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亨里

Hengli Wang

有片源
2015年
2010年
花恋
花恋

编剧/

导演:闻成/
播放正片
2008年
剧情:诺邓是云南境内一座被历史遗忘的山村。自汉武帝开滇,这里因盛产优质的井盐而设郡县,成为茶马古道上贩盐的起点;经济的发达移民流通,祀孔设学,科名鼎盛,唐明盛世的很多地方还在茹毛饮血,诺邓却早已是商贾云集的通都大邑。近代工业文明让盐不再难得,世人不用再翻山越岭到此找盐,诺邓于是被冷落、遗弃,岁月的风尘给千年白族古村一层厚重的“包浆”,古代文明的灿烂在破败潦倒,满目创痍之中象耄耋老人讲述当年的风光…… 樱子是昆明民族师范学院美术系的白族姑娘,按助学支教合同的规定,毕业后来到偏僻的诺邓任教。她陷入艰苦简陋的生活…… 黄乃器是诺邓小学的老教师,他愤世疾俗性情古怪,对古文化如醉如痴。樱子的到来让他提前退了休,他与樱子存下深深的芥蒂。 诺邓深山里的孩子生活贫困学业艰难,却恪守尊师重教,道德传家的淳朴民风。樱子渐渐被孩子的质朴情感俘虏,并被古村岁月掩埋下的璀璨文化积淀和处处鬼斧神工而感动…… 樱子开始用画作认识诺邓历史,她发现黄乃器得罪上下为的是文物保护和要办一个文化历史的展览……她还了解到黄乃器祖上进士嫡后,诗书传家,堪称滇中儒杰;其父黄子清桃李满天下,“学而优不仕”一生高风亮节,守身如兰;黄乃器愤世忌俗实为对世风日下的牢骚,性情古怪实为内心的扭曲,嗜古如痴实为一段切肤之痛……樱子慢慢被诺邓的神秘吸引,不知不觉忘却了清苦而融入了诺邓人的生活…… 樱子在戈阳的资助下帮黄乃器终于办起颇具规模的诺邓文化历史展览馆。这时,政府将斥巨资开发诺邓的文化旅游资源,占用搬迁,修缮古迹。诺邓小学不幸划入“迁、并、转”单位。始建于明,发祥于清,成熟于民国,坚持教育事业于建国以来;从古代青箱遗泽,复甲流芳,到如今清苦治学,普及教育,诺邓小学从不曾停滞懈怠;现在却要撤编并转,贫困学生要辍学,古学堂负着历史的辉煌就此消亡……诺邓师生为此悲愤不已…… 樱子彻夜不眠…… 黄子清老人就象诺邓古文化的涅磐,悄然辞世。黄乃器的悼词以巨大的悲痛倾诉老人的不朽与不幸,犹若诺邓古学堂的挽歌…… 樱子激奋创作出了表现诺邓师生文化操守的油画《守望者》…… 政府的决策者和专家,在诺邓文化历史展览馆陈设的洋洋大观中,被诺邓古学堂的史学价值所震撼……论证会上,专家学者一致决定拨款原址重建诺邓小学。 樱子的油画《守望者》在欧洲艺术博览会上荣获大奖,她将荣誉献给了诺邓的全体师生…
2007年
剧情:  廊桥,福建沙县夏茂镇溪口村东头通往镇外的一座具有浓厚建筑风格的木桥。桥头的一棵大榕树下,阿林家祖传的百年老店溪口扁肉店是溪口镇人每天早上都要光顾的地方。阿林家的扁肉选料精细、做工独特、味道香浓,是远近闻名的沙县小吃之一。自从阿林的妻子月仙跟阿林离婚前往厦门打工后,阿林就独自撑起了祖传的扁肉店。   镇上的五叔公是阿林扁肉店的常客。因为孙女阿桃的婚事,风烛残年的五叔公气得大病一场。临终前,五叔公就想能再吃上一口阿林家的扁肉。为了扁肉店的招牌,更为了五叔公最后的遗愿,阿林杀了自家的猪,取猪腿肉现做扁肉。吃上阿林的扁肉,五叔公撒手尘寰。咽气前,为了冲喜,五叔公将孙女阿桃托付给了阿林。   处理完五叔公的后事,阿桃在热闹的订婚仪式中来到阿林的扁肉店。订婚仪式上,阿桃再次邂逅爷爷咽气那天曾经帮助过她的一个外乡人水生。水生是戏班的成员。自从第一次见到阿桃,水生就暗暗喜欢上阿桃,将阿桃送的红鸡蛋一直带在身边,直到帮阿林抓猪时不慎摔折了腿,被阿林背回扁肉店,让阿桃发现。   阿林是个好人,但阿桃并不爱阿林。在水生被阿林留下来养伤的那段日子里,爱情在阿桃和水生的心里慢慢地滋长。按照阿林家祖传的规矩,扁肉店上午开门做生意,下午下地干活。在越来越多的食客慕名而来时,阿林家祖传的规矩显然过时。有一天下午,阿林下地干活时,阿桃和水生擅做主张,接待了附近开发区的客人,引起阿林的暴怒。   让阿林暴怒的,不仅仅只有水生擅做主张,更多的是戏班班主为报复水生背后捣鬼,说阿桃和水生的坏话。水生的固执和狭隘,最终让学艺成功的阿桃离开水生走出廊桥后,阿桃凭借这些日子学会的做沙县小吃的手艺,在县城开了一家扁肉店。从扁肉店到欣欣沙县小吃集团公司,一两年的功夫,阿桃的生意做遍了全国。   走出廊桥,走出去的不仅仅是阿桃和水生,更重要的是让沙县的风味小吃成为品牌,走向全国大中城市。在阿桃一步步走向事业辉煌的路上,阿桃没有忘记溪口廊桥边的阿林。阿桃帮阿林找回了离婚却已经生下阿林骨肉的前妻月仙。当阿桃和水生再次踏上廊桥,爱情终于在事业走向巅峰的路上瓜熟蒂落。
2001年
1999年
导赏:作为首部反应国标舞舞迷生活的电影,该片深刻反映90年代北京城人民生活状态与精神风貌的佳作。它以细腻的笔触、生动的情节和饱满的人物形象,展现了人民群众在改革开放新时代下多彩多姿的快乐生活及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影片通过舞蹈这一艺术形式,将个人命运与时代变迁紧密相连,让观众在享受视觉盛宴的同时,也能感受到那份来自心底的温暖与力量。影片以青年建筑师冯岚岚的国标舞学习之旅为主线,映射出个人精神世界的蜕变与成长。冯岚岚,一个才华横溢却内心迷茫的青年,在国标舞的优雅旋律与节奏中,逐渐找到了心灵的慰藉与自我认同。国标舞不仅是一项技艺的修炼,更是她心灵的一次深刻洗礼,让她在舞动中释放压力,在旋转中领悟生活真谛,最终摆脱了精神的困惑,收获了真正的幸福与自我实现。这一过程,不仅是对个人成长的颂歌,也是对改革开放时代背景下,人们勇于探索、不懈追求美好生活的真实写照。与此同时,影片还通过青年摄影家李力与林婕之间错综复杂的感情纠葛,展现了当代青年在面对爱情与价值观冲突时的不同选择。李力与林婕的故事,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当代社会多元价值观的碰撞与融合,也反映了青年一代在追求个人梦想与情感归宿时的困惑与坚持。他们的故事,让观众在感叹爱情美好的同时,也引发了对人生价值、情感归宿等深层次问题的思考。而影片中的另一位角色——普通劳动者李强,则以他平凡而伟大的形象,诠释了“小人物大情怀”的深刻内涵。李强虽身处社会底层,却怀揣着对舞蹈事业的无限热爱与执着追求。他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无论身份如何,只要心怀梦想,勇于奉献,就能在平凡的生活中绽放出耀眼的光芒。李强的故事,是对所有默默无闻、辛勤付出的劳动者的致敬,也是对社会正能量的一次有力传递。(编辑:张昕一)
赛龙夺锦
赛龙夺锦

导演/编剧/摄影/

导演:王亨里/
播放正片
导赏:作为中国第一部乡土音乐电影故事片,《赛龙夺锦》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在1999年建国五十周年的献礼片中,《赛龙夺锦》作为一部轻量级的小片,从一众耗费巨资拍摄革命主题和重大历史事件的影片脱颖而出,使人眼前一亮。著名电影人祁海这样评价到:“该片用都市人的视角看乡村生活,亮丽新潮,充满青春激情,一扫沉闷土气。它还将传统文化、乡土文化和都市文化有机融合。这样的影片在当时很少见,别具一格,令华表奖评委们感到耳目一新,凭创作实力和创作智慧取胜。”《赛龙夺锦》我们能感受到一种传统与现代的交互,影片兼备民俗风情和年轻视角,两者相辅相成。龙舟锣鼓、千浆翻飞的特写画面巩固电影名称,表现出广州民俗的活力;年轻人们在城市中歌唱摇摆的场景则代表着人们望向未来的目光,跟随龙舟的视角,观众见证了20世纪90年代珠三角乡村开放而自信的一面。两者交替出现,在影片最后又互相衬托,互相融合,迸发出强烈的时代节奏。《赛龙夺锦》采用了非线性叙事的剪辑手法,强化该片千禧年的视觉表现,使其具备独特的时尚气质。在影片的最后,创作者将混声合唱团表演和龙舟竞渡交叉剪辑,使两个场景叠化在一起,形成视觉奇观,使影片的结尾走向高潮。这样大胆的剪切手法,是对艺术和技术的双重探索。珠江制片公司的剪辑师王梅在工作总结中写道:“《赛龙夺锦》作为我厂第一部应用非线性编辑系统剪辑的影片,尚有很多值得推敲之处。这种新工艺的推行需要摄影、录音、洗印、鉴定、底剪等多个部门的共同努力和互相配合。”同时,《赛龙夺锦》推动了中国音乐片的形式探索。虽然中国音乐电影起步较早,但是后劲不足,更加缺少世界级的音乐电影艺术作品。《赛龙夺锦》的出现,则是中国音乐电影的又一次尝试,展现民俗的特色这一做法,也启发了后来许多民族音乐电影的制作,如2011年,新疆音乐史诗电影《木哈尔麦的麦西来普》,云南歌舞喜剧片《花腰新娘》。《赛龙夺锦》这部影片具有前瞻性和跨时代的内涵,在二十多年的传播放映中持续引发着观众们的共鸣,是维系一代代民俗传承的精神纽带。片中一幅幅美如彩墨的画面,将永远地映照在影史的长河中。(编辑:林佳欣) 
1996年
我正年轻
我正年轻

导演/摄影/

导演:王亨里/
类型:剧情/
剧情:  一群农村青年来到南方某大城市,想趁年轻干出点名堂。金霞、玉梅和二嘎等当了环卫工人。一天扫街时,二嘎不小心扫到在街上大排档吃饭的客人脚上。店主不讲理对二嘎大打出手,还用热水烫伤了金霞,群众上前理论遭恐吓。玉梅忍受不了环卫工人的艰苦生活和不甘心受歧视,到宾馆另找工作,离开了保洁所。 小偷撬开女律师苏娅的车,偷走了皮包,被保安巡逻追捕。情急中将皮包丢进路边垃圾车里。保安在垃圾车里找到皮包,怀疑正在旁边扫地的金霞是同伙,不由分说将她抓进派出所。保洁所郭所长和吴师傅赶来,警察抓到了真正的小偷,金霞委屈地哭了。 一天电闪雷鸣,大雨倾盆,二嘎浑身透湿跑来说幼儿园的下水道堵了。大家二话没说跑到幼儿园冒雨通下水道。来接女儿的苏娅看到此景,深受感动,从心里改变了对环卫工人的看法。终于疏通了下水道,金霞他们受到环卫局领导的表扬。 中秋节,郭所长和局领导送来了礼品慰问外地工人,并宣布局里为工人们做的修建集体新居等三件好事。大家敲锣打鼓庆祝搬进新居。 吴师傅清理建筑工地附近的街道上的泥土,刚清理干净,又有泥土从开过的运土车上掉下,没完没了。一辆运土车刮倒了吴师傅,被送进医院。环卫工人与野蛮驾驶的运土司机讲理,金霞、二嘎等人遭到司机殴打。 环卫工人遭殴打事件引起市领导和市民的关注。苏娅主动表示无偿为环卫工人代理诉讼。金霞和她的同伴拿起法律武器捍卫自己的合法权利。呼唤大家爱护自己的环境。
1994年
导赏:《冼星海》是导演王亨里拍摄于1994年的人物传记片。影片以冼星海本人的日记以及张光年、马可等人的著述为依据,详细刻画了“人民音乐家”冼星海同志辗转法国与中国多地的人生经历,用大量的细节描摹还原他创作《黄河大合唱》等不朽名篇背后的点滴故事。影片在摄影上别具匠心。王亨里是摄影出身,对画面的内容、色彩、角度具有良好审美,这使得本片得以通过摄影建立起维度丰富的现实与心理世界,用空镜头、特写镜头增加氛围上的诗意。在法国的生活是富足且小资的,此时影片色调明媚、温暖,伴随冼星海出入各个富丽堂皇的场合。可温柔乡阻止不了他回国的决心,返回中国后,人物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处于冰冷、昏暗的环境中,各种人、物作为前景将他的身体和表情遮挡、困锁。他因国家的苦难而痛苦煎熬,因创作上的卡顿而焦虑失落。直到他站在西北的土地上望向黄河,滚滚江水奔腾而过,希望充盈了他的心灵,他的身体在光芒中完完整整地显现在银幕上,他获得了真正的创作自由。作为一部以音乐家为主体的传记电影,本片并未简单剪接冼星海的作品,而是克制地加以选取,使作品为人物形象的呈现服务。影片前半段仅挑选了2-3首冼星海在不同时期的代表作,并将其放置于故事的发展中自然呈现。它们经由高音歌唱家或人民合唱团唱出,既体现了冼星海极高的音乐素养,又展现了音乐创作对鼓舞士气、团结民心的重要作用。在情节高潮处,影片也仅配以无人声的旋律,不过分宣泄情绪。直到最后,一曲《黄河大合唱》激烈奏响,一切拥塞的悲伤、愤怒、喜悦、期望都倾泻而出。本片的音乐运用使电影空间与现实空间发生交汇,仿佛在岸边等待巨浪,长久的沉寂只为最后海浪滔天的瞬间。(编辑:海边淡鼠)
199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