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evgeni Urbansky

有片源
1966年
1961年
剧情: 故事发生在战争爆发前:中学刚毕业的姑娘萨沙邂逅了空军英雄阿列克塞・阿斯塔霍夫。不久,战争开始,萨沙的父亲去了前线,姐姐刘霞和弟弟谢辽沙疏散到了后方。萨沙独自留了下来,她在工厂做工。阿列克塞在等待飞机修复的四天日子里,天天与萨沙沉浸在幸福的爱情中。阿列克塞重返前线后,传来了阵亡的噩耗。在悲痛中,萨沙艰难地独自抚养阿列克塞留给她的儿子叶果尔卡。 战后,萨沙的父亲再也没有回来。姐姐和弟弟回来了,姐姐还带来了一个极端自私的丈夫。意想不到的是:阿列克塞竟然回来了,但他的右脸颊上留下了一道很深的伤痕。原来,阿列克塞在飞机被击落,自己昏迷不醒的状态下被敌人俘虏了。他回来后,被俘的这段历史受到了怀疑,他的党证和金星英雄奖章都被收回,并且不让他再当飞行员了。他成了工厂里的一名学徒工,他痛苦得经常酗酒,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萨沙和他一起向党组织申诉,让上级相信他是忠诚清白的,但是都不起作用。直至斯大林去世,批判了“个人迷信后,组织上才恢复了他的党籍,把金星英雄奖章还给了他,并让他重新驾机飞上了天。 影片上映后,前苏联的报刊上发表了大量的评论文章,从政治角度着眼,给予了影片高度的评价。应该说,揭露政治生活中的不公正与冤屈,这还仅仅是一个开始。在艺术质量方面,影片是“不均衡的。例如,用“冰河解冻的画面来隐喻“个人迷信受到了批判,这种表现手法过于直线式,过于简单化,也过于陈旧了。而萨沙和其他妇女在车站上呼喊着想从疾驰而过的军用列车上见到有可能途经这里的亲人一面这场戏处理得令人叫绝。
1959年
剧情:  由《雁南飞》的几个主创人员于1959年拍摄的《未寄出的信》叙述了一个人和大自然抗争的故事:      一支由四人组成的地质勘探小分队到西伯利亚的原始森林里去寻找金钢石矿床。队长萨比宁是个野外工作经验丰富的中年人;男队员安德烈和女队员丹妮娅系两名年轻的地质学家;向导谢尔盖是个熟知原始森林地理环境的单身汉。队长萨比宁一到目的地,因河水泛滥没来得及把写给妻子的信交返回的飞机带走。于是他决定让这封未寄出的信成为一封持续不断的长信,闲暇时就坐在篝火旁不停地写。安德烈与丹妮娅彼此相爱,而谢尔盖又暗恋着丹妮娅。      经历了无数次辛勤的徒然劳动,他们总算找到了金刚石。他们正准备离去时,却遇到了森林大火,紧接着是成灾的暴雨和冬天的冰雪。谢尔盖、安德烈和丹妮娅相继在与恶劣的自然环境抗争中死去,幸存的队长萨比宁把金钢石矿床图及时带给了人们。      影片是根据瓦·奥西波夫的同名短篇小说改编的。几个主要创作人员都是《雁南飞》的主力,如:导演米·卡拉托卓夫;摄影师谢·乌鲁谢夫斯基;女演员塔·萨莫依洛娃。整个摄制组也几乎是《雁南飞》的原班人马。萨比宁的扮演者英·斯莫克图诺夫斯基后来主演了《一年中的九天》《哈姆雷特》等片,知名度很高;谢尔盖的扮演者叶·乌尔班斯基曾主演过《共产党员》。      在60年代之前,前苏联的作品主要是表现人与人之间的阶级斗争或先进与落后的斗争,表现人和大自然对立的作品较少,即使有,也是以人战胜大自然、人定胜天为主题的。本片在题材方面是一个新的突破,它表现了人和大自然、生命与死亡的抗争。在银幕上反映的是:人在征服大自然的过程中,也是要付出惨痛代价的,有时候,人在险恶的环境中是无能为力的,很偶然地就会失去生命,酿成悲剧。  影片也引起了一些人的反对,有人给它扣上了“自然主义"、“悲观主义"、“形式主义"等帽子。      肯定这部影片的评论则认为影片创作者营造出了真实的自然环境,保持了展开悲剧的严峻性和纪实性。影片精湛的摄影艺术是对电影艺术美学的一大贡献。  
195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