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小江

He Xiaojiang

有片源
2017年
2013年
2012年
2011年
2009年
同心
同心

导演/编剧/

导演:和小江/
类型:剧情/战争/
剧情:1936年,宁夏中部回族聚居区——同心。 一年前,红军翻越六盘山向陕北挺进。43岁的同心回族农民马和福,在此受伤于马家军炮火,醒后发现被人救治,怀里有缀着红星的干粮袋。次年,红军西征打响解放同心的战 30年代的中国正处于国共两党内战和抗击日本帝国主义入侵的纷乱社会局面中。时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的毛泽东在中国的临时首都陕西保安坐阵指挥。地处宁夏回族自治区中部的同心县,深受国民党发动内战困扰的同时也不断遭到来自地方强权势力马家军的压榨掠夺。马家军无恶不作,欺压百姓、广抓壮丁、掠夺妇女,致使众多家庭残败。百姓对此敢怒不敢言,长期饱受压迫,人民群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43岁的宁夏回教徒马和福一年之前在六盘山遭到马家军攻击,身受重伤,醒来后发现自己已经被人救治,身边还放着一个红军的干粮袋。从此马和福一心要寻找到当年的救命恩人,寻找红军,他视这段经历为生命中的“奇迹”。 红军西征的队伍来到宁夏,马家军坚决阻止红军进入下马关城,并不顾百姓生死放火烧毁城外民房。马和福与回族汉子马十三赶来冲入火中救助百姓,红十五军团军团长徐海东也率红军部队赶到帮助灭火。看到红军战士与自己一模一样的干粮袋,马和福终于找到了他心中的“奇迹”。 红军喊话劝说马家军停止战斗一致对外,马家军非但不停火,打击红军的炮火还更加密集。在百姓的协助下红军将长木板搭上城墙,步兵、骑兵队伍沿着长板冲上城头。激烈的战斗持续了一整夜,拂晓时分马家军和民团官兵举手投降,红军入城展开整理清扫工作。百姓们听到马和福的召唤,重新回到城中进行晨礼。下马关之战失败后马家军到处抓捕红军,在马和福和大阿訇的协助下,两位红军战士顺利躲过了马家军的抓捕,彭德怀率军代表感谢马和福等人的帮助,军民鱼水情更加深厚。 红军带来的新气象令马和福一家人对生活重新燃起了希望。红军实行的免税和免交公粮的政策也减轻了百姓的负担,给百姓带来了切实的利益,人民群众自发筹集物资资助红军。在红军的主持下,马和福顺应民意当选为豫海县回民自治政府主席。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县级回民自治政府,具有代表性的历史意义。红三军在同心的顺利会师更加鼓舞着同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彭德怀的指挥下,红军与国民党中央军、马家军展开多次激战。大兵压境,红军决定进行战略转移,县城回到国民党与马家军统治之中。马和福拒绝撤离,仍旧坚守在县政府工作岗位上,惨遭敌人杀害。 埃德加·斯诺是第一位深入抗战最前线如实记录战争和社会状况并将其真实报道于国际社会的外国记者,他采访毛泽东,了解中国红军西征进程及百姓生活,结识了以马和福为代表的一批优秀的回族民众,以真实的笔触和客观的镜头记录了中国人民争取民主和平、捍卫民族尊严、在红军的帮助下建立自治政府的历史过程。 他的报道从一定程度上扭转了西方社会从日本帝国主义方面得到的不实消息和虚假言论。在斯诺回国后于美国大使馆召开的记者招待会上,来自中国、日本及众多西方媒体的记者们深深的惊叹于斯诺的所见所闻,斯诺拍摄的一张张照片记录了同心县的变化和中国红军的足迹。 作为中国历史上成立的第一个回民自治政府,宁夏豫海县回民自治政府不仅代表了广大回族群众向往自由平等、争取自主的根本利益,还代表着全中国的民族解放事业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在国民党和马家军数十年的黑暗统治下,马和福带领回族群众积极配合红军的西征战略部署,在中国共产党的指引下团结一心,以坚韧的品格和顽强的精神为争取民主自治进行着坚持不懈的斗争。   斯诺从北平辗转来到保安采访毛泽东,他接受毛泽东的建议赶赴同心,见证了中国革命的一段历史。 党和红军帮助回族群众建立自治政权——陕甘宁省豫海县回民自治政府,受到回族群众的衷心拥护和支持,马和福当选为主席。解放区的天一片晴朗。马和福带领乡亲筹粮、支前,配合西征行动。同心城下,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聚,马和福和回族群众欢欣鼓舞。 不久,国民党重兵压境。在抗日的号角中,红军实施战略转移。组织安排马和福撤退,他执意留下,坚持与敌斗争,直到英勇就义。 斯诺返回北平,将中国革命的真实情况向国际社会进行了报道。
2007年
此生此爱
此生此爱

导演/编剧/

导演:和小江/
类型:剧情/传记/
2006年
1999年
导赏: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大进军”系列电影第四部作品《大战宁沪杭》展现了继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之后,宁沪杭大战这一人民解放军挥师南下、向全国进军的重头戏:在前后一个月间,百万雄师以雷霆万钧之势,突破长江天堑,攻克南京,占领杭州,一举解放了中国最大的城市上海。本片编导采取了“史诗性格局、文献性品格和纪实性风格”的叙事策略,在全片穿插了黑白纪录片史料以及多位战争亲历者的口述访谈,而整体的纪实性中又同时蕴含了诗意的浪漫,将剧情片与纪录片两种形态的各有侧重地糅合,呈现出了历史观的艺术表达。片中解放军占领南京总统府后,毛泽东诗兴大发挥毫写下“钟山风丽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一段,电影画面和音乐渲染出大气而浪漫的氛围,真正达成了“史”与“诗”的统一。在细节创意上,影片通过尖锐的噪声音效设计,使观众代入一位在战场上失聪战士的主观听觉感受,再配合画面中遍布焦土与鲜血的场景,深刻揭示了战争的激烈和残酷。《大战宁沪杭》将历史时空和现实时空交叉组合,展现了渡江战役中子弟兵和倾力相助的百姓,分崩离析的国民党部队以及溃败而退的英帝国主义军舰等群像,深入地提示了此事件发展变化的内在必然规律,着力发掘出历史中鲜为人知而又具有审美价值的内容。(编辑:曾奕琦)
1997年
导赏: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大进军”系列电影第二部作品《南线大追歼》叙述了解放军在三大战役后向全国进军的一个方面,即第四野战军和第二野战军陈赓兵团解放中南、围歼白崇禧集团的历史过程。全片以长沙起义、衡宝战役、解放广东、粤桂边围歼战四大块作为结构框架,精彩再现了“追歼”的背景与事件,以及相关人物,如林彪、肖劲光、陈赓、白崇禧、李宗仁、程潜、陈明仁等,充分尊重历史客观真实性,又从电影艺术的角度出发,有所选择、剪裁、超越。导演赵继烈认为,战争进程及态势经由人物关系而获得展现是一种最好的方式。片中一些鲜为人知的或首次披露的史实,如青树坪惨败,又如毛泽东在长沙起义过程中给程潜的信起到的决定性作用,从史实与意蕴的结合上还原了“大追歼”进程的战况史实,又为观赏造就了新鲜感,提高了影片的思想深度。作品在战役和事件的选择及剪裁上富有分寸感,对于敌我双方历史人物的塑造也相当生动鲜活。全片约有十分之一篇幅为激战场面,战争场面的安排富有节奏,从青树坪到衡宝战役,一直以渐进的方式不断设计“小高潮”。影片在悲与壮、大与小,乃至胜利与失利的关系上,很艺术地克服了同类型影片创作中往往可能出现的顾此失彼倾向,“四大块”结构框架从质与量上都传达了“南线大追歼”恢弘的历史风貌。(编辑:曾奕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