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克·沃格尔

Mike Vogel

2017年
2016年
2015年
2014年
2013年
2011年
导赏:这部电影的叙事从剧本来看,它严格遵循好莱坞经典三幕结构,以“沉默-觉醒-反抗”为动力链推动叙事:第一幕是理念的建立,首先的操作是核心悬念植入。用白人女性斯基特(Skeeter)的记者职业理想与南方淑女身份的制作冲突(“我要写一本真正的书”)。 之后是催化剂事件,黑人女佣艾碧莲(Aibileen)对白人雇主孩子说出“你善良,你重要”,暗示被压抑的主体性即将爆发。接下来又是道德困境确立。斯基特能否说服黑人女佣冒险讲述真相?而艾碧莲是否愿意以个人创伤为代价参与反抗?第二幕是对抗,先进行次情节编织。在明妮(Minny)被希莉(Hilly)驱逐后,她与边缘白人女性西莉亚(Celia)建立了互助的关系,构成对主线种族叙事的阶级补完。这时开始设下一个伪胜利陷阱:女佣们完成口述后,斯基特的书稿被出版社拒绝,将矛盾从个体勇气转向系统性压迫(因为“没人相信这些故事”)。接下来就是冰点时刻,设置艾碧莲因参与项目被解雇,明妮遭到丈夫的家暴,来凸显反抗代价的残酷性。最后是第三幕问题的解决。在这里进行了高潮设计。匿名故事集出版引发的社会震动,通过希莉当众失禁的闹剧式场景,完成对白人至上主义的符号性颠覆。 最后结局的弧光闭合。艾碧莲走出雇主家时的独白“我再也不惧怕了”,标志其从“他者代言人”到“自我叙事者”的转变。在意象处理上,使用了一些核心意象的戏剧化转换,例如“厕所”这个意象。从希莉家的隔离厕所到明妮被迫使用的户外厕所,最终在暴雨中被摧毁,完成“压迫装置-反抗现场-制度崩解”的三级隐喻。而“打字机”是斯基特的写作工具,它成为种族叙事的物质载体,其键盘特写镜头(黑人女佣口述时)暗示被压迫者的声音通过白人中介被“转录”。这些处理将被歧视从一个宏观层面转变到了微观层面,用个体的故事更能够引发共情。(编辑:婧怡)
2010年
剧情:  20岁出头的柯克·凯特纳(杰伊·巴鲁切尔饰)在匹兹堡机场做着一份不那么令人羡慕的工作,好在年纪轻轻的他也没有太大追求,只要能够整天和自己的死党杰克(迈克·沃格尔饰)、斯坦纳(T·J·米勒饰)和德文(内特·特罗伦斯饰)一群人扎堆在一起插科打诨也算是满足了。不过在感情方面,柯克却老是想追回他的前女友玛妮(林赛·斯隆饰),即使对方已经明摆着有了男朋友的情形下。对于这种自讨苦吃的举动,他的朋友们没少说他,可柯克却一意孤行。这种可叹可悲的情况,直到莫莉(爱丽丝·伊芙饰)的出现才得以打破。   因为一只遗失的手机,柯克认识了漂亮动人的莫莉,虽然对这个金发女孩有着那么点好感,可柯克明白自己是不可能讨到这种女孩的喜欢,所以他也没有太非分的想法,但偏偏最不可思议的事情发生了--莫莉竟然主动向柯克表白!这下可把柯克吓得够呛,对于这种天上掉下来的好事,柯克欣喜的接受之后,开始试着和莫莉,这个跟他完全不属于同一世界的女孩接触,结果许多意想不到的事情开始接二连三的发生,柯克开始明白,自己,实在是配不上她。两人开始争执和吵架,莫莉的前男友也出现在他们的生活里,而这个时候玛尼也突然回心转意,想回到柯克身边。头脑乱成一团的柯克,该如何处理这混乱的局面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