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弗莉·托德

Beverly Todd

2008年
2007年
剧情:  人生,就是由一个遗憾、再一个遗憾累加组合而成的,当你最终即将面对死亡的时候,就会发现这一生中,有太多值得尝试的事情,却被你无情地错过了……爱德华·科尔是一家健康医疗机构的CEO,可是他却发现自己也成为了一名病人,入住到他自己经营的医院里。也许不知道何谓“风水轮流转”,毕生都积极推行“一个房间两张病床,谁也不能搞特殊”的经营理念的爱德华,也只好自讨苦吃地做好和别人共同分享一间病房的打算。   爱德华在医院的室友卡特·钱伯斯,是一个来自于完全不同的世界的机修工人,八竿子打不到一起的两个人,却在生命最后的几个月时间里有了交集。卡特虽然出身于工人阶级,而且当了一辈子的技工,其实他一直梦想着有朝一日能够成为一名历史老师,只是命运与突发的事件打乱了他的计划……可以想见,这对60多岁的老人最初的时候是多么地合不来,因为身份地位相差的太过悬殊,卡特更是处处表现出了一种谦逊随和的卑微,存在于他们之间的惟一共同点,似乎就只有生命残存的那几个月的时间了。   卡特有一个秘密的小本,上面记录的都是一些他想做却未曾实现过的愿望,他称之为“遗愿清单”。爱德华在无意间偷看到了卡特时不时拿出来看看的清单,这个从未有过信仰、从不相信上帝、只相信自己的人,先是对着清单说了一大堆废话,然后自顾自地做出一个决定:与卡特一起跑遍全世界,来实现清单上的愿望……当然,作为一名亿万富翁,爱德华有充足的理由将自己的愿望也加到了清单当中。   很快,爱德华和卡特就经历了各式各样的历险,包括从高空中的飞机一跃而出、驾驶着福特野马赛车你追我赶、参观金字塔、参加狩猎远征等等……爱德华还主张来一场和舞女的纵夜狂欢,但深爱妻子的卡特却拒绝了这一行为,即使爱德华坚持说:放纵不等于不忠,只是偶然的放松而忆。   然而,随着清单上的列项一条一条被划去,却有更多的愿望加入进来。生命的最后几个月,让卡特和爱德华真正明白了生活的含义,他们用时间赋予给他们的洞察力和幽默感,令生命变得彻底地圆满,同时也发现了那个一直隐藏起来的真正自我。
2005年
2004年
导赏:都若偶然的凑巧,结果却又若宿命的必然,在短短的36个小时内,一场意外的车祸把事件前后生活在洛杉矶素昧平生的十二个人推入了多米诺式的情绪深渊中。当奥斯卡将最佳影片颁给这部诞生于后“9·11”焦虑期的独立制作时,人们终于意识到:那些看似偶然的碰撞,实则是社会结构裂缝中必然绽放的恶之花。影片借鉴了罗伯特·奥特曼《人生交叉点》的多线叙事传统,却以更为精准的数学逻辑构建了人物关系网,使得每一个偶然事件都成为结构暴力必然显现的缩影。因为怨恨,既是人与人之间冲突的潜在导火索,也是歧视行为的直接产物。影片中的每个角色都同时扮演着施暴者与受害者的双重角色,这种身份的解构彻底颠覆了传统叙事中善恶对立的二元模式,暴露了社会系统性歧视的深层病理。警察雷恩因申请医疗基金未果,将对黑人经理的怨气全部倾泻在了同为黑人的中产阶层导演卡梅隆夫妇身上。在他们看来,尽管卡梅隆夫妇社会地位相对较高,但作为黑人,他们仍属于相对弱势的群体,因此对他们发泄怨恨不会带来严重后果。波斯裔杂货店老板法哈德则因财产被盗且保险公司拒赔而对锁匠丹尼心生怨恨。人性的脆弱之处在于,面对困境时往往无法正视自身,而是倾向于将压力和无助转嫁给比自己更弱势的人,以减轻自身的负担。这种人性的弱点,正是人与人之间危险关系形成的根源,导致了从言语冲突到人格侮辱,再到生命伤害的冲撞不断升级。在种族文化激烈碰撞的大环境下,人性显得尤为冷酷无情。哈吉斯通过让巡警瑞恩在燃烧的汽车前低语“这味道像圣诞节”,巧妙地撕开了美国梦光鲜亮丽的外表,揭示了其内部深藏的种族焦虑与腐朽。(编辑:明慧)
2001年
2000年
1997年
199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