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正运

有片源
2012年
剧情: 1926年9月,陕西省会西安门户:咸阳。险峻的咸阳城头,炮火隆隆,硝烟弥漫。一面残破的“讨赤联军”的大旗摇曳。陈镜湖的骑兵旅士兵和谭天军的杂牌军士兵争相爬城。一脸土匪凶相的谭天军嚎叫逼士兵冲锋夺旗。陈镜湖的战友杜万豪,示意陈镜湖。陈镜湖掏出手枪一枪打下,全场士兵一致欢呼。谭天军一愣,他大骂士兵无能。杜万豪从谭天军的副官手里夺回献给旅长陈镜湖。有人大声喊叫:“直鲁联军逃跑了!” 一匹战马飞奔向张家口国民革命联军总司令冯玉祥指挥部。冯玉祥接到捷报大喜。拍案大叫:“好!好!共产党里就是藏龙卧虎,刘伯坚提出的‘援陕固甘,联晋图豫’的战略就是高人一头。传令:我立即亲往咸阳前线慰劳陈镜湖所部!” 他又指示文书:“立即起草文书上报北伐军蒋总司令,对攻打咸阳解除西安之围的战功卓著的陈镜湖旅长,给予晋升少将军衔。” 咸阳前线,颁奖授衔大会召开。旅参谋处长杜万豪祝贺陈镜湖晋升少将。然而冯玉祥在宣读北伐军总司令蒋中正贺电时,却是解除两个人兵权:一是绿林出身实为劣绅的谭天军旅长,一是陈镜湖。冯玉祥找陈镜湖谈话:“你退出共产党入国民党,可晋升少将,前途无量,如果……” 陈镜湖答:“我入党为了救民于水火,为了老百姓安居乐业……” 冯玉祥不无遗憾的说:“我珍惜你是人才,你去蒲城县当县长,我留一个连给你当卫队,命令谭天军帮扶你。委托他把守好一座重要军火仓库,等待时机我再用你。” 陈镜湖和战友郑万豪话别,嘱咐他为党保存武装力量,按李大钊先生部署,等待机会武装起义,建立工农苏维埃政权。破旧的蒲城县衙门,差役们在推牌九。陈镜湖一个人走进内堂,他们把陈镜湖当做骗子,说他是第3个冒充县长的人。陈镜湖亮出手枪,报出骑兵旅长陈镜湖名号,他们惊得目瞪口呆。谭五是谭天军族兄,是个说唱“道情”的江湖艺人。因土地被无理霸占反抗,让谭天军打伤扔在河滩,被妻子改霞救回。夫妻到县政府告状,警察不许,妻子改霞撞倒在门口受伤,国民革命元老、因对国民党失望隐居在蒲城行医的李一辰出手救助,陈镜湖感谢来大夫,并答应自己付酬金。两个警察受惩罚关了班房。谭家作恶家丁被迫受惩扫大街。李一辰李鹤英对陈镜湖产生好感。陈镜湖发现蒲城贫困,教育经费不足十多所学校面临停课,就动员富户士绅捐资助教,以保全谭天军面子为条件,迫使其“铁公鸡拔毛”逼谭天军破天荒出资助学。春节到了,谭五要县政府门口的那盏灯笼,说大白天可照路不摔跤。因为穷人眼前一片黑暗。陈镜湖和差役们守岁,他用自己的薪水并借钱给书办们发薪过年,劣绅谭天军勾结王子窝山土匪进城杀人抢劫,谭天军火烧县政府要置陈镜湖于死地。行动前,谭天军家大摆宴席,让侍女唱当地“眉户调”,因说其唱得不好听将其骂哭。谭五被捉,差点让谭家护院家丁打了半死,扔到门外,被巡城的陈镜湖发现救护,但他不信任陈镜湖半路溜走。李一辰和孙女听鞭炮响挑灯讲武昌起义壮举。鹤英偷看陈镜湖怎样度除夕,回来感叹这个县长不一般。爷孙俩琴箫合奏守岁,陈镜湖带卫队巡城防土匪抢劫市民路过杏林轩,驻足听曲。春天到,陈镜湖到郊外帮助农民张二卯家种地,亲自牵牛拉犁,了解民情。陈镜湖处处让谭天军处处破财,谭天军怀恨在心。郑万豪来信,告知听人说陈家被奉军查抄,一把火烧成废墟,一家8口活不见人死不见尸。陈镜湖思亲打枪宣泄情感,谭天军趁机而入,买通警察乙带香香做厨师,给陈镜湖下毒,香香没得逞遭灭口而死。陈镜湖中毒。李一辰爷孙俩照顾陈镜湖养病,共议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慨叹有人口是心非做了中山先生的逆徒。此刻,陈镜湖与李一辰结成忘年之交,李鹤英对陈镜湖产生爱意。 被战败了的军阀刘振华欲东山再起,冯玉祥派亲信幕僚考察谭天军,要起用他做保安旅长,加强军火库戒备。陈镜湖阻止了任命。谭天军怒火冲天,接受贼军刘振华委任,策反军火库守备连连长,响应军阀刘振华复辟,破坏北伐统一中国大计。陈镜湖夜袭军火库,带卫队连全体官兵大战敌兵,曹连长杀敌身亡。陈镜湖勇斗谭天军。杜万豪带救兵赶到,消灭叛军,击毙谭天军为曹连长和烈士们报仇。冯玉祥再次亲自表彰陈镜湖功绩,带来少将任命,陈镜湖不受。冯玉祥遗憾的当场写诗相赠。中共北方局来了指示,陈镜湖代表内蒙特委参加共产党“五大”。蒲城县一片欢腾,蒲城父老含泪相送。但唯独不见李鹤英。李一辰捋须而笑。原来,李鹤英女扮男装在半路上等他。陈镜湖来到,她跃上陈镜湖的大白马,和杜万豪三人在大路上奔驰而去。
2000年
导赏:该片避开了对战争大场面的正面渲染,以独特的视角从侧面描绘战争中人的精神世界和对生命的礼赞。气势磅礴,场面悲壮。该片描写女性在特殊生理阶段的感情和性格,在中国电影史上似乎还是第一部。婴儿在炮火中诞生、生命在硝烟中永恒。这是一首献给母亲的壮美诗篇……在中国电影史上,以女性为题材的电影不算少了,然而,描写女性在特殊生理阶段的感情和性格的影片,《走出硝烟的女神》似乎还是第一部。都说战争让女人走开,但《走出硝烟的女神》偏偏把镜头对准了一群战争中的女人,一群特殊的女人。作为军人,这些女人和男性同样坚强,同样勇敢;而作为身怀六甲的孕妇,这些女人又多了一丝母亲的柔情。影片把故事背景放在新中国诞生前夕的解放战争中,而又没有从正面去表现战争。导演独辟蹊跷,选取崭新的视角,通过对陈大曼、刘雪鸣、潘二嫂等几位女战士和郑强、徐松等保卫者形象的塑造,著力展现了片中人物对美好人生的追求,表现了人性的永恒主题。这部影片的情节并不复杂,主要是围绕着孕妇队在行军转移过程中,不断遇险、不断突围而展开……婴儿在血与火的洗礼中与新中国同时诞生,烈士们的生命也得到了延续……这无疑具有很强的象征意义。这是一首动人心魄的生命交响乐,这是一曲感人肺腑的献给母亲的歌。
1999年
1994年
炮打双灯
炮打双灯

演员(饰 徐老大)/

导演:何平/
类型:爱情/剧情/
导赏:《炮打双灯》根据冯骥才同名中篇小说改编,是一个具有浓郁北方宅院色彩的爱情悲剧。片中宁静、巫刚、赵小锐的演出也是可圈可点,尤其是当时还是新人演员的宁静,把一个深处在豪门大宅的坚贞女子形象刻画的惟妙惟肖,在片中的表演自然含蓄、生动准确、富有个性魅力,将一个在封建礼教压迫下的女人从麻木到觉醒,再从叛逆到屈从的过程表现得淋漓尽致,将一个深琐闺中,女扮男装的女性对爱情生活炽热的追求及压抑,入木三分地表现了出来。她因成功塑造了这样一个色彩鲜明的角色而被国际评委们赞为“性格独特,表演出众”,捧得西班牙圣塞巴斯蒂安银贝壳奖(最佳女主角奖)。本片浓郁的地方特色让该片沿袭了何平一贯的西部情结,影片所展现的风土人情依然具有独特的魅力,与同时期的《大红灯笼高高挂》呈现出类似的大宅院风貌。在北京大学教授张颐武看来,《炮打双灯》的出现既说明着“寓言”式电影的能产性,也说明着它的困境。我们在思考着《炮打双灯》的复杂性的同时,也寄望于一种新的中国电影的诞生。也正如中国电影家协会书记处书记张清所说,《炮打双灯》是一首燕赵悲歌。影片里轮廓分明地站着一个硬骨铮铮的男子汉——牛宝。当电影被放逐到商海里颠簸兢渡的今天,何平仍挚着地在电影艺术里苦心地探索和追求,送给我们一个牛宝这样的英雄人物,还是很有价值的。
1991年
1990年
导赏:“棋局早已终了,胜负也已成为历史,但假如我们有暇在棋盘上还原当年的黑白对弈,仍然可以感受到那布局的奇妙莫测,感受到那每一颗落子的雷霆万钧之力。”《大决战之辽沈战役》是中国共产党建党七十周年献礼片,作为八一电影制片厂出品的史诗巨制,本片以极高的规格逼真复现了辽沈战役这一解放战争中扭转乾坤的开局形势。影片讴歌了以毛泽东为首的革命统帅部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革命胆略和高超的军事指挥才能,表现了我军指战员勇猛顽强、浴血奋战的革命精神和无坚不摧、排山倒海的英雄气概。影片的主线表现了围绕锦州这一战略要地,国共两方在统帅部的决策、前线司令部的谋划以及战斗部队的交火等多层面进行的惊心动魄的交锋,并在其中穿插了中原战场和西北战场的战况、毛泽东与肖三回忆青少年时代、华北野战军的调动、奇袭西柏坡、蒋介石就职会、蒋经国试图经济改革等若干事件,表现出战争中矛盾的复杂性。通过深刻描摹战争中人们的精神状态,本片揭示出旧中国的灭亡、新中国的诞生并非仅仅是军事上的胜负所致,而是有政治上的腐败、经济上的崩溃,以及由此引起民怨沸腾的深刻根源,极具历史厚度。《大决战之辽沈战役》既有恢弘的战争场面,又在细节上抒情写意,构成一种张弛有度、疏密相间的节奏韵律,如序幕中气势磅礴的冰裂,和毛泽东爬上黄土高坡;塔山阵地战中用高速摄影拍摄的小战士牺牲和缓缓飘落的红围巾;万籁俱寂中铁丝网上挂着的棉絮和军号……这些具有史诗质感和情绪张力的视听造型,赋予了影片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编辑:曾奕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