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kolai Timofeyev

2001年
1969年
1968年
1966年
1963年
剧情:  曾经合作拍摄过《保尔·柯察金》《风》,后来在1981年又拍摄了《德黑兰43》的两位导演阿·阿洛夫和弗·纳鸟莫夫于1961年拍摄了一部呼吁人与人之间友好和谐的影片《给初生者以和平》。该片于1961年第22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获“新颖影片导演奖"。      故事发生在战争已经结束了,但和平还没有到来的时候。在德国某地,年轻的苏军少尉伊夫列夫接受了一项任务:把一个因受震伤而聋哑的战士亚姆士奇科夫护送到德国境内已由苏军占领的克威考市的野战医院去,顺便把德国难民中的一个孕妇也带去,那个孕妇的老家就在克威考市。他们乘坐战士鲁卡维契驾驶的军用卡车向目的地驶去。德国孕妇对这三个苏联官兵很不友好,她还故意指错路,致使卡车途经苏军尚未控制局面、有德寇负隅顽抗的一些地方。在交战中,司机鲁卡维契牺牲,卡车被打烂,亚姆士奇科夫再次受伤。最后,路遇一辆美军汽车,美军战士推迟了自己的任务,专程把伊夫列夫、亚姆士奇科夫和德国孕妇送到了目的地。影片结尾,德国孕妇的婴儿出生了,护士把新生儿高高举起,婴儿的尿撒在被缴获的武器上,象征着和平的到来。      影片上映后,引起了很多人的不满。一种意见认为:影片表现出一种虚伪的宽恕一切的思想,编导似乎要告诉观众:请看我们的士兵多么富有人道主义精神。影片中那个聋哑士兵宁愿自己淋着雨,还为德国孕妇撑着伞。事实上,司机鲁卡维契的死和战士亚姆士奇科夫的再度受伤都是德国孕妇造成的。苏联士兵的这种人道主义精神和宽恕一切的思想是没有原则的,虚假的。但即使持批评意见的人也认为影片中有独创的手法,有些场面的构思和演员的表演都很不错,一些细节富有表现力,令人难忘。      肯定这部影片的人赞赏苏联士兵能把德国法西斯和普通德国人民、尤其是妇女儿童区分开来。影片真实地表现了战争的最后一天。这一天,法西斯分子是多么凶恶。影片成功地反映了苏联军队的真正面貌:机智勇敢;对义务和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精神无限忠诚;具有民主精神并能完成伟大的历史使命;富有温暖的人性、崇高的道德意识及坦率的胸怀。    (文/戴光晰)
1962年
1961年
1959年
1954年
剧情: 故事发生在一个钢铁工人世家,一家人看似其乐融融,但却蕴藏着危机。安德烈的情人伊伦不想再继续这样下去,她不想再偷偷摸摸,安德烈左右为难。安德列与妻子坦白自己的感情,提出分手,奥丽娅因为丈夫安德列另有外遇而深感痛苦。钢铁厂的先进青年别佳深深地爱上了奥丽娅的妹妹瓦丽娅,他们从小一起长大,瓦丽娅却爱着工程师伊戈尔,并答应了他的求婚,可全家人都不喜欢庸俗圆滑的伊戈尔,别佳也为此非常难过,并劝却说瓦丽娅认清他的本质,但瓦丽娅却认为别佳是对伊戈尔的偏见,是吃他的醋。 奥丽娅决定与丈夫离婚,父亲听到这个消息以后十分震惊。安德烈受到了大家的排斥和奥丽娅以前追求着阿廖莎的责问,异常郁闷。别佳首先发现了一个铸铁方面的新技术,但却被伊戈尔独揽功绩,这让奥丽娅非常反感,但大度的别佳却不愿与他计较。瓦丽娅的父亲从朋友萨瓦那得知了伊戈尔早有妻室的事情,并定期付给那个女人赡养费,异常气愤。 在奥丽娅的家庭会议上,奥丽娅的爸爸当场揭穿伊戈尔的丑事。原来那个女人是伊戈尔的母亲,因为儿子不赡养她而把伊戈尔告上了法庭。瓦丽娅得知真相以后非常伤心,毅然离开了伊戈尔,并被别佳的付出而感动着。生活在改变着每一个人,也在考验着每一个人。 安德列为了摆脱感情上的痛苦,报名参加了北方铁路的修建,去到冰天雪地的北极圈。在那里,条件异常艰苦,但在安德烈的领导下,铁路终于修成了。安德烈成为一个受人敬重的人,并想清楚了自己内心的感情,他最终重新回到奥丽娅的怀抱。瓦丽娅在认清伊戈尔的丑恶灵魂之后,与一直爱她的别佳响应号召,去开垦阿尔泰边区,影片以大团圆的结局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