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绍康

Shaokang Yu

有片源
2000年
1993年
导赏:电影《大海风》是一部反映造船工人生活的主旋律电影。影片中所刻划的人物都有自己的个性,既不类同化,也不概念化,而是有血有肉、自尊自重的真正中国工人阶级的一员。影片之所以有种感人的魅力,是因为影片中的人物为了遵照与外商签定的合同、如期交船而日夜战斗。在造船厂船台上忘我地劳动的工人阶级不愧是我们这个时代使命感最强、也最为艰苦的对工作负责到底的真正的国家主人公。电影最感人心扉之处也就在这样的以厂为家、日夜拼搏的艰辛创业历程之中。如果从艺术美学的价值这个角度去考察,就不难发现,霍云华这个人物形象的美学价值就在于她是一个有高度觉悟的独立的人,她把献身于祖国的造船事业看作是自己神圣的职责,这就说明了时代已经进入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了,解放了的新中国的有觉悟的女性早已不是受种种束缚的、依附于男性的旧社会的妇女,她们肯吃苦、能劳动、能为国家创造宝贵财富。这样有个性的女性的岸然独立生活和工作,这本身就是一种高尚的美,从价值论的美学观来考察,她的美学价值是跟独立的人格、艰苦的富有奉献精神的劳动和对未来生活的坚强信心联在一起的。这是解放了的妇女真正的美,这样的美是跟涂胭脂、擦口红、穿着时髦、讲起话来嗲声嗲气、举止动作娇里娇气的那种俗不可耐、可她白己还觉得很美的低级趣味的情调完全是两码事。从这个意义上说,主人公霍云华这个人物的形象是种严肃的美、高尚的美。(编辑:大陆)
1991年
剧情:  旧时西北沙漠地带,在一块叫“绿洲村”的土地上,一眼“问水泉”维系着全村人的生命。年轻倔强的问九与爷爷相依为命。他与邻村的秀秀姑娘相恋,爷爷同意他们春天成亲。秀秀难过地告诉问九,舅舅已把她许配给别人了。绿洲的树正在枯死,问九认为是地下缺水,正在察看时,族叔问四爷新娶的女人没命地逃来,一群人在后追赶,问九见新四婶竟是秀秀。问九决定带秀秀远逃,爷爷察觉到后,嘱问九不要莽撞,小心后果。果然事情泄露,秀秀被打得浑身是伤,伏在问九怀里哭诉。傍晚,夕阳将天空映得血染似的殷红。爷爷说:天出血,人死绝,老天爷要开杀戒,村里要出大事了。树木成批地枯死,人们准备背井离乡去避灾,爷爷嘱问九远走高飞,永远不要再回来;秀秀告诉问九,自己有了他的娃儿,还说族里的人要为水开战了。问九想再看一眼爷爷,他奔回村里,看到邻居小三子为争水被乱棒打死,爷爷也已投井自尽,为富不仁的问四爷设下毒计:要想留在村里就得赤膊从油锅里摸出一个铜钱。他阴险地告诉问九,要想带走秀秀,就替他摸钱。问九摸出了铜钱,问四爷想烧死问九,秀秀冲进大火中撞开房门,问九的砍刀正落在问四爷的脖子上。问九以杀人罪被官府关进大牢,秀秀绝望地追了一程又一程。问九在牢狱里度过了18个寒暑,终于越狱逃生。谁知才出虎口又入狼窝,土匪捉住他,让他带路。对秀秀的爱支撑着问九残存的生命,他再次逃走,扑向故乡。但无情的黄沙早已吞噬了这里的一切。问九疯狂地挖出了村碑,不禁泪眼模糊。大雨杂在斜阳的红光中倾盆而下,问九在雨中手抚石碑,闭目而逝。
1990年
导赏:《别哭,妈妈》以清新、活泼的电影语言细致入微地刻划了母子之间纯挚的情感。将母子情贯穿影片始终,揭示一连串严肃而复杂的社会问题,如家庭问题、婚姻问题、子女教育问题等等。以孩子的眼光来看社会,来看这个很精彩也很无奈的世界,以小见大,以点及面,从中反映严肃的社会现实问题。影片强调的是孩子对于母亲的奉献之情。正像作文课上师生们所讨论的一样,童童的形象意义就在于他一身兼有二任,既有孩子的天真、活泼,又充当了丈夫或者父亲的角色,虽然这种角色中不免带有导演主观理念的成份,但是影片通过成功的银幕形象的塑造、通过童童的饰演者小演员田野的精彩表演,将这种理念真实自然地体现出来,所以在童童的身上我们找不到生硬的成人化的倾向。对于母亲的精神分裂症,医院的结论是:只有她跟儿子在一起时才有治愈的希望。事实上确实如此,童童是母亲唯一的希望唯一的爱,《别哭,妈妈》在向观众展示天下最无私最可珍贵的感情—母子情的同时,其独到之处在于突出了作为儿子的童童对于处在病中的母亲的体贴、照料和热爱之情,从而塑造了一个聪明、活泼、无邪、很有个性的儿童形象,在儿童题材的影片上作了一次非常有益的探索。以情动人,情有千万种。影片《别哭,妈妈》中着力刻划的情感除了母子情以外,还有父子情、师生情、夫妻情、邻居马大爷与童童之间的感情。出于爱护、同情,善良、正直、热心的邻居马大爷不顾别人的闲言杂语,时常照料童童母子俩,后来因患癌症住进医院,还念念不忘给童童以后上大学留下一千五百块钱的生活费用。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这个世界将会有一个美好的今天和明天。影片歌颂这种无私的爱心,歌颂了纯挚的情感,以此净化人们的心灵。(编辑:大陆)
1988年
1987年
1986年
1985年
导赏:相较以往的农村改革电影,《迷人的乐队》不再停留在反应农村生产组织和分配的改革,而是深入当代农民生活观念的变化。影片以20世纪80年代的凤翔乡龙岗村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关于农民追求精神文化生活的动人故事。影片开头,几个农民模样的人在城里乐器店里硬是买了一大堆高档乐器,开口就是暴发户的强调,这一幕不仅让人忍俊不禁,更引人深思。这些看似不懂乐器的农民,实则怀揣着对音乐的热爱和对新生活的憧憬。他们不畏人言,不惧困难,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不懂就学,没甚丢人”的朴素道理。影片巧妙地穿插了三对恋人的笑料和乐队学习的场景,使得整个故事节奏紧凑、情节跌宕起伏。片中的每一个人物都栩栩如生,极具乡土质感,各有性格特色。村委会主任辛天喜(何伟饰)是乐队的发起者和领导者,他敢想敢干、敢作敢当,倾注了巨额的资金与满腔的热情,为乐队的创立与发展贡献了核心力量。女乡长李春芳(周虹饰)是天喜的儿时同学,两人之间有条若隐若现的感情线索。春芳一开始对办乐队不看好,甚至曾持反对立场,想维传统稳定的旧生活,有着心理上的“惰性”,却逐渐被乐队取得的成就感染,最终成为了乐队的坚定支持者。果农曲立新和渔民张魁武是乐队中的积极分子,他们各自有着独特的性格和经历。曲立新偷偷学吹小号,却因妻子的误会而陷入困境;大龄单身的张魁武则与乐队里的邻村姑娘魏莹发展出了情缘,却受到农村里的流言蜚语的困扰。由此揭示了农村青年在追求爱情和事业过程中的种种不易,进一步突出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迷人的乐队》虽然采用了轻喜剧的样式,但是不一味地铺陈噱头笑料。导演王好为着力发掘了农民社会、家庭生活内在的幽默感,追求一种朴实、清新、自然的艺术风格。以写实的镜头语言和生动鲜活的人物形象,展现了农村生活的真实面貌和农民的精神风貌。此外,影片还巧妙地运用了对比手法,将农民乐队与城市歌舞团的演奏进行对比,突出了农民乐队的质朴和纯真;将人物前后的行为、思想、态度进行对比,展现了她在时代变革中的思想转变。证明了农民乐队不仅是农民自我娱乐、自我提升的一种方式,更是他们向外界展示自己、证明自己的一种方式。这种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和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正是大时代中农村变革的生动写照。(编辑:明慧)
剧情:  南方某部队文工团杂技团,有一群穿校官服的小文艺兵,别看他们个个都有一手绝技,飞车、顶碗、变魔 术……样样精通,但毕竟都是十几岁的孩子。为了使他们尽快地熟悉部队生活,得到锻炼,师部决定让杂技团下放连队生活一段时间。在紧张的军事训练中,某团标 兵侦察连接到师部批示准备迎接文工团的到来,可万万没有想到来了一群娃娃兵。只见他们拿着各种杂技道具蹦蹦跳跳地下了车,本来十分安静的营房立即热闹起 来。   军事训练是很艰苦、很严格的,从来没有下过连队的小兵们没少出洋相,有时也真让人哭笑不得。早上集合出操,一起床就手忙脚乱,不是这个穿 错了衣服,就是那个戴歪了帽子。做起操来,动作简直是五花八门。尤其是那个调皮的许哆哆,别看她有个音乐味的名字,实际上却是个活泼好动的假小子。练兵场 上,谁也没想到她会开心地爬上了训练绳的端,急得战士们拉起军毯准备掉下来时接住她,夜晚,她竟然异想天开,带着比她还小的小兵们溜到海边去游泳。还有那 个弹琵琶的胖英,贪睡又好吃零食,总是一副大大咧咧的样子……。连长陈虎山是个带兵有方的干部,他本人又喜爱音乐、美术,在连队还组建了一支管弦乐队。可 这次面对一群杂技小演员竟急一阵恼一阵地没有了办法。经过师长的帮助,他认识到从思想上、作风上把这些军队的后代带好,也是十分有意义的工作。为此,他决 定采取启发式的教育方法,提高小兵们的觉悟。他带领杂技团的小兵们访问渔村。这个村的老渔民祁阿公有个孙子叫小虾,当年在陈虎山当班长的班里当兵,虎山喜 爱他,在训练时总是照顾他。到了自卫反击战时,小虾因缺乏锻炼,结果在与敌人徒手搏斗时牺牲了。小虾的死对陈虎山教育很大,打那以后,他对战士的要求可严 了。小兵们听了这件事以后才明白,连长平时严格要求他们正是为了爱护他们。一天深夜,连长突然吹起紧急集合的哨子,小兵们迅速地集合完毕,连长宣布要到三 号地区抓两个可疑分子。由于平时进行了训练,这次行动中大家都表现得非常机智、勇敢。他们利用杂技特长克服了急行军中的一个个困难,许哆哆和夏安安、于小 菲经过搏斗,将一个可疑的"黑汉"抓住了,原来"黑汉"就是连长假扮的。连长看到小兵们进步这样快,非常高兴。不久,侦察连奉命即将出发去执行一项特殊任 务。杂技团的小兵们也圆满地完成了下连当兵的任务,他们依依不舍地离开了侦察连,离开了难忘的营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