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继忠

有片源
2016年
2014年
2013年
导赏:《父亲是棵树》是一部探讨家庭伦理与人性光辉的现实主义佳作。本片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个乡村家庭教师与其养女的生活画卷,山栖谷隐、天明水秀的村庄里,老师春风化雨、诲人不倦。导演通过一系列生动的细节铺陈和人物塑造,让观众在影像中感受到家庭与社会的力量与温暖。电影开篇便以麦粒的弃婴身份和师昵的善良收养为起点,师昵与东方树的恋爱、麦粒对家庭的依恋与矛盾,以及乡村教育环境的现状,都是对现实生活的真实反映。影片没有华丽的修饰和夸张的戏剧桥段,而是通过细腻的观察和真实的描绘,让观众深刻感受到生活的艰辛与美好,如东方树在大山里和牧羊少年对唱山歌的脸部特写,与连绵起伏的大山叠化显示,一个将生命经验深深融入山村,同山村自然、乡村人民共生的家庭教师的形象跃然纸上。电影中的家庭关系复杂而微妙,师昵与麦粒的母女情深,东方树对家庭的付出与牺牲,以及麦粒对家庭的依赖与叛逆,都构成了影片情感的核心。特别是东方树作为继父的形象,他的付出与坚持,不仅赢得了麦粒的尊敬和爱戴,也让观众感受到了父爱的伟大与深沉。当衣着褴褛的东方树进城务工,在街头偶遇麦粒和穿着时尚的室友们,匆忙之下趴在地上佯装乞丐,避免女儿因自己而在外人丢脸,此时人物间不同体态的差异化构图,更加凸显出生活的艰辛与不易。此外,导演遵循自然主义的视觉美学风格,多用自然光效和朴素色调,营造了一种真实而质朴的乡村氛围。摄影采用缓慢推拉的运镜,并用双人中景代替了频繁切换的正反打镜头,让观众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角色的情感变化。总之,《父亲是棵树》是一部情感真挚、主题深刻的电影。它用现实主义的手法展现了乡村生活的真实面貌,用家庭伦理角度探讨了人性的光辉与复杂。(编辑:王斯笳)
2012年
2010年
晏阳初
晏阳初

导演/

导演:刘继忠/
主演:薄冰/周昕毅/
播放正片
2009年
剧情:这是一个迷茫的80后年轻人经历了军队磨练,找到人生方向的故事。 王梓,现年十八岁。正如他的名字一样,他过着有如王子般的富裕生活。他性格顽劣,整日沉醉于奢靡的生活之中,对自己的未来茫然无知。直到一日,他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曾经是侦查兵的父亲把他送进了部队这个大熔炉,希望部队能够改变掉他身上的恶习。 王梓并不甘心被父亲强送到部队当兵。初到部队的他试图逃跑。没想到阴差阳错前来接应他的朋友失约了,他误闯入团部门诊楼,遇到了军医蔡如佳。蔡如佳告诉他,只有真正的男人才勇于面对困难,才配得上成为一个真正的军人,而不是遇到困难就逃跑的胆小鬼。要强的王梓受到激将法,决心做一名合格的军人。他回到了新兵连,并且坚持了下来。可是由于他在新兵连糟糕的表现,他被分配到了炊事班。心高气傲的王梓愤愤不平,他希望自己能够是一个很帅的军人而不是天天拎着大勺的伙头军。一直以来总是心想事成的王梓开始质疑自己。身怀绝技的炊事班班长吴雄看到了王梓自身的潜质和心理上的障碍。吴雄告诉王梓,就算是粉条只要用心做也能变成鱼翅一样的味道。在吴雄的帮助下王梓,王梓重拾信心为重返战斗班刻苦训练,并且他也渐渐的更深入的明白军人的含义。 王梓回到了战斗班。他的新任班长陈锋不但是王梓新兵连时的代理排长,也是老班长吴雄所带的第一个兵。新班长陈锋由于王梓在新兵连时的糟糕表现并不喜欢王梓。在他看来王梓不过是一个少爷兵,他也更不理解老班长吴雄为何如此的关爱王梓。陈锋处处为难王梓,而王梓则一步步通过个人的优越表现征服着他的心。陈锋开始渐渐的喜欢上这个新兵蛋子。王梓也快乐得融入到集体中来。可就在即将进行一次全团演习选拔活动之时,王梓突然得到父亲破产的消息。彻夜未眠,让王梓在选拔活动中发挥失常。陈锋也再一次认定他不过是没有长性的少爷兵。 王梓心中的苦闷被老班长吴雄看到。吴雄找到陈锋,告诉他为何自己如此关爱王梓。他吴雄作为一名老兵即将转业复员,他希望自己的最后一个兵王梓能够和自己的第一个兵陈锋一样,是个好兵。陈锋理解了吴雄的苦心也知道王梓失利的缘由。为了军人的荣誉,他内心中决定让自己成为像吴雄这样优秀的老兵。他给与王梓鼓励并且给王梓请假,准许回家探亲。王梓在众多部队战友的鼓励下重新站了起来。他回到家中,成熟了许多的他给与父母了重拾生活的信心。与父亲的交谈也让他明白有时候失去一些东西的时候才能得到的更多。 王梓重返部队,幸运的他因为全团演习是要考察团队作战能力重获参赛资格。他珍惜这得来不易的资格,更加刻苦训练。在演习之中,王梓和陈锋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此刻的王梓为了团队的胜利和军人的荣誉,他牺牲个人突围机会帮助陈锋突破封锁线。从而使全班成为此次全团演习的第一名。 当王梓和战友站在领奖台上的时候,老班长吴雄也无怨无悔的结束了自己的军旅生涯。这时,王梓告诉陈锋,只要用心做粉条也能变成鱼翅。
2008年
2003年
导赏:影片作为中国第一部抗击SARS惊险大片,采用灾难类型片元素进行创作,在剧作上遵循了类型片的艺术规律,注重在叙事结构和画面造型上所产生的视觉冲击力,在影像上追求视觉快感,强调鲜明、快速的影片节奏。为营造出惊险紧张的氛围,导演将叙事空间设定在一列封闭的火车车厢内,以狭窄的空间反映人物的心理状态,并借助列车的动态性强化视觉效果,列车的行驶、车厢内的摇晃、乘客们的慌乱等场景,都通过摄影和剪辑技术得到了生动的呈现,镜头画面多变的角度切换、列车内外的镜头结合、音乐音响的配合衬托,成为强化紧张氛围的强有力元素,从而营造出一种危机四伏、充满变数的不安全感。该片作为一部属于“主旋律”思想范畴的影片,突出了平民英雄叙事,用“以小见大”的手法,通过小人物的故事映射宏大的社会主题。影片中的女军医、列车长、乘警长等人都属于普通小人物,在面对病毒肆虐扩散之时,压制住内心的恐惧选择挺身而出,稳定乘客的紧张情绪,在生死考验面前迎难而上、奋不顾身。影片通过对小人物的群像书写赋予他们丰富的情感多面性,通过人物性格的真实凸显平民大无畏的英雄气概,诠释了平凡英雄的非凡意义,热情讴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伟大精神。同时影片展现出人道主义的思想内涵,通过以一群民工为救治对象表现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强调对生命的尊重,对生的权利的尊重,同时对社会弱势群体的描写,导演以平等的视角展现人物的真实面貌,恐惧、懦弱但依旧散发着人性的光辉,在生死考验面前,表现他们忘却个人利益关切他人生命的有爱举动。在一列充满未知与恐慌的封闭列车空间内,上演着“以人为本,生命至上”的人性关怀,闪耀着真善美的光芒。(编辑: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