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龙

有片源
1985年
剧情:  南方某部队文工团杂技团,有一群穿校官服的小文艺兵,别看他们个个都有一手绝技,飞车、顶碗、变魔 术……样样精通,但毕竟都是十几岁的孩子。为了使他们尽快地熟悉部队生活,得到锻炼,师部决定让杂技团下放连队生活一段时间。在紧张的军事训练中,某团标 兵侦察连接到师部批示准备迎接文工团的到来,可万万没有想到来了一群娃娃兵。只见他们拿着各种杂技道具蹦蹦跳跳地下了车,本来十分安静的营房立即热闹起 来。   军事训练是很艰苦、很严格的,从来没有下过连队的小兵们没少出洋相,有时也真让人哭笑不得。早上集合出操,一起床就手忙脚乱,不是这个穿 错了衣服,就是那个戴歪了帽子。做起操来,动作简直是五花八门。尤其是那个调皮的许哆哆,别看她有个音乐味的名字,实际上却是个活泼好动的假小子。练兵场 上,谁也没想到她会开心地爬上了训练绳的端,急得战士们拉起军毯准备掉下来时接住她,夜晚,她竟然异想天开,带着比她还小的小兵们溜到海边去游泳。还有那 个弹琵琶的胖英,贪睡又好吃零食,总是一副大大咧咧的样子……。连长陈虎山是个带兵有方的干部,他本人又喜爱音乐、美术,在连队还组建了一支管弦乐队。可 这次面对一群杂技小演员竟急一阵恼一阵地没有了办法。经过师长的帮助,他认识到从思想上、作风上把这些军队的后代带好,也是十分有意义的工作。为此,他决 定采取启发式的教育方法,提高小兵们的觉悟。他带领杂技团的小兵们访问渔村。这个村的老渔民祁阿公有个孙子叫小虾,当年在陈虎山当班长的班里当兵,虎山喜 爱他,在训练时总是照顾他。到了自卫反击战时,小虾因缺乏锻炼,结果在与敌人徒手搏斗时牺牲了。小虾的死对陈虎山教育很大,打那以后,他对战士的要求可严 了。小兵们听了这件事以后才明白,连长平时严格要求他们正是为了爱护他们。一天深夜,连长突然吹起紧急集合的哨子,小兵们迅速地集合完毕,连长宣布要到三 号地区抓两个可疑分子。由于平时进行了训练,这次行动中大家都表现得非常机智、勇敢。他们利用杂技特长克服了急行军中的一个个困难,许哆哆和夏安安、于小 菲经过搏斗,将一个可疑的"黑汉"抓住了,原来"黑汉"就是连长假扮的。连长看到小兵们进步这样快,非常高兴。不久,侦察连奉命即将出发去执行一项特殊任 务。杂技团的小兵们也圆满地完成了下连当兵的任务,他们依依不舍地离开了侦察连,离开了难忘的营房。  
1984年
剧情:中国报纸发表了日本小姑娘,你在哪里的报导后,在日本国内引起了很大反响。当年被八路军救出的日本小姑娘——树子,现在已做了母亲,是一个幸福家庭的主妇了。应中国老将军——当年的八路军司令员之邀,她将来华访问,会见曾拯救过她的中国恩人。   1940年仲夏之夜,我八路军侦察班长肖刚和战士小马在攻克井陉煤矿的战役中,于日本侨民区救出两个日本小女孩。她们的父母俱死于炮火。这两个孤女,大的只有六七岁,小的还不满一岁。怎样安置她们,成了连队的一个难题。我八路军晋察冀聂司令员得知此事后,十分关心这一对日本小姐妹,他命令把孩子送到司令部,并亲自布置医生准备给她们医伤治病。树子父亲的至交中原,看到北野家已变成一片废墟,以为他们家已遭难,心情很沉痛。肖刚和小马接受了护送两个孤儿去司令部的任务。他们跋山涉水,冒着敌机的扫射,把孩子安全送到了预定地点石井村。可那里刚遭到日寇洗劫,部队已经转移。肖刚决定先把孩子们带到离此不远的自己家里,再设法寻找部队。肖刚的突然归来,使久别的妻子秀云喜出望外,他们的孩子云儿已快一岁了,可还没见过爸爸呢。秀云发现丈夫带回来的两个孤女是日本小孩,她不理解丈夫的行动,肖刚耐心地向妻子做解释。肖刚还告诉秀云,是司令员指示要照顾好孩子,并要把她们接到司令部去的。  善良、贤慧的秀云被打动了,望着炕上因缺少奶水而哭得声音嘶哑的小梅子,一颗母爱的心在秀云心里剧烈地跳动,她一把抱起了小梅子,把自己的奶头放到了她的嘴里。梅子吮吸着中国母亲的乳汁,安静地入睡了。秀云的弟弟柱子很快就同树子熟悉了,他们一起玩耍、嬉闹。她们之间没有国界、没有战争,只有欢乐、和谐与挚诚。一天夜里,树子突然发起了高烧,为了给树子治病,肖刚连夜上山为她采药。可就在当天清晨,鬼子又来村子袭扰了。乡亲们到村外的滚龙沟躲避。秀云与小马抱着生病的树子,拖带着梅子和柱子进了山。正在山上采药的肖刚失足滚落下来,正遇上带兵搜索至此的日军少尉中原。中原从肖刚身上发现了树子的护身符,心里有些迷惑不解,当敌人准备把肖刚带走时,小马带领民兵将肖刚救出。肖刚回到村里,那里已是满目焦土,小柱子被鬼子杀害了,他悲愤至极。秀云失去了爱弟,无比悲痛。病中的树子不见了柱子哥,对他无限思念。夜里,树子的病情突然恶化,是聂司令员派来的医生找到了肖家峪,救活了树子。聂司令员把小树子接到司令部,像慈父般关照着她。
1981年
导赏:《她从雾中来》是龙江电影制片厂摄制的第一部彩色故事片,亦是使得该制片厂一举成名的影片。影片体现出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时代大背景下的人文主义精神与时代风貌,讲述了失足女青年陈蓉出狱后意图改过自新,不断冲破自我矛盾与挣扎、世俗偏见与阻碍,在张大娘等人的帮助下,走出迷雾,终于开始新生活的故事。影片情节曲折,人物心理刻画细腻,演员表演贴合角色,聚焦特定社会现实问题,关怀失足青年群体,具有深刻的现实性、人文关怀与社会意义,引人深思。片名富含诗意与象征意味,既是对主人公陈蓉人生轨迹的隐喻,也是对时代氛围的一种艺术概括。雾,作为一种贯穿全片的视觉元素,不仅构建了影片的视觉美学体系,更承载了深刻的哲理与情感寄托。陈蓉,一个因误入歧途而失足的女青年,在出狱后面对着社会的偏见、自我内心的矛盾与挣扎,仿佛置身于一片茫茫的雾海之中,找不到前进的方向。影片通过她在雾中的迷失、探索、对抗,直至最终冲破迷雾的过程,生动描绘了失足青年在寻求新生道路上所经历的种种艰辛与挑战,揭示即使在社会思想逐渐开放的背景下,传统观念的枷锁、刻板印象的束缚以及根深蒂固的偏见,依然是横亘在个体成长道路上的巨大障碍。何可人导演巧妙运用视觉语言,如陈蓉面部的特写镜头,眼神中既有对过往的悔恨,也有对未来的渴望;扭曲的水中倒影,映射出她内心的挣扎与矛盾;被江水不断冲刷的鞋子,象征着过往的污点与不断被洗刷的灵魂。“雾”不仅仅局限于个人层面的象征,它还隐喻了特定历史时期笼罩在中华民族上空的迷雾。改革开放初期,虽然国家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但社会的转型与思想的解放并非一蹴而就,旧有的观念与体制依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国家的前进步伐。陈蓉的故事,正是这一时代背景下个体命运的真实写照,她的每一次努力与突破,都象征着整个民族在冲破迷雾、迎接全新时代精神过程中的艰难探索与不懈奋斗。(编辑:婧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