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童

Su Tong

有片源
2021年
导赏:在《一直游到海水变蓝》这部纪录片中贾樟柯导演邀请不同代际的乡土文学代表人物,如贾平凹、余华和梁鸿,来讲述他们的人生境况和创作灵感,实现了对1949年以后中国历史的微观呈现,但影片不是仅通过个体命运的视角来影射大时代,而是将个人故事作为主体内容,时代背景作为理解个人命运的必要线索,贾樟柯巧妙地将个人史与中国的宏大历史相交织,具象地呈现出中国社会的变化和个体心灵的流转之间的内在联系。影片使用了文学性的章节结构,以诗意的、流动的文学语言勾勒乡土和乡土变迁中的人,乡土和人是影片的主角,而文学既是影片主体内容的一部分,也是影片的艺术形式、内容载体,文学像是乡土历史的影子,它们相生相随,在这片乡土上孕育出的文学不仅是储存私人记忆的容器,也是历史存在的证明。《一直游到海水变蓝》不仅仅是对过去岁月的回顾,它还提出了对时间的追问。贾樟柯以作家口述的方式,从细微的生活细节和具体的情绪感受入手带领观众捡拾模糊的记忆,展开这场与历史的对话。影片中的每一个转场都由普通人的群像组成,实现了空间的交错与扩张,让观众在不同的时空中穿梭,体验时代的变迁,使得影片具有了强烈的历史感和时代感,此外,通过普通人的视角和生活体验,也能够唤起观众的共鸣,使得私人记忆成为公共议题,触动观众的情感。影片的基调十分平静,在社会批判和导演主观态度的表达上很克制,更多的是细腻的生活细节图景和被采访者的情绪记忆表达,贾樟柯导演想要不仅同时诉诸于微观和宏观,也同时诉诸于感性和理性,因此用到很多拍纪录片惯常爱用的设计,不断形成间离效果,提醒观众,在这里,纪录片是主观的,历史的叙事是个人的。(编辑:许雨婵)
2019年
纸骑兵
纸骑兵

编剧/

导演:范小天/陈聚之/
主演:李凯馨/
类型:剧情/
2012年
剧情:  73岁的老马和老曹曾今都是村子里有名的木匠,他们曾搭档为周边村子里的老人们做棺材。老马不但会木工活而且还是个画匠,他精心在自己制作的每一口棺材上作画。   如今他们都老了,身体都不再向以前那么灵便了。如今政府开始推行火葬,再也没有老人请老马和老曹做棺材了。老曹在生命结束前请来搭档老马为自己制作棺材,二人齐力做好了棺材,老马拿出尘封已久的画笔和干枯的颜料精心在老曹的棺材上画了仙鹤。   村里年迈的老头们天天聚集在村口的麦草垛边打牛九牌、聊天、晒太阳、打盹,老人们除了吃饭睡觉,剩下的时间几乎都是在村口的麦草垛边度过。   中秋节到了老马被女儿请去过节,节后老马回到村子里,在村口麦垛边老头聚集的地方等了一上午却没有见到老曹的身影,旁人悄悄告诉老马,老曹去世了,并偷偷将尸体埋在了槽子湖池塘对岸的玉米地里。   老马说在槽子湖的池塘里看到了白鹤,可是儿女们都不相信这是真的,这件事一度沦为村里人的笑柄。但从此,老马天天到池塘边等白鹤,老马的孙子问老马为什么要等白鹤,老马说:我辛辛苦苦把你爸、你叔、你姑姑养大,他们却要把我变成一股烟,我想让白鹤带我到天上去。于是老马的孙子和外孙女帮老马实现了他的愿望……
2008年
刺青时代
刺青时代

编剧/

导演:贾樟柯/
主演:赵涛/
类型:剧情/
2006年
小火车
小火车

编剧/

导演:郑旭/
主演:郭圣然/睢雅文/
播放正片
导赏:《茉莉花开》改编自苏童的小说《妇女生活》,对于一部讲述女性命运的著作,导演侯咏用自己的创作理念进行艺术加工,以“探讨女性自身问题”作为影片的基点,展现三位女性在时间长河中的命运沉浮。影片采用三段式叙事结构讲述三位女性的人生起伏,通过不同的男性体现三位女性相异的自我认知与时代意识,影片中的男性被设定为“在场的缺席者”,孟老板是“玩弄女性的恶魔”,邹杰老成持重却懦弱怕事,小杜是背信弃义的负心汉,女性的主体性和自我意识在男性的陪衬下成为了最显要的表现对象。茉是摩登上海时代的新女性,渴望名利与成功,但内心仍有依附于男性庇护的思想,茉将自己看成是男性的客体,作为一个他者始终等待着男性拯救;莉在茉的人生观念下成长,性格多疑乖戾,内心如同母亲茉一样渴望婚姻和丈夫拯救自己的生活,最终走向偏执极端;花塑造成了与茉、莉不同的时代女性,虽同样感情坎坷、遭受背叛,但花以坚强的意志走出泥淖,将自我作为人生的主体,拥有属于自己的话语权。导演用三位女性相同的遭际表现出不同的人生命运,旨在表现一代人对自身命运掌握的努力,展现女性如何在自己的人生中完善自己。影片中的音乐使用极富特色,音乐旋律经各种乐器变奏生成,用以展现三个不同女性的情感心理和人生际运。在第一段关于茉的生命历程中,主要采用萨克斯和双簧管的音色,在中、高音主奏或独奏的旋律具有悠长的气息和缥缈、暗淡感伤的情调,用以展现茉被抛弃之后的孤寂悲凉心境。在第二段关于莉的生命历程中以钢琴音色进行变奏,旋律上既有大调的明亮开朗,又有小调的暗淡,折射出莉生命色彩的消融。第三段关于花的生命历程以小提琴进行变奏,音色细腻、轻柔、明亮、轻快,暗示着花人格的独立与坚强,三种不同的变奏不仅标识女性身份,也暗含女性命运的走向。(编辑:张苏慧)
1996年
天堂乐园
天堂乐园

编剧/

导演:沈寿林/
类型:动画/
1995年
剧情:几乎一夜之间,小城里的妓院都被解放军封了门。喜红楼里,女干部柳青率一队解放军,把妓女们收容在一起送往劳动营接受改造。一只船载着这群青楼女子,永远离开了红粉之地。当晚,秋仪拉小萼从劳动营逃走。秋仪跳墙走了,小萼没有敢跳,依然留在劳动营里。秋仪躲到旧情人老浦家。老浦母亲浦太太埋怨儿子带回个青楼女子,丢人现眼,老浦很为难。老浦代秋仪送东西给小萼,他来到劳动营,回家把劳动营的情况告诉秋仪,认为劳动营挺不错。秋仪说老浦要送自己去劳动营。老家土改,分了浦家的土地,浦太太乘机赶秋仪走。秋仪指望老浦会护着她,不料老浦也要给她换地方住。秋仪一气之下出家当了尼姑。老浦家的房子捐给国家,老浦也结束了少爷生活,到工厂当了会计。老浦去看小萼,觉得她瘦小得令人怜爱。小萼从劳动营出来后,进了工厂,不久就嫁给了老浦。新婚之夜,秋仪不合时宜地为他们送来一把伞,便飘然而去。秋仪怀了老浦的孩子,但却在庵门外流产。小萼也怀了孩子,但她在婚后积习不改,打麻将、乱花钱。生下孩子后,她越发对已成为普通职员,收入颇低的老浦不满。老浦被逼得没法,以贪污的公款供小萼挥霍。不久,老浦被逮捕以贪污罪被处决。秋仪来到老浦家,两个女人言归于好。小萼守了一年寡,再也熬不下去了,她把孩子托给秋仪,跟一个北方人走了,从此没有音讯。秋仪心满意足地当起了孩子的母亲。 
1991年
导赏:张艺谋的《大红灯笼高高挂》是一部深刻揭示中国封建社会女性悲剧的杰作,它以独特的艺术手法和深刻的文化内涵,展现了女性在封建礼教压迫下的悲惨命运。这部电影改编自苏童的小说《妻妾成群》,通过电影语言的重新诠释,将小说中的叙事框架转化为影像,实现了对传统文化的现代反思。影片的视觉冲击力首先来自于其精心设计的色彩运用。红色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喜庆和热烈,但在这部电影中,红色被赋予了更为复杂的象征意义。它既是权力和欲望的象征,也是压抑和悲剧的暗示。影片中的红灯笼,既是对传统民俗的描绘,也是对女性命运的隐喻。当灯笼被点亮时,它映照出的是妻妾们争宠的悲哀,而当灯笼被熄灭,它则预示着她们命运的终结。这种色彩的对比和象征,使得影片在视觉上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力,同时也引发了观众对于封建社会女性地位的深刻思考。音效的运用也是影片的一大亮点。传统京剧的锣鼓声和唱腔,不仅为影片增添了浓厚的民族特色,也加深了影片的悲剧色彩。影片中的音乐与画面紧密结合,通过声音的高低、节奏的快慢,传达出人物的内心情感和社会的压抑氛围。特别是影片结尾处的清唱,其飘渺的歌声不仅让人感受到三姨太死后的恐怖,也暗示了封建社会黑暗势力的无处不在。镜头的运用则进一步强化了影片的视觉效果和叙事深度。影片中大量使用了定格和特写镜头,通过纵深空间的构图和左右两面墙的压抑感,营造出一种沉重、苦闷、压抑、悲凉的基调。这种镜头语言不仅展现了陈府的幽深和安静,也表现了女性角色的沉重和无奈。特别是三太太梅珊被秘密处死的场景,通过主观镜头和快速切换的特写,将女主人公的不安、恐惧、怀疑的心情充分传递给观众,使观众仿佛置身于那个黑暗、压抑的时代。《大红灯笼高高挂》不仅在艺术表现上达到了高度,也在文化批判上具有深远的意义。它通过色彩、音效、镜头等电影语言的运用,展现了封建社会中女性的悲惨命运,对封建礼教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影片中的每一个细节都充满了象征和隐喻,每一个画面都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它不仅是一部视觉盛宴,更是一次心灵的震撼,一次对传统文化的深刻反思。《大红灯笼高高挂》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文化内涵,成为了中国电影史上的一部经典之作,值得反复品味和思考。(编辑:赵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