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irill Ulyanov

2008年
剧情:  这部电影改编自一个女人的日记。该日记是在为了躲避炮弹轰炸的地下室写下的,记录了二战的最后几个月,苏联红军进驻柏林的真实境况。故事详细描写了德国妇女如何受到了苏联军人的强奸和虐待,并最终成功逃脱。这个不愿意透露的姓名的女人(尼娜·霍斯饰演),利用了一名士兵对她的迷恋,才得以生存,她认为他是她的情人,并非是强奸犯。但当她真正的未婚夫从前线战场返回家乡,却唾弃她,认为她遭到强奸了,是肮脏的。当时很多在柏林生活的人都被迫使用过这样无奈的生存方式。这部电影被认为该受到每个人的关注,不论男人还是女人。战争是一次毫无尊严可言的社交。 幕后制作   电影因为题材敏感,上映后引起了多方的关注,于国际与德国本土都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在圣巴巴拉国家电影街上,获得了最佳国际电影奖,并在有“德国奥斯卡” 之称得德国电影奖中占据了最佳女配角和最佳音效的提名。原著小说的时间跨度是从1945年4月20日到6月22日,只有短短的两个月。而原著小说的出版也是一波三折,先是在作者的朋友之间传看,被其中一位作家朋友Kurt Marek负责推荐宣传,得以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先后在美国、英国出版,却没有受到德国文坛的关注,直到近年的再版,才又一次备受瞩目,并被搬上银幕。在小说最初出版后,经由作者的要求下,封面上的署名为无名氏,以保护她的安全。直到她死后,其真实姓名Marta Hillers才被披露出来,又引发了一阵争议。Marta Hillers被认为是“第三帝国(希特勒统治下的德国)小规模的宣传员”。   影片由在德国颇具影响力的马克思·法贝尔布克执导。他最早在布宜诺斯艾利斯和意大利从事戏剧方面的工作,后来去德国慕尼黑学习并为康斯坦丁电影公司工作。在执导过一些舞台剧和电视剧后,他的第一部电影长片《战火中的伊甸园》就让他受到了世界的瞩目,该片提名了当年的美国金球奖,并在柏林电影节拿下了最佳女演员的奖项,于其他国家的著名电影节上也都有所斩获。《战火中的伊甸园》的故事背景就设定在二战时的柏林,讲述了一个德国女人和一个犹太女人之间的感情故事,让炮火见证了一段比生命更加伟大的爱情,感动了无数观众。作为他的第三部电影作品,《柏林的女人》再次将镜头对准了硝烟笼罩的柏林,关注着身处在战争年代那些不幸女人们的命运。由于上次愉快的合作,《战火中的伊甸园》的主演之一朱莉安·科艾勒再次出演了《柏林的女人》,这位柏林影后的参演为电影增加了不少分量。而出演女主角的尼娜·霍斯更是在2007年凭借《耶拉》刚刚摘得柏林电影节的影后桂冠,两位柏林影后的同台彪戏自然成为了影片的一大看点。电影从各个方面都尽量贴合了原著,比如小说作者在写日记时是三十四岁,而尼娜·霍斯在拍摄电影时是三十三岁。更加保证了表达人物状态的精确度。 
2006年
2002年
剧情:        全片开始于黑屏,一位男性叙述者的声音告知我们,他经历了一场事故,其他一概不知,当他恢复意识,突然发现自己置身于1700年前圣彼得堡的一座古老宫殿里,同时周围的人都无法看到他。在这里,他能任意穿行不同的世纪。银幕上出现了一群士兵小姐,身处18世纪圣彼得堡,正要参加一场舞会。叙述者不知自己为何会来到18世纪的俄国,正当他处于迷茫中,他遇到了另一位不知何故来此地的法国人,他是一名外交官,原本生活在19世纪的法国。于是,两个“迷路者”结伴同行,一同在这座宫殿里漫游了。

        他们看到了彼得大帝正训斥自己的部下,凯萨琳女皇急着上厕所,之后两人无意间走入了圣彼得堡著名的冬宫,在其间他们穿越了35个房间,参观了几百幅著名的西方油画和雕塑,亲历了伊朗使节造访沙皇的仪式,巧遇尼古拉斯以及革命前夕末代沙皇一家最后的晚餐,并在1913年代末代皇室的最后一场盛大的华尔兹舞会上结束了他们的“旅程”。 于是,一次跨时空的文明和历史之旅在影片绵长、婉约的乐曲中宣告结束。

        一路上,法国外交官对俄罗斯的音乐、绘画乃至皇宫礼仪和收藏惊叹不已。。在他们的时间旅行逐渐展开之时,两人之间也不断就俄罗斯的历史文化问题发生争执,法国外交官秉持西方对俄罗斯爱恨交织的传统感情,而现代电影人却反思和质疑着他的国家的过去和现在。法国外交官决意留在“这里”,叙述者“乘上俄罗斯方舟”在举目无边的海上,开始了永不停止地漂泊。整个旅程横跨了1800世纪到2100世纪四个世纪,如同见证了地球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兴盛与衰败。
2001年
2000年
1998年
199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