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

Hua Yu

2023年
导赏:《河边的错误》是魏书钧导演继《野马分鬃》《永安镇故事集》之后的第三部长片。该片延续了原著小说的气质,以戏仿侦探片的反类型去演绎这个故事,对余华原作小说取舍精巧有效,张扬出来的“悬念感”“状态感”“荒诞感”和“生活质感”很有说服力,转化出来的奇观性、诗性、元电影元素也凸显出导演的个人风格。影片明确了原著中相对含混的叙事时空,将叙事时间从20世纪七八十年代推后到1995年——一个不算刻意却不乏真实年代感的叙事时间;小说中案发地所在的南方河边某小镇,在影片中隶属于沛水市万宁县——一个虽虚构但行政建制完整的叙事空间。这样的时空设定,赋予悬疑叙事靠近生活质感和写实基调的前提。作为影片的核心空间,“河边-小镇”是《河边的错误》最具匠心的意象营构,“河边-小镇”这一空间意象也由戏剧故事的展示场,变成命案真相和人物情感的庇护所,承载着影片英文名“OnlytheRiverFLows”所流露的莫名愁绪。影片采用16毫米胶片拍摄,粗粝朦胧的影像散发出晦暗不明的黑色电影气质,高度契合20世纪90年代中期侦探故事背景的年代感。影片中的凶杀、探案、追凶全在雨天,南方丰沛的雨水使空间中弥漫着湿冷而诡秘的气息,小镇空间因而具有某种超越在场的空灵之美。此外,《河边的错误》中“元电影”也参与叙事,但无论是使用胶片拍摄,还是影片文本中废弃的影院与叙事空间的并置,以及影片中人物在影院梦境中的“戏中戏”,包括坠落的“电影”牌匾、烧焦的银幕、燃烧的放映机等影像,都穿透叙事的表层,深入对“电影”意义生成和接受机制的洞察。当“电影”不再是叙事的附庸,“电影”本身成了意义自足的电影意象。很多观众热议《河边》的“发疯”主题,余华认为,所谓“发疯”就是有一种情绪不受控制地自我放大。不要觉得好像已经走投无路,其实可能只是一种情绪进入了死胡同,而不是人生进入了死胡同。应该离开现在的生活状态,往相反的方向“卷”。至于凶手是谁,已经不再重要,重要的是由案件串联起来的那个时代以及时代中的人。电影《河边的错误》海报口号上写着:“没有答案”,便是答案。(编辑:赵敏)
2021年
导赏:在《一直游到海水变蓝》这部纪录片中贾樟柯导演邀请不同代际的乡土文学代表人物,如贾平凹、余华和梁鸿,来讲述他们的人生境况和创作灵感,实现了对1949年以后中国历史的微观呈现,但影片不是仅通过个体命运的视角来影射大时代,而是将个人故事作为主体内容,时代背景作为理解个人命运的必要线索,贾樟柯巧妙地将个人史与中国的宏大历史相交织,具象地呈现出中国社会的变化和个体心灵的流转之间的内在联系。影片使用了文学性的章节结构,以诗意的、流动的文学语言勾勒乡土和乡土变迁中的人,乡土和人是影片的主角,而文学既是影片主体内容的一部分,也是影片的艺术形式、内容载体,文学像是乡土历史的影子,它们相生相随,在这片乡土上孕育出的文学不仅是储存私人记忆的容器,也是历史存在的证明。《一直游到海水变蓝》不仅仅是对过去岁月的回顾,它还提出了对时间的追问。贾樟柯以作家口述的方式,从细微的生活细节和具体的情绪感受入手带领观众捡拾模糊的记忆,展开这场与历史的对话。影片中的每一个转场都由普通人的群像组成,实现了空间的交错与扩张,让观众在不同的时空中穿梭,体验时代的变迁,使得影片具有了强烈的历史感和时代感,此外,通过普通人的视角和生活体验,也能够唤起观众的共鸣,使得私人记忆成为公共议题,触动观众的情感。影片的基调十分平静,在社会批判和导演主观态度的表达上很克制,更多的是细腻的生活细节图景和被采访者的情绪记忆表达,贾樟柯导演想要不仅同时诉诸于微观和宏观,也同时诉诸于感性和理性,因此用到很多拍纪录片惯常爱用的设计,不断形成间离效果,提醒观众,在这里,纪录片是主观的,历史的叙事是个人的。(编辑:许雨婵)
2016年
许三观卖血记
许三观卖血记

编剧/

导演:余海果/
主演:颜丙燕/
类型:剧情/
2015年
2006年
1999年
导赏:过年回家,一个满载着欢乐与祥和氛围的词汇,一种深深触动心灵、温暖如春的情感体验!然而,当这份喜庆与温馨交织在一起,出自“第六代”导演张元之手的“新城市电影”杰作《过年回家》,竟是一部震撼人心的悲剧电影。这种表面喜庆实则悲凉、将悲伤融入欢乐之中的“反差色彩”技巧,或许正是影片最为独特的艺术魅力所在。影片风格质朴凝练,沉郁大气,既保持了张元一贯的“直接”,又充满了丰富细腻的情感,用一种近乎冷酷的手法描写了一个情感的弥合过程。一次偶然事件引发的悲剧,将一个家庭推向了无法挽回的深渊。这种设定使得影片没有强烈的叙事悬念或矛盾高潮,也没有人物性格的复杂和冲突。相反,它以一种近乎平淡的方式,展现了人性在极端状态下的真实反应。正是这种平淡与真实,让影片具有了一种无可奈何的悲悯之情。陶兰,一个十六岁的单纯中学生,她风风火火、充满活力,本应是享受着青春美好时光的少女。然而,一次偶然的偷钱事件,却将她推向了犯罪的深渊。她并非叛逆或反社会的问题少年,也非心理残缺者,只是一个在成长过程中犯下错误的普通孩子。影片没有刻意渲染爱与恨的强烈界线,而是以一种更加宽容和理解的态度,去审视这些平凡人物的命运。《过年回家》令导演张元获得第46届威尼斯电影节最佳导演奖,这是中国内地导演首次获得最佳导演奖项。张元说过:“在今天的社会中,博爱的思想、人道主义思想,包括现在这部《过年回家》在极度状态下的人道主义,应该在人们尤其是艺术家的心里存活,应该让它冉冉升起。现在许多社会问题越来越严重,在这种状态下,更应该有这种精神存在。”这段话不仅揭示了张元创作本片的初衷,也表达了他对于人道主义精神在当今社会重要性的深刻认识。由此本片不再仅是一部讲述个人命运的电影,更像是对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一次深刻反思,对人性、法律、家庭与社会关系的透彻辨析。(编辑:明慧)
1994年
196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