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久惠

有片源
1999年
导赏:这是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第一部全面表现《义勇军进行曲》诞生前后那一段历史的影片,刻划了中华民族“最危险的时候”,以田汉、聂耳为代表的一批民族精英与无数普通的中华儿女如何用无比的爱国热情与民族责任感、自己的聪明智慧与血肉之躯筑成中华民族“新的长城”的故事,讲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诞生的来龙去脉,弘扬了中华民族伟大的精神。 《国歌》将镜头对准了以田汉、聂耳为代表的一群民族文化人,他们在和国家命运紧密相连的时刻由衷地唱出了那首永远的进行曲。导演吴子牛为影片倾注更多的是激情而不是对重大历史事件的浓墨重彩。所以该片就是想告诉观众们激昂的旋律来自何方。电影在表现形式和镜头语言上有着质的飞跃。该片关注个体,尝试更加注重戏剧性。时代的进步,拍摄技术的进步,故事文学性的提升,使得这部电影时代性与个体表现同样突出。这个故事里以田汉、聂耳为代表的一批民族精英与无数中华儿女,用无比的爱国热情与民族责任感、自己的聪明智慧与血肉之躯,筑成中华民族“新的长城”,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本片算得上是一部中国式的大片: 来头大、投资大、意义大, 当然, 还有场面大、气势大。影片中的上海车站、兰心戏院、淞沪战地、伤兵医院、东北会馆、南京监狱等场面,得到了一些艺术行家的好评,普通的观众也会觉得大开眼界。更令人大开眼界的是, 导演吴子牛的创作构想是这样的: \"这部影片从开头到结尾都是以国家的命运作为主角,我们是在为国家的精神立传, 为中华民族立传, 也是为田汉这样优秀的中国人树碑。因此, 这部名为《国歌》的影片不是讲述现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即当年的电影《风云儿女》的插曲《义勇军进行曲》的诞生过程, 更不是讲述《义勇军进行曲》的词作者田汉、曲作者聂耳的人生故事, 而是我们认为用一部影片将歌词演绎出来,才不失其《国歌》之片名\"。 
导赏:影片《那山那人那狗》改编自彭见明的同名小说,讲述儿子接班,父亲陪儿子走一程山区邮路的故事。影片中并不险峻的山峦代表着一重重屏障,阻隔着山区与外界的交流,阻隔着农耕社会与现代化都市,乡邮员作为大山与外界沟通的唯一桥梁,是山民们接收外界消息的重要依托,导演通过展现旅途中各个村落村民们对信件的渴求烘托出邮递员身份的重要性,从而体现出父亲常年走山路对这片土地、这群村民深沉的情感。大山也成为一种精神象征,山不在高,水不在深,但是都清幽秀丽,它与居住在这里的淳朴山民互相映衬,人情浓烈,民风纯良,就像这片山林一样自然而又隽秀,毫无杂质,毫无污染。这条蜿蜒曲折的山路也是一条情感沟通的道路,影片以父子间的感情交流作为主线,以平和的手法呈现父子之间浓烈但又含蓄内敛的感情。父亲与儿子从小聚少离多,两人之间既生疏又有隔膜,在路途的前半段两人少言寡语,气氛中甚至弥漫着尴尬,但在经历一系列的事件,如村民给父亲深情送别,父亲偷偷给五婆念假信,美丽的侗族姑娘和喜庆的婚礼场面之后,儿子开始渐渐理解父亲对这片山林的爱与依依不舍,影片的情绪高潮在儿子背父亲过河时显现,冰冷的山间河水流过,心里却怀着炙热难言的情感,父亲回想起妻子与儿子多年来的苦苦等待与守望,不禁流下滚烫的热泪,两人的隔膜在此刻消解,彼此的心拉得更近一些。影片以散文诗的语言还原了原生态的自然景象,氤氲弥漫的水汽,潮湿的石板小巷,苍翠的青山,潺潺的流水,山林意境空灵而又悠扬,俨然一副世外桃源般的山野图画。大山的威严矗立,邮递员的接替都体现了生命轮回般的寓意,田园的牧歌一代代传唱,人在山间的孤独行走因山的苍绿而尽显威仪,时间的流逝、生命的延续均被大山所注视,过去、现在与未来在这里轮番上演。(编辑:张苏慧)
1998年
导赏:《故园秋色》是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家陶铸的传记片,影片以他1951年时任广西省委代理书记时的一段返回家乡湖南祁阳时的经历作为切入点,通过插叙的方式,讲述了他读书、走上革命道路的历程。由于时空交错的套层结构,影片在创作处理上挑战性较大,郑洞天以顺着发生时间的方式在回乡故事的主干中设置了“少年时被抄家父亲遇害”、“与哥哥选择读书还是务农”、“阅读进步书刊”、“告别母亲见世面”“被抓进国民党监狱”六次倒叙,通过与故乡的亲人、老师、干部等相处的细节,刻画陶铸平易近人的性格特点。在回乡的过程中,凸出了偶然性。开篇通过字幕的形式就告知了观众们,陶铸1951年回乡的大背景是完成了广西的剿匪任务,在取道湘桂铁路回北京汇报的途中路过了阔别依旧的家乡。陶铸临时回乡的决定让身边的工作人员措手不及,“不搞欢迎、不做指示、吃饭自己掏钱”的三项主张也让当地领导干部感到奇怪,更增加了角色公私分明、不利用身份搞特殊化的特点。当得知自己原来的老师因身份问题遭受不公后他力排众议,提倡要以对国家和人民的贡献作为评判标准,恢复教师待遇,也通过和老师对谈的一场戏,引出和自己哥哥间的戏份。由于涉及到历史原因,陶铸与母亲和哥哥有很深的误解,在设置母亲这个角色时,郑洞天加深了“对儿子很严厉,把一切的爱都藏得很深”的特点,母子间的误会和关系的“破冰”也通过陶铸做饭忘记放油,母亲递来油罐的细节化解,充满了温情的智慧。正如郑洞天在导演阐述中所写:“对于现在还看电影的年轻人来说,陶铸是谁?他们中大多数是不知道的。”《故园秋色》则填补了陶铸传记片缺乏的空白,为更多观众了解这位无产阶级革命家的生平提供了更为生动的资料。(编辑:方舟)
1996年
198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