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英雄雨来
陆柱国
人物资料
作品
视频
有片源
2007年
八月一日
编剧
/
导演:
宋业明
/
董亚春
/
主演:
刘劲
/
侯勇
/
王霙
/
吕良伟
/
吴卫东
/
周旭奇
/
张再新
/
侯天来
/
李子雄
/
徐光明
/
播放正片
导赏:
电影《八月一日》以“八一南昌起义”的发生和发展为主线,以真实的历史人物为叙事主体,着力塑造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人物形象,以细腻的笔触探寻当年南昌起义领导人的心路历程,深入开掘年轻共产党人在寻找和探索的道路上,思想的激进和勃发、行动的果敢和冲动,以及那种奠定他们日后成为伟人与元帅的革命激情与智慧,着力表现他们当年心灵所承受过的、曾感悟过的人生抉择,弘扬他们在生死关头苦苦追寻、探求劳苦大众解放的革命献身精神,为观众展现一批面貌一新、有血有肉、真实生动的共产党领导人物群像。影片把周恩来放在矛盾的中心,从“情”和“智”两方面加以塑造,他不再只是冷静的指挥者,他也有儿女情长渴望爱情的时候。贺龙粗中有细,关键之时会流露出几分草莽味。为了使自己手下的团长魏老三认错,他背着枪绕着场子一圈圈地跑,一圈圈地加重身上枪的分量,直到魏老三认了错,他也累得摔倒。另外,在展现贺龙和叶挺这两个人物的“土”与“洋”不同风格时,影片用许多生动的细节,大大增加了影片的生活气息。导演还从“只求神似不求形似”为演员选取的出发点,大胆选用香港演员吕良伟、李子雄在片中分别扮演叶挺和汪精卫,两位演员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发挥出了创造力,演出了自己的特点。《八月一日》在影像叙事和修辞风格上有非常明显的突破和进步,在同类题材电影中具有非常典型的代表意义。正如导演宋业明所说:“应该有一部重读南昌起义的影片出现,必须用一个新的思维来把这一段历史再现给今天的观众,去重读它。”(编辑:方舟)
2006年
我的长征
编剧
/
导演:
翟俊杰
/
王珈
/
杨军
/
主演:
钟秋
/
王心刚
/
王伍福
/
王霙
/
赵子琪
/
侯祥玲
/
齐奎
/
王嘉
/
姚晨
/
王挺
/
播放正片
导赏:
《我的长征》塑造的长征英雄既写高层,也写基层。该片以王瑞一家人在征程中曲折的命运贯穿全剧,这几名普通男女战士与红军最高统帅毛泽东之间都有戏剧性关系和感情交流,由此带出长征过程中最有名的事件和战役,以小见大。影片有史有诗也有戏。而影片为克服流水账弊病,格外注重抒情色彩。细致刻画了夫妻情、恋人情、父子情、姐弟情、战友情、军民情,感人肺腑。影片还有一大突破,就是战争大场面拍得精彩。运用最新数字特技、巧妙的镜头剪接节奏、独特的声画和动作设计,使每场战争戏的震撼力互不雷同。泼墨与工笔并用的动静对比手法,让观众既有感官的震撼,又有心灵的震撼。这部影片展示了一种亲人的离失、肉体与大自然的搏斗,非常震撼。导演把观众拉回那个年代,看那个年代的人怎样在领袖的指挥下去跋涉、去寻找光明。整个影片的感觉是它用很微妙的手法让观众感觉到人物内心的挣扎以及他们对光明的向往,还有他们那种很坚强的意志力。在《我的长征》中,老年王瑞坐在飞往遵义的飞机上,回想起当年长征中的往事,从而引出整个影片围绕少年王瑞在长征中发生的故事的情节。虽然已经年过古稀,但王心刚依然精神矍铄,举手投足间尽显一代艺术大师的风范。
2005年
太行山上
编剧
/
导演:
韦廉
/
陈健
/
沈东
/
主演:
王伍福
/
宗利群
/
卢奇
/
李幼斌
/
张再新
/
黄蕾蕾
/
陈姗姗
/
李树生
/
孙继堂
/
梁家辉
/
播放正片
导赏:
《太行山上》是一部主旋律影片,影片以平型关大捷、夜袭阳明堡等战役为叙事主线,在军事史框架下展开了一场关于民族救亡的故事,满足了观众对历史真实的审美期待。作为一部历史片,影片在历史细节的处理上表现出审慎的态度。八路军总部的作战会议场景中,地图上标注的正太铁路、同蒲铁路等地理要素与历史档案高度吻合,平型关战役中日军辎重部队的行军路线亦符合军事史料记载。在具体战役的艺术化处理上,导演采用了蒙太奇手法:将115师的伏击战与129师的机场突袭进行交叉剪辑,形成空间上的并置与时间上的压缩,以此强化八路军多支部队协同作战的整体形象。影片通过人物群像的塑造完成了意识形态的具象化表达。朱德总司令的形象被赋予双重符号意义:作为军事统帅,其运筹帷幄的决策过程展现了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战略眼光;作为普通士兵,与村民共食红薯的细节则建构了军民鱼水情的经典范式。日军指挥官阿部规秀的形象塑造则呈现出复杂的多面性,其战术部署的严谨性与战败后的绝望形成对比,通过人物命运的悲剧性增强了历史叙事的厚重感。影片在战争场面的表现上突破了传统主旋律电影的窠臼。平型关战役中,导演采用低机位仰拍展现八路军冲锋的壮阔场景,同时运用特写镜头捕捉战士拼刺刀时扭曲的面部表情,将宏大叙事与个体生命体验有机结合。这种从集体主义英雄颂歌转向对战争中个体命运的关注叙事策略的转变,反映了新世纪以来战争片创作理念的革新。当片尾字幕浮现“谨以此片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时,影片已然超越了普通战争片的范畴,成为民族集体记忆建构中的重要一环。(编辑:婧怡)
1998年
大进军——席卷大西南
编剧
/
导演:
杨光远
/
主演:
卢奇
/
徐光明
/
傅学诚
/
古月
/
赵恒多
/
王凤滨
/
王兰武
/
高长利
/
刘怀正
/
姚聚德
/
播放正片
导赏:
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大进军”系列电影第三部作品《席卷大西南》反映了我军解放全国最后一次大规模战役——解放西南四省即四川、云南、贵州、西康 (解放后划归四川)的历史画卷。影片正面表现了争夺白马山、剑门关攻坚战和成都外围的邛崃之战等几场战斗,并以刘伯承、邓小平、贺龙三位无产阶级革命家作为人物主线,表现了我军以席卷之势解放大陆最后一块土地过程中的丰功伟绩。影片的基调质朴、自然,有力度、有张力,且富于历史感。电影并不重笔写“史”,而是刻意写“人”,塑造了刘伯承的宽厚、幽默和平易近人,邓小平的敏锐、干练和知人善任中带着的几分严厉,贺龙的豪爽、豁达和令人亲近的丰满形象。杨光远导演从视听效果的角度考虑,将文学剧本中的“新中国诞生前夕”、“军列西行”、“逃兵事件”、“起义多米诺”等情节片段打散开来,或按叙事结构时空交叉,或按情绪结构平行时空,以纵横交错的网状结构勾连,使影片节奏张弛有致,更富于观赏性。《席卷大西南》通过全景式展现中央军委“大迂回、大包围”指挥战略,国民党内部的重重矛盾和纷纷起义,以及解放军奋不顾身的旺盛士气,彰显了革命胜利的历史必然性,再一次证明1949年的胜利是一种先进理想对一种没落观念的胜利,是代表人民的力量对反人民的力量的胜利。(编辑:曾奕琦)
1997年
大进军——南线大追歼
编剧
/
导演:
赵继烈
/
珈鹤
/
主演:
马绍信
/
田景山
/
孙飞鹏
/
古月
/
赵恒多
/
张甲田
/
马群
/
曹培昌
/
孙维民
/
王跃进
/
播放正片
导赏:
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大进军”系列电影第二部作品《南线大追歼》叙述了解放军在三大战役后向全国进军的一个方面,即第四野战军和第二野战军陈赓兵团解放中南、围歼白崇禧集团的历史过程。全片以长沙起义、衡宝战役、解放广东、粤桂边围歼战四大块作为结构框架,精彩再现了“追歼”的背景与事件,以及相关人物,如林彪、肖劲光、陈赓、白崇禧、李宗仁、程潜、陈明仁等,充分尊重历史客观真实性,又从电影艺术的角度出发,有所选择、剪裁、超越。导演赵继烈认为,战争进程及态势经由人物关系而获得展现是一种最好的方式。片中一些鲜为人知的或首次披露的史实,如青树坪惨败,又如毛泽东在长沙起义过程中给程潜的信起到的决定性作用,从史实与意蕴的结合上还原了“大追歼”进程的战况史实,又为观赏造就了新鲜感,提高了影片的思想深度。作品在战役和事件的选择及剪裁上富有分寸感,对于敌我双方历史人物的塑造也相当生动鲜活。全片约有十分之一篇幅为激战场面,战争场面的安排富有节奏,从青树坪到衡宝战役,一直以渐进的方式不断设计“小高潮”。影片在悲与壮、大与小,乃至胜利与失利的关系上,很艺术地克服了同类型影片创作中往往可能出现的顾此失彼倾向,“四大块”结构框架从质与量上都传达了“南线大追歼”恢弘的历史风貌。(编辑:曾奕琦)
1996年
追踪李国安
编剧
/
导演:
王晓棠
/
主演:
金鑫
/
李国安
/
类型:
剧情
/
剧情:
这是一个创新的片种。 本片通过八一厂两名深入生活的演员和一个跟踪拍摄的摄制组到北京军区给水工程团追踪团长李国安的轨迹,揭示出李国安在党、军队、母亲的哺育下,无论是顺境、逆境、平淡、辉煌时都是“好干部”的崇高精神,给人们以震撼和启迪。
1986年
通天塔
编剧
/
导演:
蔡继渭
/
主演:
村里
/
田华
/
黄爱玲
/
陈剑飞
/
吴玉华
/
曾红生
/
王静
/
王星军
/
牛千
/
胡晓光
/
播放正片
导赏:
电影《通天塔》以某基地周司令一家作为切入点,讲述了一家几代人为了通信卫星发射事业而付出的努力和牺牲,情节感人至深,极具教育意义。影片的镜头语言流畅、简洁,以一场中国女排的电视转播比赛拉开序幕,通过描述家庭成员对周司令谈话的内容和子女们对他的态度,将复杂的家庭关系展示给了观众,女排比赛因“租用卫星时间已到”突然中断,更是成为了这场戏的点睛之笔,揭示出我国对自主研制发射卫星的迫切需求。在人物关系设置上,周总司令的子女都在与通信卫星发射事业相关的单位中工作,涵盖了计算机计算、气象预报、海上数据收集等不同岗位,面对子女的请求和老上级的说情,周司令不为所动,始终不在工作岗位调动等问题上“松口”,坚持让孩子们在基层经受锻炼,展现出了老一辈革命家高尚的品质和崇高的精神境界。编剧们在故事中多次提到了人物选择的重要性。由老艺术家田华饰演的母亲郑瑛一角,年轻时在文工团工作,参加过接待外宾等重大外事活动,但她甘愿随着丈夫走进位于小山沟的发射基地,就连家中来访的老战友也在谈话中问起她为何不从“相貌、职务”等角度考虑伴侣人选,反而选择了现在的丈夫,放弃了在繁华城市中生活的机会,通过翻看相册,导演展示了角色矛盾的心理,将对过去生活的怀念一展无余。为了通信卫星发射工作,周司令的大儿子顾不得陪伴妻子和身体不适,终日与计算机打交道,他的女婿则因测量船遇上台风不幸牺牲,践行了父辈传承下来的高尚品质,也使得观众们了解了科研人员的艰辛。影片特意设置了过年的一场戏,几个子女都没有回家,老两口对着一桌子菜回忆起在极为艰苦的朝鲜战场上结婚的一幕,摒弃了同时期同类题材作品中“说教气”过多的问题,用充满诗意的方式传承了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编辑:方舟)
1983年
道是无情胜有情
编剧
/
导演:
韦廉
/
主演:
朱时茂
/
杨同顺
/
段飞宇
/
牛千
/
牛翠敏
/
播放正片
剧情:
山谷中,炮兵某部三连正在进行实弹打靶。瞄准手马卫东看错了火炮上的瞄准线,致使炮弹偏离方向,还炸伤了一位老大娘。团长看三连军事素质如此差,心中十分忧虑。三连没打好靶,一连将会怎么样?不仅别人心里没底,就是一连自己也没把握,因为连长袁翰回京探亲,超假已半个月,至今未归。团长命令打靶时由指挥排长代理连长指挥。翌日凌晨,一连在前往射击陈地的路上,碰上袁翰探亲归来,官兵们都很高兴,但团长却命令袁翰等候处理,仍由指挥排长指挥射击。出乎意料的是,一连在连长不在的情况下,射击成绩依然优秀,团长认为这是与连长带兵有方分不开。袁翰因妻子生了双胞胎,家中无人照顾,而延误归期。沉重的家庭负担使他产生了离队思想。他向团长坦率地讲了自己的想法,团长认为他是个有强烈责任感和牺牲精神的优秀军事干部,告诉他团里已决定他去三连任连长。背着超假处分的袁翰到任后,发现了许多问题,他决心从抓军事训练入手,改变三连的落后面貌。他和战士们一起摸爬滚打,使连队军事素质很快得到提高。这时,他接到两个女儿病危、要他速归的电报。他将身边仅有的13元钱寄回家,自己仍然狠抓军事训练。虽然团里派军医前往,但双胞胎中的一个仍然死去了。在袁翰的领导下,三连发生了可喜的变化,袁翰为此立了功,为功劳包括了他的妻子和只活了一个多月的小女儿。对越反击战前,袁翰升任营长,处分也取消了。军车隆隆向前线开去,袁翰忽然发现路边走过来抱着孩子的妇女正是他的妻子。他毅然下达了加速前进的命令,待到胜利归来时,再与亲人相见吧。迎着绚丽的朝霞,炮车载着人民的重托、亲人的期望、驶向远方。
1976年
南海风云
编剧
/
导演:
张勇手
/
主演:
唐国强
/
张勇手
/
高保成
/
播放正片
剧情:
1970年代初,南越敌舰不顾国际法约束,经常窜入我西沙海域骚扰,严重影响我边疆渔民海上作业。居住在西沙群岛的于化龙(唐国强 饰)一家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一天,正在海上捕鱼的一家人遭遇闯入我领海的南越10号舰,阿爸(高保成 饰)驾渔轮和敌舰展开周旋,但最终渔轮被敌舰撞翻,全家人落入大海。幸而被我赶来的海军救起,于化龙决定报名参军,保卫祖国海防。入伍后,于化龙从一个普通水兵成长为舰长,上级命令严惩不断入侵的南越舰艇,于化龙的阿爸和妹妹(洪学敏 饰)也参加了海战。战斗中,我舰中弹受损,于化龙急令修复,并一举收复了甜水岛,击溃了登岛的敌人,敌舰长也命丧黄泉......
1974年
闪闪的红星
编剧
/
导演:
李俊
/
李昂
/
主演:
祝新运
/
刘江
/
刘继忠
/
高保成
/
薄贯君
/
李雪红
/
赵汝平
/
张帆
/
朱毅之
/
赵守凯
/
播放正片
导赏:
该片利用电影手段,将许多画面点染成深远的意境,比如,用红军帽上的红星,象征革命和希望,寄托了少年主人公对红军父亲的思念和追随革命的信念。影片有着浓郁的抒情气息,清新而不失凝重。片中插曲格调昂扬向上,节奏鲜明,有力地烘托了影片主题。(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