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明

Ming Ye

有片源
2013年
1979年
剧情: 1977年,在展开对“四人帮”否定知识分子的地位与作用的“两个估计”的辩论中,西南大学女教师方敏赴各地调查一些毕业同学在工作中的表现,以便为辩论提供事实依据。方敏首先调查了在大学里埋头搞科研的俞庆东。“文化大革命”中,俞曾被当作“白专典型”批判,孩子因此得病,妻子整天忧心忡忡。在农业技术推广站,方敏拜访了周梦家。为了扎根农村,周梦家将自己的名字改成周安农,并决心与农村姑娘结婚。主动要求在高山气象站工作的严松同学,十年不下山,方敏深为他的献身精神所感动。在海滨疗养院,方敏见到了横遭批斗、毒打,头上伤疤未愈的同学李大志。李大志原在一家化工厂当保管员,为了改变工厂被污染的环境,他和工人师傅一起从事消除废气的实验 。没想到这件事触怒了厂里的帮派分子,他们将他打伤并关押起来。当方敏去访问同班好友沈玉洁时,她却已离开了人世。原来小沈毕业后在县里当教师,后下放到公社教书。由于她坚持上好文化课,不断遭到批判,她投书报社进行抗议,因此被关进监 狱,终被迫害致死。与沈玉洁的死有直接关系的罗从芬,也是方敏的同学 ,她因投靠“四人帮”而青云直上,当了文教局的头头。方敏在旅途中,与她正要去调查的另一个同学凌桂山不期而遇,在向他了解情况时,他们听到广播批判“四人帮”否定知识分子的“两个估计”的文章,感到欢欣鼓舞。方敏思念着她访问过的同学们,祝愿他们更好地 贡献出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1963年
1962年
1961年
1959年
宝莲灯
宝莲灯

导演/

导演:叶明/
主演:赵青/陈云富/
播放正片
剧情:书生刘彦昌进京赶考,途经九华山,看到圣母祠中三圣母的塑像,倾诉了对圣母的爱慕,并在圣母的纱巾上题诗一首,抒发了自己的感情,然后倚柱而睡。三圣母对修炼生活本已厌倦,又被刘彦昌的诗所感动,对刘产生感情。但神权天威的压力又使她产生矛盾。后来,经过刘彦昌的请求和鼓舞,她终于冲破压力,把自己的爱情献给了这个书生。 三圣母的哥哥二郎神得到哮天犬的报告,赶到圣母祠,要杀刘彦昌。三圣母高举起法宝宝莲灯,打败二郎神,救出刘彦昌,然后和他一同来到了人间。 一年后,他们生了一个儿子,取名沉香。在亲友和乡亲们为沉香过百日那天,哮天犬变做江湖艺人混入刘家,盗走宝莲灯。一时间,天昏地暗,狂风大作,二郎神率领天兵天将杀来,凭借宝莲灯的威力,将三圣母擒去,压在了华山脚下。哮天犬正要杀害沉香,沉香被路过此地的一位仙人救走。15年后,沉香长大成人。和仙人学了一身武艺。他在和别的孩子游戏时,发现自己没有母亲,便回家追问仙人。仙人点化他人梦,在梦中母子相会。  沉香明白了自己的身世,决定下山救母亲。他在经过圣母祠时,从纱巾上认出了刘彦昌,父子相认。仙人为了考验沉香的勇气,将仙杖化做一条巨龙挡住沉香的去路。沉香与巨龙大战,龙不敌变为巨斧,成为沉香的武器。   沉香来到华山,与二郎神和哮天犬交战。二郎神不敌沉香,企图用宝莲灯制服沉香。救母的心情使沉香获得力量。他劈倒哮天犬,夺得宝莲灯,打败二郎神。沉香来到山顶,用斧子劈开华山,救出圣母。刘彦昌赶到,夫妻、母子终于团聚。
1958年
1956年
1949年
导赏:《哀乐中年》(1949)是桑弧导演生涯中一部被严重低估的杰作,其思想深度与艺术完成度在七十余年后仍令人震撼。影片以1920-30年代的上海为背景,讲述小学校长陈绍常中年丧妻后,与挚友之女刘敏华跨越年龄与社会偏见的爱情故事。表面看是家庭伦理剧,实则通过细腻的日常叙事,完成了对传统伦理秩序的三重解构:第一重解构指向“衰老叙事”的荒诞性。陈绍常被长子建中强行“退休”后,在寿宴上面如枯槁的形象,揭露了社会将中年人“宠物化”的集体无意识——子女以孝顺之名剥夺其社会价值,将未老之人囚禁于“等死”的仪式中。第二重解构颠覆性别权力结构。刘敏华绝非被动依附者,她拒绝婚姻对事业的吞噬,直言“不能抛掉旧的,如何创造新的?”,其独立意识在1949年的银幕上犹如惊雷。第三重解构直击家庭政治的本质。建中反对父亲再婚的真实动机是“面子”——刮胡、挤电车、忘年恋皆“丢人”,暴露了中产阶层以体面之名行精神弑父之实的虚伪。影片的超前性更体现于其存在主义哲思。桑弧借陈绍常之口质问:“中国人除了青年就是老年,中年去哪了?”,直指文化对中年生命的系统性忽视。墓地办校的隐喻极具颠覆性——当建中为父亲购置的“寿穴”变成新校舍,死亡符号被重构为生命课堂,呼应张爱玲“生命在四十岁开始”的题旨。这种对生命本体的热烈肯定,在兵荒马乱的1948年(创作时间)近乎奢侈,却也因此更具悲壮色彩。值得注意的是,剧本的“幽灵作者”问题折射时代重压。尽管署名桑弧,但张爱玲的参与痕迹显著:人物小动作、饮食符号的精确调度,以及“咀嚼静默”等文学化台词,皆透出张氏笔触。张爱玲自承“顾问”身份,实为左翼批判浪潮下的隐身策略——1947年《太太万岁》引发的围攻迫使她“噤若寒蝉”,《哀乐中年》由此成为特殊语境下的共谋之作。桑弧的导演技法同样值得重估。长镜头中的市民史诗:开场葬礼戏以移动镜头扫视送葬人群,孝服与绸缎旗袍在硝烟味的空气中飘动,瞬间锚定阶层交叠的旧上海生态。重复蒙太奇的批判:建中四次整理领带的动作,从银行新人到经理的蜕变中,领结愈紧而人性愈僵,机械重复揭示异化本质。《哀乐中年》的当代性恰在于其未完成的启蒙。当建中质问敏华“是否可怜父亲”,她回答:“很多可爱你自己没发现”——这既是爱情宣言,更是对主体性觉醒的召唤。桑弧与张爱玲的这次合作,将海派文化的市民智慧升华为存在主义抗争:真正的哀乐非关年龄,而在能否听见生命对本真的呼唤。(编辑:赵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