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兆堤

Zhaodi Wu

有片源
1980年
1964年
1962年
七天七夜
七天七夜

导演/

导演:武兆堤/
主演:李颉/白德彰/
播放正片
剧情:1947年3月,国民党部队在我华北、华东、东北野战军的沉痛打击下,被逼放弃全面进攻,集中优势兵力向我延安解放区大举进犯。在胡宗南的疯狂进攻面前,我西北野战军在兵力相对薄弱的情况下,重点防守松树岭一带,为驻延安的中央机关和解放区群众安全撤离争取时间。驻守92高地的某旅二连指导员牺牲、连长负重伤抬下阵地后,旅长政委同时想到了苏强。苏强赶赴旅部接受任务后,带着旅长的儿子、通信员刘小林当即出现在二连坚守的92高地。苏强的出现,极大地鼓舞了二连战士们的士气,一鼓作气地完成了旅长政委赋予他们坚守两天,拖住敌31旅进攻步伐的战斗任务。敌31旅旅长只要三天时间进入延安的扬言,在二连指战员顽强的阻击下,又一次化成了泡影。一次次地只能遥望延安,敌旅长恼羞成怒,不顾自己的部队损失严重,继续发起进攻。此时,中央决定撤离延安的消息传来,二连也接到旅部命令,撤离92高地,坚守松树岭。对于为什么撤离92高地,坚守松树岭,战士们有些想不通,苏强及时发现并解决了战士们的思想问题。此时,旅长亲临松树岭,让二连指战员感觉到有些异常。不出二连指战员所料,为拖住敌31旅,我军正准备一场新的伏击战,这场集中三四倍于敌人兵力的伏击战,需要二连在松树岭坚守到第七天的18点。敌人一个营的兵力,在疯狂进攻掩护下迂回松树岭的意图被发现后,对松树岭正面和左右两翼发起了更加猛烈的进攻。在敌人猛烈的进攻下,旅首长命令二连将全部敌人吸引到松树岭后撤退。敌人终于“攻克”延安。但就在敌人为“攻克”延安论功行赏时,我军在青化砭已经集中优势兵力,为敌人设下伏击圈。我军一个团的兵力佯装败退,将敌31旅引入伏击圈。战斗打响前,从松树岭撤下的二连,不顾激战七天七夜的疲劳,以旺盛的战斗激情投入战斗。敌31旅全部钻进我设伏圈后,战斗随即打响。在指战员犹如猛虎下山的冲击下,敌人溃不成军,全歼敌31旅,沉痛地粉碎了国民党进攻我延安解放区的企图。 描写解放战争时我军民在保卫延安的斗争中坚持了七天七夜英勇顽强的战斗,诱敌深入,战胜了敌人。 一九四七年三月,国民党胡宗南军队以十五个旅的兵力,大举进犯延安。实施重点攻击的策略,。我军某旅二连战士奉命坚守九二高地和松树岭,新任连指导员苏强帮助二连战士克服了轻敌骄傲的思想,以一个连的兵力阻击敌一个旅。 战斗中,九二高地侧翼阵地失守,二连奉命撤出九二高地,在松树岭继续阻击敌人,激战七天七夜,终于完成了上级交给的任务。
1959年
剧情:隆隆冬,天气非常寒冷,在东北某城市的全省冰上运动会上,女子三千公尺速滑比赛中,女子滑冰新手丁淑萍出人意外地战胜了连获数年冠军的老手王冬燕。某中学学生于丽萍非常酷爱滑冰运动。向王冬燕请教滑冰,王冬燕为夺回失掉的冠军,抓紧一切有效时间,加倍苦练,因此拒绝了王丽萍的请求。丁淑萍则十分主动热情地对于丽萍进行了详尽的指导。数日后,丁淑萍应邀到某中学做滑冰表演,于丽萍这时才知道指导她滑冰的就是丁淑萍。不久于丽萍参加了业余训练班,在丁淑萍的指导下,她进步非常快,就渐渐地骄傲起来,受到了丁淑萍的严厉批评,于丽萍赌气离开了训练班。在一次爬山练习中,丁淑萍为救起王冬燕,腿部摔伤住进了医院,于丽萍深受感动,赶到医院向丁淑萍检讨自己的过失。不久,丁淑萍到海滨疗养,这期间,丁淑萍慢慢的发现她所爱的歌唱家罗林,正默默地爱着于丽萍,于是,在痛苦万分之际她毅然决定放弃对爱的感情。当于丽萍知道这个秘密后,很苦恼,也有意和罗疏远,丁淑萍疗养回来后,批评了于丽萍,使于和罗林重新和好。后来,丁淑萍和王冬燕的哥哥王冬舟相爱。一年后,丁淑萍、于丽萍和王冬燕一同参加全国冰上运动,于丽萍故意让丁取得五百公尺冠尺,丁批评于不该把个人友谊置于国家荣誉之上。在最后的三千公尺比赛时,王冬燕刷新了全国记录,丁及时鼓励于,最后两人都突破王冬燕创造的全国记录,于丽萍获得冠军。
1958年
工地青年
工地青年

导演/

导演:武兆堤/
主演:任颐/马占达/
播放正片
剧情:建筑工地上载着建筑材料的卡车像穿梭般地奔驰着,起重机的长臂时起时落,密密层层的手脚架上人们在紧张的劳动着。第五工区的工作很不顺利,不仅工作紊乱,而且工人常常窝工。从学校出来不久的见习技术员尚越,根据自己仅有的一点书本知识,认为工地所以窝工、紊乱,主要原因是工人不懂机械原理,不善于使用机械所致,于是写了一份冗长的见习报告给工区主任牟青。牟青读了报告后,在一次会议上尖锐地批评了尚越脱离实践,不依靠工人群众的思想。尚越一时接受不了,情绪大为低落,但在牟青诚恳的勉励和工段支部书记教导下,经过反复的思想斗争,初步认识了自己的错误。不久,领导上提升尚越为副工段长,让他在技术方面帮助工段长白福同志。工段长白福的经验丰富,曾负责过九个大工程,因此在工作中特别自满,也不愿接受群众意见,对新鲜事物失去了敏锐的感觉,他认为领导上给予他的土方工程任务太重,定额太高,并且声言领导上多给他拨点人才能完成任务。但工人群众却不这样认识。尚越在工人们的鼓舞下,又提出一个不切实际的革新方案,实验结果又失败了。这时,尚越由于工段长白福的反对和爱情问题受到挫折,思想斗争很激烈,后在领导和工人的批评、帮助下,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与工人一起刻苦钻研,终于实现了工程机械化,大大提高了工效,提前完成了任务。
1957年
1955年
剧情:  1943年秋天,侵略我国的日寇向我华北某抗日民主根据地发动了罪恶的“扫荡”。根据地的军队和群众在党的领导下,胜利地展开了反“扫荡”的斗争。这时候,我游击队长李向阳接到了军分区司令给他的任务:带领游击队深入敌后平原地区的一个县城,牵制住驻扎在县城的日寇松井中队长的部队,不让他进山区增援,来减轻敌人对山区根据地的压力;同时要保住坚壁在县城附近李庄的公粮。李向阳的游击队分成两队,深人敌后。一队由参谋长钱大友率领,一队由李向阳率领。钱大友的队伍到了敌后,到处散布消息说李向阳游击队下山了,来迷惑敌人。   李向阳的一队深夜来到李庄,会见了我地下党区委书记孟考同志,他们研究了如何来牵制敌人和保护公粮。当天深夜,日寇松井中队长也在思索怎样带着粮食进山去增援;突然四面八方传来李向阳带队下山的消息。他得到李庄反动地主杨老宗送来的情报,便带队前往李庄。转入地道作战的李向阳从暗中攻击日军,并派人烧毁李庄附近的炮楼,但松井依然坚守李庄。汉奸献计,日军找到了地道口。为了解救群众,李向阳率人进城,大闹敌后。狡滑的松井不离李庄,并把群众从地道里赶出来,拷问群众李向阳的去向,并想得到坚壁在李庄的粮食。为了将松井调出李庄,李向阳组织游击队攻城,松井为保城被迫撤退。李向阳又一次化装进城,烧了敌人的粮食,处死了汉奸杨老宗。气急败坏的松井再次杀进李庄,这一次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海洋,日军被全歼。
1954年
剧情:1947年春天,蒋介石匪帮调动了数十万兵力疯狂地进犯陕甘宁边区。当时,边区的军民在毛主席和党中央的领导下,主动撤出延安,屡次给疯狂的敌人以沉重的打击。7月间,我军为了诱敌北进,猛扑榆林城。这时保证数万野战军的粮食供应,便成为陕北人民争取胜利的主要任务。沙家店是米脂县的一个区,那里设立了粮站。到那里领粮的部队很多,粮站的粮食眼看供应不上了。曹区长、区委金书记为了克服这个困难,派民兵队长石得富到邻区去催粮。路途中,运粮队遇上敌机空袭,幸亏石得富镇静地指挥防空,才没有遭到大损失。这件事得到同路的葛专员称赞。葛专员路过沙家店视察备战情况,他特别提醒他们不但要管好粮站,还要照顾全面,组织群众做好备战工作,千万不能让群众遭到损失。金书记遵照葛专员的指示,决定把粮站交给石得富负责,另外找村里的石永公、疤虎、二木匠等人协助石得富。粮站工作交代妥当后,区干部就下乡去检查备战工作。战争形势迅速发展着,北上的敌人已经逼近邻县绥德。当时人心惶惶,石永公开始动摇,地主又乘机放火破坏,而粮站里还存着180多石粮食。怎样妥善地处理这些粮食呢?石得富便到离粮站30多里的镇川堡 支前委员会去请示葛专员。镇川堡当时正在紧张撤退中,从榆林南下的敌人已到堡外的河对岸。石得富见到了葛专员。葛专员指示石得富当夜发给野战军一百石粮食,剩下的必须在天亮前全部疏散到大路以北。最后,他告诉石得富:“虽然敌人几乎占了所有的县城,但毛主席仍然留在陕北……胜利很快就会到来的。”这消息给石得富很大的鼓舞,当下他便赶回沙家店。那一夜,大雨倾盆,山洪暴发,石得富等人在粮站里一夜未睡,等待着部队来运粮。天明前,接到葛专员的紧急通知,才知道运粮队因道路被山洪隔断不能来了,让他们就地动员群众疏散粮食。就在这一夜里,敌人占领了镇川堡并决定明日经沙家店进犯乌龙铺。饥饿的敌人到处搜刮粮食,并准备抢劫沙家店粮站。黎明,敌人的前哨部队已经接近村口,但是粮站里还有80多石粮食来不及疏散。石得富领导大家埋好地雷,即上山准备扰乱敌人。在最危急的时候,曹区长带领游击队前来支援,终于击退了企图抢粮的敌人。石得富等人连夜又下山去疏散粮食,疏散不及的,就在当地埋下。又过了紧张的一夜,粮食刚疏散完毕,敌人就进了村,疤虎在掩护粮队的战斗中壮烈牺牲。石得富忙着掩护石永公撤退,又赶回粮站找到石永公来不及拿走的粮账,当他刚把粮账掩藏在村外的悬崖下时,不幸受伤被敌人抓住了。敌军中粮食恐慌已到极点,匪军官以为抓住了石得富就能找到粮食,因此,加倍酷刑毒打逼问粮食去处。但是他们除了被石得富痛骂之外,一无所得。石得富虽受重伤,但仍坚持斗争。当夜,他便跟一起被捕的群众,杀死哨兵,逃出了虎口。当他来到悬崖下面,发现粮账依然埋在地下时,心里便像落下一块大石头。这时我军已开始了猛烈的反攻。石得富在沙家店山顶的战场上,见到了金书记和石永公等人。他把自己奋不顾身保存下来的粮账,小心地交给了金书记。西北战役终于获得了辉煌的胜利,它给全国大反攻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具有革命传统的陕北人民,又一次在革命战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