙,通过慈禧的视角展现了清朝宫廷的内部斗争和权力的更迭,同时也揭示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动荡。影片中的慈禧形象复杂而立体,既有对权力的渴望,也有对国家命运的担忧。而咸丰皇帝的形象则更多地体现了一个时代的无奈和悲剧。在叙事结构上采取了双线并行的方式,一条线索是英法联军的侵略行为,另一条则是慈禧的发迹故事。这样的结构不仅丰富了故事情节,也增加了细节的趣味性。影片中的一些戏剧性情节,如曾格林沁怒摔英国侵略军官巴夏尔、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前民间义士的奋勇抵抗等,都把握得恰到好处,展现了影片的戏剧张力。在视觉美学上该片做得非常成功,美仑美奂的影像构图、精雕细琢的道具和布景、史诗式的视觉风格,都为观众呈现了一幅宏大的历史画卷。特别是对圆明园的再现,无论是建筑的宏伟还是园林的精致,都展现了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真实感。影片中的圆明园“大水法”一景,其考据严谨、置景精致,获得了观众的好评。李翰祥导演则再次展现了其纯熟的技艺。影片通过长短远近不同的镜头,展现了故宫的实景和搭建的圆明园,从各个角度展现了宫殿的建筑和人物华丽的服饰,烘托了影片庄严的历史画面。影片中的默片段落,如懿贵妃用一曲缠绵小调吸引咸丰皇帝的戏,几乎完全用动作、音乐、构图、剪接、摄影机运动交代,极少使用戏剧性的话语对白,体现了导演的功力。这部电影不仅是对历史的一次回顾,更是对文化记忆的一次唤醒。《火烧圆明园》作为一部历史影片,它的价值不仅在于历史的再现,更在于它所传递的深刻意义和启示,提醒人们珍惜历史和文化,反思历史和人性,坚持文化传承和文化自信,延续历史记忆并思考未来的发展。(编辑:赵敏)
1982年
如意
演员(饰 金绮纹)
/
导演:
黄健中
/
主演:
李仁堂
/
郑振瑶
/
谭天谦
/
陶玉玲
/
于中义
/
赵子岳
/
葛存壮
/
吴素琴
/
李建国
/
播放正片
导赏:
《如意》将镜头聚焦在特殊历史时期中的个人,呈现一个普通人在时代夹缝中的爱与愁,让我们重新寻觅到失落已久的美好人情。“这里只坐着一个六十岁出头的没有文化的男人,一个质朴到极点的厚实晶澈的灵魂;但正是他,却使我心中充溢着诗情画意,鸣响着黄钟大吕,饱吸着露气芳香,升华着纯真的人性美。这就是我们摄影机将要对准的人,一个普普通通的人。”黄健中导演是把玩意象的诗人,“朝霞与夕照,秋草与冬雪,垂柳和湖水,天鹅无声地划破水面湖面上孤独的游船和船上吹出的箫声——一对恋人最后变成一个孤独的吹箫者...这些都是流动的意象,而且反复咏叹。”他在影片一头一尾设置了两组非叙事的情绪蒙太奇段落,为影片赋予了悠悠诗情。开头,耸立的教堂,教会的铜钟,古建筑上一只只屋脊六兽,旋转的中世纪式的路灯,沉闷的雷声里几乎倾圮的玫瑰窗,接着是墙头上正在觅食的鸽子被一只走过的猫惊起,绮纹跑出屋,手忙脚乱地收拾晾晒在院子里的被单,雨点打在玻璃上,缓缓流下,如同泪痕,石义海站在窗前闷闷地抽烟、沉思,组合镜头传达出风雨欲来而大楼之将倾的危局感。影片结尾,石义海抱着那柄定情的如意阖上了双眼,在他走马灯般流转的梦里,绮纹在耀目的暖阳里整理容妆,像含羞的美丽新娘,腿部残疾的女学生扔掉了拐杖,小孩子在深深的草地里笑颜烂漫,绮纹逆着夕阳从远处走来...石义海弥留之际的梦是明媚的,阳光铺满了每一帧画面,而当梦境的温柔逐渐消散,现实却是一片清冷——他在石灰色小屋中孤独地离开了这个世界。幻想与现实的对举,为影片涂抹了一层难以言喻的遗憾与苦涩。(编辑:王梓苡)
1981年
邻居
演员(饰 明锦华)
/
导演:
郑洞天
/
徐谷明
/
主演:
冯汉元
/
郑振瑶
/
王培
/
李占文
/
袁牧女
/
王憧
/
许忠全
/
谢园
/
黄凯
/
修建
/
播放正片
导赏:
《邻居》是“第四代”导演郑洞天的杰出作品,影片以“十年动乱”结束三年后建工学院居住在筒子楼中的六户人家作为切入点,揭露了当时社会上的一些弊端,赞颂了以“刘力行”为代表的老革命甘于奉献,在百废待兴的特殊历史时期尽力发挥余热的故事。影片的现实主义表达力图还原生活本来面目,极富生活气息,引起中国观众对住房问题和生存状态改变的共鸣,荣获第二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影片故事剧情围绕“分房”展开,描绘的人物,可以用“守规矩”和“违反规则”两类进行区分,按资排辈等待分房的筒子楼居民属于“守规矩”的一类,而市委陆部长的侄子陆小兵和学校房管科的吴科长则属于“违反规则”的,主要的戏剧冲突也正是来自对不合理现象的对抗。原本奉行“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前党委书记刘力行在受到大家需要“有人领着干”的感召下,决定发挥余热,不顾年迈和病体积极为改善住房奔走,演员冯汉元也凭借这个角色获得了金鸡奖最佳男主角的提名。作为一部群像戏,导演对几位“邻居”的选择颇具代表性,从学院党委书记、校医、助教到工人,涵盖了学校几乎全部教职工群体,每一个家庭还背负有鲜明的时代烙印。这些人物背景在电影开始的时候通过画外音的形式介绍,随着故事发展,不同人物间的对话则透露出了更多的细节。为了符合角色的性格特点和社会地位,剧组主创在设计每位居民的屋内陈设时也动了一番脑筋,体现出即时性的特点成功复原出筒子楼里的生活。《邻居》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有代表性的现实主义作品,片中提及到的社会现象至今仍有警示意义,丰富的内涵和对社会的关切使其成为郑洞天作品谱系中的代表。(编辑:刘方舟)
飞行交响乐
演员
/
导演:
李文虎
/
主演:
朱时茂
/
郑振瑶
/
播放正片
剧情:
飞行大队长孙建华(朱时茂饰)在海滨疗养时,认识了音乐学院的女学生周文娟(马瑶瑶饰),并产生了爱情。崇高的理想和美好的愿望将他们紧密结合在一起。甜蜜的爱情生活有时却不是一帆风顺的。建华由于飞行工作的紧张,文娟几次相约他都未赶到。特别是“毕业演奏会”的演出,是文娟踏上生活道路的开端,她多么希望建华能前来参加啊,由于建华突然接受了科研试飞的紧急任务,未能按时赶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