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亚春

有片源
2021年
导赏:电影版《跨过鸭绿江》去掉了电视剧版中的虚构人物线,以彭德怀的视角叙事,为观众展开了一幅恢弘壮阔的战争画卷,再现了抗美援朝战争全程,为伟大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献上了一首浓墨重彩的赞歌。这部影片不同于同题材的影视作品只聚焦某场战役或人物,以全景式的视角对这段历史做出了完整全面的展示。为了表现出战争场面、英雄人物、英雄事迹,编剧们将人物和事件分为战略、战役和战斗三个层面来叙述。分别展现了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的高瞻远瞩、以彭德怀为代表的将领们和战场前线的战士们,用公平客观的视角从不同的侧面讲述英雄的故事。影片在还原真实历史的大前提下保证了观赏性,整部影片犹如一本“影像”历史,具有极强的历史揭秘感和现场还原感。正如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胡智锋所说,电影《跨过鸭绿江》的站位和立意高远,不是简单地去描述“输和赢”、“战与和”的问题,“而是站在人类发展的历史上,在中国人民刚刚取得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背景下,体现出中国人民在百年屈辱之后,对自由幸福的追求和对和平发展的渴望。”电影版《跨过鸭绿江》是树立正确党史观的一次正确实践,也在创作过程中首次实现电视剧、电影内容的融合。不仅谱写了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战略思维,也展示了以彭德怀为统帅的指战员们的战场谋略,以及全体志愿军战士用生命捍卫和平正义,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影片丰富了关于抗美援朝题材的文本表达,实现了艺术性和商业性的统一,为观众了解这段历史提供了极有价值的影像范例。(编辑:方舟)
2015年
2010年
2007年
导赏:电影《八月一日》以“八一南昌起义”的发生和发展为主线,以真实的历史人物为叙事主体,着力塑造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人物形象,以细腻的笔触探寻当年南昌起义领导人的心路历程,深入开掘年轻共产党人在寻找和探索的道路上,思想的激进和勃发、行动的果敢和冲动,以及那种奠定他们日后成为伟人与元帅的革命激情与智慧,着力表现他们当年心灵所承受过的、曾感悟过的人生抉择,弘扬他们在生死关头苦苦追寻、探求劳苦大众解放的革命献身精神,为观众展现一批面貌一新、有血有肉、真实生动的共产党领导人物群像。影片把周恩来放在矛盾的中心,从“情”和“智”两方面加以塑造,他不再只是冷静的指挥者,他也有儿女情长渴望爱情的时候。贺龙粗中有细,关键之时会流露出几分草莽味。为了使自己手下的团长魏老三认错,他背着枪绕着场子一圈圈地跑,一圈圈地加重身上枪的分量,直到魏老三认了错,他也累得摔倒。另外,在展现贺龙和叶挺这两个人物的“土”与“洋”不同风格时,影片用许多生动的细节,大大增加了影片的生活气息。导演还从“只求神似不求形似”为演员选取的出发点,大胆选用香港演员吕良伟、李子雄在片中分别扮演叶挺和汪精卫,两位演员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发挥出了创造力,演出了自己的特点。《八月一日》在影像叙事和修辞风格上有非常明显的突破和进步,在同类题材电影中具有非常典型的代表意义。正如导演宋业明所说:“应该有一部重读南昌起义的影片出现,必须用一个新的思维来把这一段历史再现给今天的观众,去重读它。”(编辑:方舟)
2006年
剧情: 1947年7月,解放战争进入了一个重要的转折关头。为牵制华北之敌向东北增援,中共中央军委决定,组建晋察冀野战军,任命杨得志为司令员。时值十月,杨德志率部逼近徐水,对徐水实施包围。在杨德志的战略意图中,围攻徐水是假,引出驻守石家庄的国民党王牌军第三军,继而歼灭是真。鉴于徐水和石家庄之间还隔着一个保定,杨德志下达命令,加大攻势,引国民党第三军军长罗历戎出兵。    徐水防守甚严,工事坚固,城内情况复杂。为了攻进徐水,能有效地歼灭守城敌军,杨德志请来了闻名徐水的女子别动队队长马秋凤,和特务连连长曹二牛,任命女子别动队、特务连组成攻城先遣队。正所谓“冤家”路窄。原来,六年前马秋凤和曹二牛还是拜过花堂的夫妻,只是因为曹二牛惧怕马秋凤而没有成就一段美满的姻缘。    在我军强大的攻势下,徐水城很快就被攻破。徐水告急,驻守石家庄的罗历戎终于在孙连仲长官的再三催促下,亲率两个师、一个团共一万七千余兵力,向徐水开拔。罗历戎并不是傻瓜,他已经猜到了杨德志“围城打援”的意图。所以,当部队开进解放区新乐时,罗历戎就地宿营,按兵不动,在抗命革职和丢城掉脑袋之间,选择了前者。     罗历戎按兵不动,一时出乎杨德志的意料,但此时蒋委员长的电令帮了杨德志的大忙。有“校长”的电谕,罗历戎明知此去凶多吉少,也不得不硬着头皮,继续向徐水开进。为了避免保定的守军出城相援,杨德志突破常规,将战场设在保定以西的清风店。从徐水到清风店,二百余里的路程。在杨德志的命令下,部队只用二十四小时的时间,就完成了罗历戎做梦都想不到的战略部署。    入夜,罗历戎所部全部进入包围圈。战斗打响,罗历戎仓皇应战,伤亡惨重,等稍稍明白过来怎么回事,并试图对我军实施反包围时,杨德志更加强大的攻势压住了罗历戎的气焰。仓皇一夜,罗历戎终于盼来了孙连仲的飞机支援,但苦于没有地面部队的配合,罗历戎只落个仓皇鼠窜,结果还在乔装打扮、企图逃走中被女子别动队擒获。至此,清风店战役历时三十小时,全歼国民党第三军两万余人,创造了我军在平原上远距离机动作战的成功范例。
2004年
2003年
剧情: 故事发生在令人难忘的1998年夏天。某集团军转战湖北,担负长江荆沙林水段的抗洪任务。军长张子明与儿子张成文产生矛盾,批评儿子不该提出转业,找个人前途。红军团长周尚武准备到国防大学报到。亿万富翁林同生的独生子林为群这时从军部机关下到红军团四连当兵,随部队开赴荆江。长江洪水暴涨,龙嘴湾民垸突然溃堤。林为群和代理连长等上百名官兵被洪水冲走,一万多群众被洪水围困,情况万分危急,刚刚回家与妻子韩梅团聚的团长周尚武奉命回队。常委会总工程师韩盛元院士向周副省长汇报,长江上游已形成特大洪峰。 军区李司令和许政委赶赴灾区,向抗洪部队传达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精神,指出抗洪已成为全党全军当前压倒一切的头等大事。军长张子明得知四连代理连长赵建平等6名官兵牺牲的消息,深感内疚,因其所代理的正是儿子张成文的岗位。他赶到四连驻地,看到张成文正率大学生后援队来支援抗洪,当即命令儿子:以列兵身份归队参战。江岸村群众欢迎子弟兵到来,魏老兵见到盲奶奶,她用数玉米粒的方法鼓励开车的孙子多拉快跑。韩总工程师教训儿子韩松,担心他承包的江堤工程有问题。 长江第四次洪峰来临,沙市水位高过54年分洪时的水位。韩盛元力主不分洪,数万军民艰苦奋战,使洪峰安全通过林水。张成文表现出色,红军团党委决定恢复他四连连长职务。九江大堤决口,周尚武奉命率红军团星夜驰援,连续奋战五天五夜,协助大部队堵住了决口。九江群众为红军团送别,两位老战士看到一双双血手,感慨道:“九十年代的兵也能打仗,我们放心了。” 面对第五次特大洪峰的到来,韩盛元提出用水库泄洪蓄水的办法错过洪峰。同时要求集团军必须在48小时内把林水段子堤加高加厚30公分。在加高子堤的奋战中,林为群劳累过度,牺牲在大堤上。林同生夫妇悲痛欲绝深明大义的他们却将抚恤伞转给孤儿小虎子。 为防万一,国家防总要求做好分洪准备,灾区群众顾全大局,舍小家,为大家。魏老兵在分洪区意外发现管涌,他奋力抱起一麻袋玉米,纵身跳入江中壮烈牺牲。韩盛元怒斥儿子……魏老兵的遗体返回江岸村时,他的战友们不约而同的摁响汽车喇叭,向魏婆婆致敬。长鸣的喇叭声使盲婆婆老泪纵横。    在抗洪斗争最关键的时刻,江泽民同志亲临大堤视察,慰问抗洪部队,发表重要讲话,极大地鼓舞了军民的斗志。林同生在电视里看到江主席上了长江大堤,深受感动,毅然穿上儿子的军装来到抗洪前线“父承子业”,在生死牌上庄重地写下了一个老兵的名字。特大洪峰到来之前的深夜,军长张子明接到中央领导同志的电话:“请你告诉我能不能守住大堤”三分钟的沉默之后,张子明低沉然而坚定地回答:“能守住。”江主席发布命令:“全体抗洪军民一律上堤,严防死守,确保长江干堤安全。”在大堤即将决口的情况下,张子明果断地指挥红军团用载重大卡车堵决口,一辆、二辆、三辆……千钧一发之时,周尚武飞车冲向决口……大堤终于保住了!受伤的周尚武被直升机救起。江天一线处――红日冉冉升起。数万军民在江堤上静静地睡了。孤儿小虎子迎着第一缕朝霞,在人筑的长堤上蹒跚地走着。“人的长堤”象征着一种民族精神在延伸。
2002年
1998年
导赏: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大进军”系列电影第三部作品《席卷大西南》反映了我军解放全国最后一次大规模战役——解放西南四省即四川、云南、贵州、西康 (解放后划归四川)的历史画卷。影片正面表现了争夺白马山、剑门关攻坚战和成都外围的邛崃之战等几场战斗,并以刘伯承、邓小平、贺龙三位无产阶级革命家作为人物主线,表现了我军以席卷之势解放大陆最后一块土地过程中的丰功伟绩。影片的基调质朴、自然,有力度、有张力,且富于历史感。电影并不重笔写“史”,而是刻意写“人”,塑造了刘伯承的宽厚、幽默和平易近人,邓小平的敏锐、干练和知人善任中带着的几分严厉,贺龙的豪爽、豁达和令人亲近的丰满形象。杨光远导演从视听效果的角度考虑,将文学剧本中的“新中国诞生前夕”、“军列西行”、“逃兵事件”、“起义多米诺”等情节片段打散开来,或按叙事结构时空交叉,或按情绪结构平行时空,以纵横交错的网状结构勾连,使影片节奏张弛有致,更富于观赏性。《席卷大西南》通过全景式展现中央军委“大迂回、大包围”指挥战略,国民党内部的重重矛盾和纷纷起义,以及解放军奋不顾身的旺盛士气,彰显了革命胜利的历史必然性,再一次证明1949年的胜利是一种先进理想对一种没落观念的胜利,是代表人民的力量对反人民的力量的胜利。(编辑:曾奕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