灿烂的她
周影
Ying Zhou
人物资料
作品
有片源
2018年
道高一丈
剪辑
/
导演:
姜凯阳
/
主演:
聂远
/
谭凯
/
徐露
/
于明加
/
曲高位
/
张陆
/
程煜
/
宋春丽
/
倪大红
/
佟瑞敏
/
播放正片
剧情:
电影《道高一丈》讲述了被警校开除的学生宋朝(聂远饰)被卷入“杀警”案“畏罪潜逃”,因仗义解救好兄弟重返故地。身为警察的刘海洋,抱着“杀父之恨”追捕宋朝,不仅发现他与自己的妻子楚洁有着暗中的联系,在警匪追逐、黑势力追杀的过程中揭露了一桩惊天的黑幕交易!正邪难辨扑朔迷离,却环环相扣,像片名传达的那样“魔高一尺、道高一丈”,最终水落石出,正义获胜。
2017年
穆桂英挂帅
剪辑
/
导演:
夏钢
/
主演:
李胜素
/
于魁智
/
袁慧琴
/
杜喆
/
杨赤
/
黄炳强
/
刘魁魁
/
潘月娇
/
戴忠宇
/
郑岩
/
播放正片
导赏:
夏钢导演的戏曲电影《穆桂英挂帅》是一部将传统戏曲艺术与现代电影艺术相结合的作品。这部电影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文化内涵,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现代电影语言的创新。最近10年,夏钢导演一直在思考:如何将戏曲和电影艺术结合,挖掘戏曲人物闪光点,又创作出令人惊艳的电影作品。京剧舞台和电影结合创作,最有难度的不是表演或者妆容,夏钢导演说这中间最难搞定的部分,要数舞台置景,两个字儿:麻烦。大家熟知的是,京剧讲究假定性、程式表演,三两个人扮演千军万马,在舞台上跑一圈圆场跨过百千里路,和电影实景拍摄的艺术特性有着极大差别,如果在舞台上布置实景,搭一间屋子,不符合戏曲表演的艺术特性,会阻碍演员的表演,并且拍出来的镜头也没有美感,想拍好京剧电影,虚实转换之间的拿捏非常重要。也许是出身戏剧世家的耳濡目染,又或许是早年组建乐队的经历,让夏钢导演对戏曲和音乐有着别样的情感。拍摄中,他一直没有忘记保持京剧的特色和细节,置景时特别采取写实与写意相结合,在拍摄前景里或者演员手持的物件都是真的,其他则用灯光、背景墙等方式来展现。这些设计让来探班的京剧院院长都赞不绝口,直言要搬回剧院。很多京剧电影之所以被戏曲观众诟病,就是一味的在电影里展示拍摄技术、手段,反而失掉了京剧原本的韵味,电影镜头此时更多地是放置于剧场观众的视角,简单起到引导观众注意力的作用,“尽量少用特写,更多的是用景物和光的变化来塑造人物。”这是夏钢导演多次实验京剧电影的精辟总结。(编辑:许雨婵)
夜色撩人
剪辑
/
导演:
夏钢
/
主演:
余男
/
南宫珉
/
王千源
/
潘斌龙
/
王晓龙
/
陈志雄
/
张源灵子
/
曲高位
/
播放正片
导赏:
《夜色撩人》是第五代导演夏钢的回归之作,电影以一次入室抢劫案为契机,巧妙地展开了一场关于婚姻、道德与人性的深度探索。从表面上看,这是个简单的家庭故事,但在夏钢的镜头下影片艺术表达远不止于此,他通过精妙的心理刻画,将简单事件转化为对现代婚姻关系、社会价值观和个人成长的深刻剖析。芥子从困惑、怀疑到失望的每一个微妙情绪变化,都在银幕上一一呈现,心理刻画极为细腻。余男的表演更是将这种内心挣扎诠释得入木三分,让角色的心理显得格外真实而令人信服。而导演善用光影对比和空间构图,创造出既具象征意味又富有美感的画面。片中反复出现的月光和室内光线的交错,既是情节推进的重要元素,也构成了独特的视觉符号。影片开场以朦胧的半月营造平静氛围,暗示婚姻表面的安宁;抢劫案发生时的明月映照,形成强烈的戏剧性反讽,暗示平静生活的破碎;后期场景中残缺的月亮意象,暗示婚姻关系的逐渐破裂。这种视觉叙事既服务于故事情节,又超越了单纯的剧情需要,成为影片艺术表达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影触及了更广泛的社会议题,通过警察谢高(王千源饰)这个角色,影片展开了对社会正义、个人选择与集体期待之间矛盾的探讨。作为警察,他曾在列车劫案中选择理性妥协以保全乘客生命,却遭到公众抨击。公众往往期待一种理想化的英雄主义,但在现实中,“英雄”可能需要做出违背这种理想的理性选择。谢高最终的牺牲,既是个人的救赎选择,也是对社会期待的回应。这些议题的探讨,让《夜色撩人》超越了单纯的家庭伦理片的范畴,成为一部具有深刻社会观察性质的影片。《夜色撩人》是一部值得细细品味的作品。它既保持了艺术电影应有的深度,又具备足够的戏剧性和观赏性。在商业与艺术之间取得了难得的平衡。(编辑:颜诗雨)
2013年
不肯去观音
剪辑
/
导演:
张鑫
/
主演:
李纯
/
斯琴高娃
/
中野良子
/
中泉英雄
/
聂远
/
牛犇
/
王建国
/
牟凤彬
/
桑伟淋
/
王增奇
/
播放正片
导赏:
看点一:观音题材首现银幕宗教电影破冰之旅不管是历史还是当下,中国都拥有众多佛教信众。然而,因宗教题材的敏感性和受众的集中,迟迟没有出现以此为题材的电影。电影《不肯去观音》是中国首部观音题材的故事电影,它以公元842年至864年间日本僧人赴大唐求请观音的一段历史传说为线索,讲述普陀山如何成为观音道场的故事。从题材上看,它不仅是中国首部观音题材的故事电影,也是中国电影史上首部在院线大规模上映的宗教电影,这样的双重“第一”的身份使得《不肯去观音》还未上映便备受关注。此外,从风格上来看,《不肯去观音》恢弘壮丽,以唯美婉约的影像风格,融汇了博大精深的佛教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精神,反映几千年来国人对精神世界的至高追求。有网友称其为“无论信佛与否都应该观看的一部电影”,业内则认为,这部电影破除了宗教电影在国内院线为零的坚冰,这意味着题材敏感性正在被打破,是对国家宗教自由政策的一次实践。看点二:中日影后隔空飙戏精湛演技备受期待电影《不肯去观音》汇集了聂远、“谋女郎”李纯、中泉英雄等众多青年明星主演,而两位中日“老戏骨”斯琴高娃和中野良子的同时亮相也吊足了众多观众的胃口。曾在电影《追捕》中成功塑造了经典形象“真由美”的日本影坛常青树中野良子此次将在《不肯去观音》中饰演日本的橘皇后,而金鸡百花双料影后斯琴高娃则出演大唐的郑太妃,两位异国皇后因为一尊观音菩萨像有了交集。在影片中,斯琴高娃和中野良子的戏份虽然不多但是角色年龄跨度都比较大,角色本身都比较深沉厚重,因而对于演技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两位荧幕巨星都有着很深的表演功底,两人因佛生缘展开的一场隔空彪戏,亦是各有千秋不分伯仲,令人充满期待。看点三:台词剧情蕴含禅意微妙关系普世意义既然是一部宗教电影题材,《不肯去观音》在台词、剧情等方面自然融入了较多的佛教元素和慈悲理念,这在一般的电影中是很难见到的。其中一句经典的“世间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别重逢”禅意十足,令人产生无限遐想。此外,《不肯去观音》在剧情上也融入了很多佛教元素,比如机缘巧合、因果联系、心存善念、普度众生等,尤其是“谋女郎”李纯饰演的莲妹这个角色,代表天生慈悲,佛性自在,她对人的大爱,是全片最受推崇的本性,因此尽管养父被杀,生命堪虞,她也从不曾背叛过自己的人性,所以最后才会化成不肯去的观音。另外,《不肯去观音》里中日文化的交流也对现实有着极强的普世意义,正如日本演员黑木真二在电影首映礼上说的:“这部影片中阐述了很多中日文化交流的起源,作为友好邻邦,里面有很多我们在当下可以学到的精神层面的东西,对中日关系有着积极的意义”。
2012年
茶乡法官
剪辑
/
导演:
吴天戈
/
主演:
陈姝
/
何宇均
/
李京泽
/
管舲帆
/
欧阳
/
张惠玲
/
李文義
/
沈磊
/
播放正片
导赏:
《茶乡法官》是云南省首部以基层法官为题材的故事影片,这部影片是对新时代基层司法工作的深情致敬。影片刻画了巡回法庭法官们不畏艰难、秉公办案的光辉形象。在云南这个多民族、多文化、多边境的地域背景下,影片围绕基层法官遇到的一系列真实的故事,展现了基层法官在调解纠纷、执行法律时的种种艰辛与不易,以及他们如何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坚守法律底线,用公正与智慧连接民心。影片中的基层法官,无论是面对无理取闹的当事人,还是处理棘手案件时的冷静与智慧,都生动诠释了“公正、廉洁、为民”的法官形象。他们胸怀全局,心系百姓,用实际行动践行了“执法为民”的庄严承诺。影片在颂扬基层法官职业精神的同时,也深刻触及了他们在职业发展与个人生活之间的微妙平衡问题,特别是通过主人公王剑琴法官的生活轨迹,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有血有肉、情感丰富的基层司法工作者形象。王剑琴法官深深扎根于茶乡,她的时间几乎被工作完全占据,对法律的忠诚与对公正的执着让她将绝大部分精力倾注于解决百姓的纷争之中。然而,这种无私的奉献背后,却是对家庭生活的巨大牺牲。她的丈夫与孩子,在无尽的等待与思念中,逐渐感受到与她之间的距离,最终,家庭关系因缺乏沟通与陪伴而出现了难以弥补的裂痕,在这一层面上,影片也在揭示着基层司法工作者职业压力与生活困境的问题。影片的叙事结构紧凑,通过一个个具体的案件处理过程,观众得以窥见基层法官在面对家庭矛盾、土地纠纷、利益冲突等多样化问题时,如何灵活运用法律武器,兼顾法理与情理,努力实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编辑:婧怡)
2011年
功夫侠
剪辑
/
导演:
宁瀛
/
袁祥仁
/
主演:
陈虎
/
蒋梦婕
/
范妮莎·布兰奇
/
林雨申
/
阿曼·达波
/
袁祥仁
/
伊戈尔·达波
/
柴纳·迈克
/
播放正片
导赏:
会功夫的普通青年人解救被绑票的外国儿童人质的故事
我的夏天
剪辑
/
导演:
李威
/
主演:
咏梅
/
石凉
/
严敏求
/
彭靖
/
李永田
/
戴佳
/
播放正片
导赏:
电影《我的夏天》作为一部温馨且纯粹的都市爱情片,以其细腻入微的叙事手法,精心描绘了两个普通角色在平凡而真实的生活背景下所交织的动人情感故事。其故事情节清晰流畅,情感线索自然铺陈,毫无拖沓之感,使观众得以轻松沉浸于影片所营造的温馨氛围中。影片中的大龄男女主角,是一种纯粹热爱与现实生活冲突与融合的缩影。影片以爱情故事为载体,不仅展现了都市男女间的甜蜜与波折,更深入地探讨了爱情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关系,以及个人成长与选择所承载的深刻意义。在电影中,爱情虽姗姗来迟,但影片却借此传达了一个重要的理念:婚姻不应成为妥协的产物,更不应因迎合社会期望而草率决定。它强调了个体在面临爱情与婚姻抉择时,应坚定内心的真实感受,勇敢抵抗外界的压力与期待,坚持自己的选择与追求。在大龄男性与女性的身上,影片表达了纯粹热爱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张力与冲突。咏梅的表演无疑是这部影片的一大亮点。她饰演的大龄剩女“大雪”一角,情感表达恰到好处,深入人心。她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内心强大、敢于直面生活挑战的女性形象。咏梅饰演的廖晨雪,不仅敢于真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与情感,更在与小偷的斗争中展现出勇敢与坚韧。在演绎这一角色时,咏梅没有采用夸张的表演手法,而是通过对情感处理与心理状态的细腻刻画,使得这一直率的形象更加生动鲜活。她的表演不仅为影片增添了丰富的层次感,更为观众呈现了一个真实而立体的人物形象。(编辑:婧怡)
2009年
寻找那达慕
剪辑
/
导演:
宝力德
/
主演:
周倜
/
诺民
/
播放正片
导赏:
《寻找那达慕》由新生代导演宝力德制作,从一个网瘾少年的视角展现了少数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以及城市现代化与传统之间的对立与融合,同时影片还具有深刻的教育内涵和艺术价值。《寻找那达慕》通过赵星这一角色的转变,反映了现代都市少年在虚拟世界中迷失自我,对现实生活的疏离感。赵星沉迷于网络游戏,忽视了现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和自然环境,体现了现代科技对青少年心灵的冲击。电影中的城市生活快节奏、高压力,与草原上的宁静、自由形成鲜明对比,揭示了城市化进程中人的异化现象。通过展现蒙古族传统文化的魅力,影片表现了传统美学在现代社会中的救赎力量。草原的辽阔、天空的湛蓝,以及牧民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活方式,为赵星提供了心灵的慰藉和精神的净化。电影中的那达慕大会不仅是蒙古族的传统节日,更是影片中人物精神追求的象征。那达慕成为每一个人心中的那达慕,你可以去那里寻找战胜自我的英雄;也可以寻找到爱的力量;也可以寻找你生命中曾经丢失的信仰。那达慕并不在远方,而在我们坚强的心底。《寻找那达慕》在艺术追求和商业考量之间找到了平衡点。它没有依赖高成本的特效和明星效应,而是通过深刻的主题、真实的情感和精致的艺术表现,赢得了观众的认可。电影探讨了成长、自我救赎和文化认同等普遍性主题,具有广泛的共鸣和深远的意义。通过《寻找那达慕》的叙事,我们看到了一种可能的和解之路,即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不断地回望传统,寻找文化的根,以实现人与自然、传统与现代的和谐共生。(编辑:赵敏)
2008年
民警王法金
剪辑
/
导演:
孟卫兵
/
主演:
范明
/
许娣
/
修宗迪
/
张志彤
/
管寿义
/
赵麒
/
张雨提
/
李建新
/
张楚倩
/
刘袖杰
/
播放正片
导赏:
《民警王法金》是由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摄制出品的电影。影片根据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王法金的个人先进事迹改编,讲述了在平凡岗位上默默奉献,做出不平凡成绩的民警的故事。电影孟卫兵坚持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用真人、真事、实景拍摄的方法讲述了这位社区民警扎根平凡岗位、破解治安难点、打造平安社区的故事。在介绍王法金解决辖区居民矛盾的问题上,摒弃了很多英模影片常见的说教模式,用更为接地气的方式、更日常的语言加上幽默的智慧解决问题。例如马师傅丢自行车的一幕中,多次丢自行车的马师傅恼羞成怒,直接推走了治保主任的车。在几个人争执的过程中,王法金首先缓和了气氛,用了解当事人为妻子抓药的理由允许当事人将车推走。在同行过程中,向对方普法,并笑称自己“头上也有个王字”,取得了对方的信任,最终将自行车还回。《民警王法金》中最为人所称道的,是对古镇生活的还原。不仅几位主演对方都极为贴近生活,大量使用的长镜头也将一砖一瓦收入画面,让大家在了解王法金事迹的同时也领略了古镇的美景。为孤寡老人准备的求助黄手帕解决了老人们记电话号码不方便的情况,通过摇动黄色手帕邻里间也能互相提醒,解决问题。这些治安方面的小发明、小举措也体现了主人公从小事着手,解决居民之所急的聪明智慧。从创作角度来看,《民警王法金》较好的处理了拍摄场景单一、主人公事件琐碎等问题。以喜剧见长的演员范明继《派出所的故事》后再次出演警察,将角色刻画的活灵活现,展现了驾驭不同职业角色的能力。(编辑:方舟)
2007年
别拿自己不当干部
剪辑
/
导演:
冯巩
/
主演:
冯巩
/
王澜
/
张乃文
/
经纬
/
宋宁
/
牛群
/
闫妮
/
刘金山
/
刘惠
/
李志强
/
播放正片
导赏:
影片演绎出了一幕幕经典的对白,再次让观众感受到了天津话的风趣、诙谐、幽默以及极强的语言表现力。在加重平民气息的同时,也把天津人豁达、热情、朴实、乐观的生活态度真实地展现在观众的面前。用大量的笔墨,着重对细节的雕琢王喜和妻子以及韩月华的关系,王喜与大老黑之间的友情,王喜和何春霖、老吕、姚丽的对峙,王喜对工段里女工们的关怀,王喜对工作认真的态度一件件朴实无华、细腻入微的小事儿,就如同发生在观众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