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宏波

BoBo

有片源
2022年
导赏:电影《暗恋·橘生淮南》是八月长安“振华三部曲”系列之一,自2017年同名小说问世以来,便以其青春文学细腻的情感刻画与深刻的心理描绘,赢得了广泛的读者基础。“振华三部曲”作为一个共同的IP品牌,其成功之处在于构建了一个既独立又相互交织的青春故事场域。影片片名《暗恋·橘生淮南》基本地概括了影片的青春爱恋的情感基调。前半部分“暗恋”直接点明了影片的主题——一段默默无闻、深藏心底的恋情;后半部分“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则巧妙地借用古语,寓意着爱情与环境、机遇的紧密关联,同时也预示着主人公情感命运的波折与变化。电影版《暗恋·橘生淮南》在改编过程中进行了适度的创新。原著中洛枳这一角色的复杂性与独特性,通过大量的心理描写得以淋漓尽致地展现,她的暗恋心路历程成为小说的灵魂所在。电影中对人物情绪的层次进行简化,使得洛枳的形象更加普世化、大众化,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角色的独特魅力,也引发了书迷的争议与讨论。影片在叙事视角上进行了大胆的尝试,既保留了原著的女性视角,通过旁白直接展现洛枳的内心世界,又巧妙地融入了男性视角,使得盛淮南的情感变化得以展现。叙事视角的转换丰富了影片的叙事层次,从不同视角感受到两位主角的情感纠葛与心理变化。尤其是在影片后半段,当盛淮南的情感逐渐明朗化,而洛枳仍处于不知情的状态时,这种视角的转换更是加剧了故事的张力与情感的冲突。《暗恋·橘生淮南》作为拥有庞大粉丝基础的作品,此次电影版改编较为冒险,但作品的影视化表达仍然有贴近观众审美的突破。(编辑:婧怡)
2019年
导赏:《黄玫瑰》改编自“最美医生”邹笑春的真实人生经历,由宁敬武导演、姜宏波主演,是我国第一部围绕工作在防治艾滋病一线的医护人员的电影,亲切地赞颂了在基层医疗前线为群众贡献不凡力量的医务工作者们。艾滋病作为一种传染病,在大众心中存在着一定的认知误区,在社会话题中亦往往处在不被看到的特殊角落。艾滋病人忍受着强烈的身心压力,救治病人的医疗工作者们也同时承受着常人难以想象的责任。本片在题材方面做出了巨大突破,将目光投至以邹笑春为代表的防治艾滋病的医护人员身上,面对生命与死亡,他们有怕、有爱、有留恋,通过纪录他们的工作场景,刻画他们对职业、对患者、对医疗的态度,从多个视角使医护人员的努力与善心走到台前,呼唤社会对每个生命、对每个人平等的尊重,呈现出深刻的关乎生命哲理的思考。在主流大片、商业大片与主旋律电影结合密切的当下,宁敬武导演保持着创作的耐心,没有选择写大历史,而是写小故事,创作来源于真人真事和生活本身的人物传记电影。邹笑春是一个平凡但坚毅的女人,影片捕捉到了她在日常中的神性,自己的生命行将结束,她依然如女菩萨般救苦救难,在基层岗位上闪耀出坚强、伟大的光芒。人物传记片应当如何塑造人物才能感动观众?《黄玫瑰》没有悬浮周围环境,而选择将人物放置到亲人、医患、同事等真实的社会关系之中,给出了理想的回答:“不是简单围绕邹笑春那些好人好事,而是让观众走入精神层面,看到医患关系中的生命尊严。影片特别关注每个人在精神上如何守住生命的阵地,这是精神叙事、是命运抒写。”(编辑:海边淡鼠)
2018年
2017年
2015年
2012年
2011年
导赏:该片是一部关注儿童成长,以寻找为主题的影片,讲述了女警官薛子莹带着在逃罪犯的孩子秦小亮寻找其母亲的故事,影片将儿童、犯罪、公路片等多种元素进行融合,演绎了人物在寻找途中的人生悲欢。导演刘抒鹃用质朴平实的艺术手段,用诚意、敬意、温暖、温情讲述在银幕上的中国人权故事,用人道主义展现对罪犯以及罪犯儿童人权的尊重,体现出他们生命尊严的价值,同时影片以弱势儿童为表现对象,通过温暖现实主义的手法展现儿童的困境,并在执法人员和社会志愿者的帮助下建立起弱势儿童的避风港,守护他们的童年,使他们重新感受到童年的幸福。作为一部以儿童为描写对象的影片,导演以爱心、童心、平等心“三心统一”的方式建立起与儿童平等对话的条件,用细腻的笔触和真实的情感展现儿童在复杂社会环境中的生存状态和心理变化,影片通过秦小亮的视角,展现了他在面临家庭变故、亲人离散等境遇前的无助与害怕、在女警官薛子莹的保护下逐渐勇敢和坚强,表现了儿童的成长路径和成长心理。同时影片开头用大篇幅画面展现幸福儿童村儿童的音容笑貌,彩色的大巴车,儿童在车内打闹、玩游戏、做鬼脸,伴随着儿歌声,大巴在蜿蜒的小路上行驶,洋溢着童趣、童真,情感的表达真挚质朴。影片通过一场寻亲之旅折射出社会现实,以儿童的流浪与收养的社会互动形式,提出当前经济改革大潮冲刷下社会群体重组、分化中所出现的一系列严峻问题,通过三个母亲“沈凤”的出现描绘出社会的众生相,有被生活所迫而改嫁的女工,被丈夫抛弃的女人,在煤窑负重的苦力,人物的生存困境与生存状态被勾勒出来,充满现实主义,凿实社会现状,带有纪实质感。(编辑:张苏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