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军凯

Junkai Zhao

有片源
2018年
2017年
1987年
导赏:1987年,国家电影局在全国故事片创作会议上首次提出“突出主旋律,坚持多样化”,标志着中国电影出现了一个新的转型;同时,在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中,中国电影也在探索市场化的发展。《闪电行动》正是在这种主旋律影片与娱乐片的最初探索中应运而生,实现了电影艺术性、观赏性的统一。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受关注,也最受欢迎的品类之一,军事题材从十七年时期就是最主要的电影模式,《南征北战》、《地道战》等经典影片风靡全国,至今仍被影迷津津乐道。而如今在中国式大片、电影工业美学的号召下,《红海行动》、《战狼》等影片依旧是这一传统的延续和发展。制作于1987年的《闪电行动》正是这一发展当中的关键节点——它突破了十七年以来军事题材电影几乎仅限于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局限,将目光投向对越自卫反击战,在制作模式和艺术手法上吸收香港的电影经验,代表了改革开放以后军事题材电影的一种突破和转向,取得了巨大成功。作为第一批香港合拍片,《闪电行动》标志着中国电影产业对外开放和市场化的重要步骤,《闪电行动》的成功,不仅展示了中国电影人的创作能力,也证明了中国电影市场对外合作的开放态度,为后续的合拍片模式奠定了基础。影片为香港电影的商业元素和大陆电影的政治要求找到了一个平衡点,既满足了观众对娱乐的需求,又传达了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为后来的合拍片提供了一个可参考的范例。(编辑:郝嘉兴)
1986年
剧情: 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日寇驻山西派遣军司令白川中将正在部署新的屠杀中国抗日军民的计划,收到一封东京陆军省急电,调他秘密返回日本。八路军太行总部得到这一重要情报后,为截击白川,命令侦察队长罗北岳率部直插敌后,潜入太原城进行侦察。在地下党的协助下,侦察队获悉,敌参谋长岗村打算为白川公开举行欢送会,另外,掌握核心机密的保安处长山下霸占军妓秋江,经常去秋江那里寻欢作乐。侦察队被汉奸刘德贵发现,但罗北岳遇险不惊,直奔秋江往所,告诉她,她的丈夫在抗日根据地参加了反战同盟,并动员她协助活捉山下。秋江打电影把山下骗来,被罗北岳活捉,山下供出了日军机密,并帮助罗北岳脱险。新任司令岗村,对山下产生了怀疑,白川却为山下极力开脱。白川告诉山下,仍按原定时间撤离太原。为防狡诈多变的白川逃脱,八路军决定兵分两路截击。白川果然使金蝉脱壳之计潜逃,但罗北岳早有准备。在白川乘汽车驶往军用机场的途中,罗北岳率八路军骑兵从天而降。经过一场殊死战斗,八路军首先捉住了白川的女儿,罗北岳为保护她而负伤。躲在附近的白川和妻子目睹此情此景,自知难逃法网,从隐蔽处走出投降。这个双手沾满中国人民鲜血的刽子手,终于没有逃脱正义的惩罚!
1985年
剧情:  青年军官冼文弓从军部调到三连任指导员。面对三连战士的知识结构变化和连队建设中出现的新问题,冼文弓决心配合连长王自委做好工作,改变三连目前的现状,带出一支各方面都过得硬的连队。到任没几天时间,冼文弓就在细心的观察中发现,战士张久光是战友们中的“青年才俊”,饲养员刘明天在驯养狍子方面有自己的绝活。   冼文弓公开表示要以张久光和刘明天为师,这让连长王自委觉得很不舒服,不舒服的原因是,张久光是一个爱提意见的“刺儿头”,刘明天曾驾车出过事、轧死过人,从军事劳教所出来后,与死者的妻子——一个小学教师李罗兰的关系暧昧。连长王自委表现出来的“不舒服”,冼文弓装作没看见,但私下里试探着想跟连长交换各自的意见。   冼文弓一边注意配合连长王自委做好军事工作,一边以新的工作方法做战士的思想工作。冼文弓和战士们一起学习、训练,同吃同住,同甘共苦。休息日、节假日,冼文弓带着战士们一起玩,张久光试探性地约冼文弓去打扑克,冼文弓不仅按时赴约,还鼓励大家伙要创新玩法,把扑克打出新水平。   短短一个月的时间,冼文弓就赢得了战士们的信任和敬重。冼文弓进而向战士发出“征求意见书”,自费买来纪念品,奖励提了好建议的战士。冼文弓悄悄地影响和改变着连队,这让连长王自委大惑不解。王自委以为这是冼文弓存心和他过不去,以身体不适为由住进了卫生所。   冼文弓代表连队去看望李罗兰,弄清了刘明天与李罗兰的关系,为刘明天无私助人的精神所感动。冼文弓对刘明天的精神大加赞誉,这让刘明天深为感动。张久光在冼文弓的鼓励下,也积极准备报考军校,三连处处洋溢着生机勃勃的训练、学习场景,干群关系得到缓解,战士慢慢向干部说出心里话。   三连很快甩掉了“鸡毛连”的落后帽子。三连的巨大变化引起了军首长的关注,军首长下连检查三连的工作。为了招待军首长,王连长坚持杀掉刘明天的狍子,刘明天死活不肯。冼文弓在与刘明天一起去打野物时不慎受伤。为了给腰部受伤的冼文弓做条狍皮褥子,夜深人静的索伦河谷,刘明天将枪口对准了他心爱的狍子。
1984年
剧情: 李大婶治家有方,社员们赞不绝口,唯独小女儿雪花对妈妈总是一腔怨气。一年前,在党的富民政策鼓舞下,李大婶为早日实现"盖新房、娶媳妇"的心愿,执意让雪花停学,回家帮喂猪。天资聪颖的雪花每当想到荒废了学业,心里就十分怅惘。姐姐菊花与她性格相反,是一个从小没念过书,遵从母命、辛勤操劳的姑娘。大儿子家兴勤劳、孝顺、一心扑在农业生产上。热情开朗的新娘春杏鼓励自己的丈夫、担任团支部宣传委员的家兴在村里办起了图书室,雪花担任图书管理员。春杏还热情地辅导菊花学文化、唱歌,给这个家庭增添了不少生气。李大婶喜欢有文化顾大局的儿媳,可听说春杏参加村里文化活动,动员菊花去学文化,还支持雪花到县里参加为期十天的文艺创作讲习班,心里很不高兴。春杏感到很委屈,雪花和母亲的思想距离也越来越大。小儿子家炎在全家的支持下终于考上了大学,全家人非常高兴,乡亲们了热烈祝贺,李大婶又到坟前告慰丈夫的亡灵:家里盖了新房,娶了媳妇,也有了大学生。为了报答盖房时帮了大忙的朋友,李大婶包办将菊花许配给了这个人家。菊花不敢违背母亲的意志,含泪离家。李大婶刚送走出嫁的女儿菊花,回家知道春杏回了娘家,雪花离家出走,一时气急悲痛地昏厥过去。家兴找回春杏,她顾全大局,挑起了全家的生活重担。李大婶大病初愈,看到家里的一切被春杏操持得井井有序,欣慰地笑了。可想到出嫁的女儿,出走的雪花,内心一阵难过。春杏和家兴开导母亲,希望以后不要在学习和婚姻上限制雪花。李大婶有所醒悟,急切盼望雪花回来,春杏四处打听,终于找回给人家当保姆的雪花。李大婶通过这场风波,意识到自己思想没有赶上时代的步伐,逐渐消除了思想上的隔阂。转眼间到了大年三十,趁一家团聚之际,她心悦诚服地把家里的"大权"托付给了儿媳春杏。儿女们为母亲能最终理解他们,脸上露出了幸福的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