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勤

Qin Yan

有片源
2023年
导赏:电影《最后的真相》是一部集悬疑、律政题材于一体的影片,以其层层反转的剧情和犀利的人性探讨,引发了观众的思考和讨论。黄晓明饰演的丁义峰,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正义使者,而是一个游走于灰色地带的智者,既渴望真相的光芒,又不甘于失败的阴影。他运用各种手腕,借媒体之力掀起舆论波澜,甚至在追求胜利的路上,不惜对辩护对象施加压力。丁义峰作为一个理想主义者,他实现了人物的回环,从一个本心善良、古道热肠,对法律有执着信仰的律师,变成了屈服于现实的律师,在良心的驱使下回归初心,坚守了自己的良知,不畏义死,不荣幸生。在庭辩的战场上,黄晓明以他那大段专业性极强的长台词,展现出了令人叹为观止的表演功底。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如同锋利的刀刃,精准地切割着案件的迷雾,直击人心。在导演的长镜头调度之下,黄晓明的表演如同行云流水,一气呵成,将角色的复杂情感与智慧谋略,展现得淋漓尽致,让人不禁为之动容。而与丁义峰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金喜妹这个角色。闫妮的演绎,完全颠覆了观众对她以往喜剧形象的认知。在金喜妹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个被命运捉弄、被苦难折磨的灵魂。她既是一个受害者,又是一个加害者,她的行为动机和内心情感都充满了矛盾和冲突。站在被告席上的她,既有接受一切审判的漠然,也有声嘶力竭的痛苦,更有泪水涌出的绝望。她的每一个表情,都仿佛蕴含着千言万语,让人无法直视,却又忍不住想要靠近,去倾听她内心的呼唤。随着真相的逐渐浮出水面,观众发现,原来每个人物都背负着自己的秘密和痛苦。他们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无法用简单的善恶来定义。他们的故事,不仅是一段关于法律与正义的较量,更是一段关于人性与情感的深刻探索。《最后的真相》的结尾看似是一个“三输”的局面,即丁义峰、金喜妹以及案件的另一方都没有得到传统意义上的“胜利”。然而,从良知的角度来看,他们得到了升华和成长,这个结局却是全员皆赢的。“当看不到真相的时候,我选择追寻自己的良知”,丁义峰这句掷地有声的话语刻彰显了他对职业的崇高信仰与道德底线的坚决捍卫。以公正为明灯,照亮前行的道路,即便真相隐匿于迷雾之中,亦不改初心,矢志不渝地追寻内心的安宁与正义的光辉绽放。(编辑:明慧)
2022年
2019年
导赏:《拂乡心》是秦海璐的导演处女作。也是继编剧、主演《到阜阳六百里》后,打造的“归乡三部曲”第二部。影片由常枫、葛蕾、雷恪生、梁丹妮、桑茗胜主演,从孤寡老人蒋生的晚年生活出发,将焦点放在时代变迁下的个人命运波澜。影片以“有生之年勿失勿忘”作为宣传语,完整的概括出由常枫饰演的性格古怪又固执的孤寡老人蒋生的晚年生活。在独居老人之外,蒋生还有另外一层身份,作为诞生于战火之中,随着时代大潮退居中国台湾的老兵,他始终怀有对故乡的思念。多年来无法体验爱情与家庭的慰藉让他在生活中更觉得孤独,也因此牵扯出他和红包场歌女阿珍、老战友等人的情节。在红包场中,歌女们通过营造短暂的情感联系换取老兵们手上的钞票,各取所需,对于这个观众们相对不熟悉的场所,秦海璐也设置了不同的人物通过台词的方式介绍了出来,从而帮助大家了解台湾老兵们的生存现状。通过卖掉所有家具给自己订一副棺材、与小吃店老板娘拌嘴、在红包场一掷千金等情节,蒋生的形象逐渐丰满立体,也为他最终“落叶归根”做出情感上的铺垫。在第22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上,时年96岁的常枫凭借《拂乡心》获得金爵奖最佳男主角,他在领奖时感慨:“我年纪大了,记忆力也不好了,说话也啰哩啰嗦了。上海国际电影节好像跟我有一个默契,建立了一个历史。”获奖后2年,常枫离世,《拂乡心》也成为他的最后一部大银幕作品。这部作品也让业界了解到了秦海璐的导演能力,尽管作品还有一些需要打磨之处,但充满了热烈诚挚的感情。(编辑:方舟)
2009年
导赏:电影《孟二冬》根据已故的北京大学教授孟二冬的真实故事改编,深情讲述了这位教书育人的楷模、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生前的感人故事。原型人物孟二冬的感人事迹引起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视,胡锦涛总书记称赞孟二冬“为人师表、品德高尚”,人事部、教育部授予孟二冬“全国模范教师”荣誉称号,并号召全国教育工作者向孟二冬学习。他甘坐冷板凳,十几年如一日潜心做学问,求真务实,在学术上成就卓著。他的敬业精神正是我们的社会着力弘扬的精神,他的学术品格正是我们的社会亟待光大的品格。在以往的人物传记片中,或者是将人物生平传奇化,或者是努力还原真实生活,甚至不惜重金打造历史场面。但对于电影《孟二冬》而言,时间和场景的真实很容易实现,但人物的真实却非常困难。蒙古籍导演哈斯朝鲁,以风格清新自然、人文气息浓厚的作品著称,如《剃头匠》和《长调》。他和演员谭洋一起在创作中深深地抓住了《孟二冬》之魂:讲台上,孟二冬教授神采飞扬;操场上,他生龙活虎;空旷的图书馆里,他从来是“第一读者”;狭窄的筒子楼宿舍里,他和妻子、女儿温馨生活;在石河子的讲台上,他身患癌症,但仍用沙哑的嗓子坚持讲完《唐代文学》的最后一节课……影片中还穿插了一些孟二冬学生忆说老师的纪实性镜头,为影片增添了一种质朴而真挚的力量,提升了影片的艺术感染力。品读孟二冬的事迹,其亮点正是一些平凡的“坚守”精神,坚守自己的理想。坚守自己的师德。坚守自己的生活。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影片通过孟二冬对陶渊明的欣赏和敬仰,巧妙地隐喻了他的人生态度和价值取向。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傲骨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正是孟二冬内心深处所向往和追求的理想生活状态。“正如我们把孟二冬教授看作平凡而又杰出的中国知识分子的缩影,我们不妨把这部片子看作是忠实记录无数中国优秀知识分子生活心灵状态的散文化的影像。”(编辑:明慧)
2008年
导赏:本片以“横平竖直”这一简单而富有象征意义的短语为线索,采取“公路片”的叙事样式,串联起四位不同年龄、不同性格的女放映员的故事,不仅是对一个时代记忆的温柔回望,更是对女性力量与精神的深刻颂歌。新疆那片广袤壮丽的土地与那些淳朴善良的民众,共同编织了影片独特的美学画卷。导演以一种近乎白描的手法,以真挚的语言、细腻的表演和贴近生活的情节,自然而然地讲述着放映员们奔波于路途的辛劳与不易,巧妙地将生活的原始质感与淡淡的诗意相融合,让观众在看似平淡无奇的日常中,领略到了女子放映队那份不平凡的精神风貌。影片开篇,郭美琴那句“横平竖直”便如同一声号角,不仅是对放映工作的严谨要求,更是她人生态度的真实写照。作为流动放映队的队长,郭美琴不仅是技术的担当,更是精神的支柱。上路前只为下乡放映有补贴有假期,可真干起来却是勤恳、负责。即使承担着生活的重压,依然乐观豁达,让人深感敬佩。关红,这位驾驶技术过硬的年轻女放映员,她的焦虑与挣扎,是对青春即将逝去却未遇真爱的无奈写照。她的坚持与努力,却是对自我价值的不断探索与肯定。热依扎,作为放映队中哈萨克族的中年女性,她肩负着家庭和工作的责任,却团结友爱、乐于助人。卓娅,这个充满青春活力的少女,她的世界仿佛永远充满阳光与欢笑。她尚不知生活的艰辛,但这并不妨碍她以一颗纯真的心去感受世界的美好。电影作为一种文化载体,一种跨越时空、连接人心的艺术形式,让人们在光影交错中感受到艺术的魅力。这支女子放映队员们深知电影对于偏远地区人民的重要性,所以她们不辞辛劳,跨越千山万水,满足当地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更是在传播文化、传承文明。影片那一幕幕民族和谐的场景无不呈现出她们在默默的文化坚守中所赢得的那一份精神的充实和愉悦。(编辑:明慧)
2007年
2006年
2000年
午夜邂逅
午夜邂逅

演员/

导演:董玲/
主演:闫勤/张璋/
播放正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