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dward Teller

2006年
2000年
1999年
1995年
剧情:版本一: 那是二十世纪的一个重要时刻——世界上第一颗用于袭击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原子弹投向了日本的广岛,这是一次科学的、技术的、军事的以及政治上的冒险。这部纪录片企图向我们展示经历了原子弹轰炸的日本人民的生活是什么样的,时间定格在短短的三周时间,从在新墨西哥的爆炸试验到最后在日本上空的投下,我们有机会看到当年做出决策的那个房间,灾难发生的那一刹那的广岛街头。故事以平行的线索展开。 版本二: 1945年4月,盟国军队横扫欧洲,有力地挡住了威胁世界的纳粹洪流,使无数生灵免遭杀戮。在纳粹德国正被一步步逼回其首都柏林的同时,日本在太平洋战场上也被赶出了从索罗门群岛到硫磺岛的所有岛屿。然而,就在美国军队还没有完全取得太平洋战场胜利的时候,罗斯福总统因脑出血而于1945年4月12日去世。  尽管当时的副总统杜鲁门先生没有任何的思想准备,甚至罗斯福在任时也没怎么重用过杜鲁门,但罗斯福还是在临终前任命杜鲁门为继他之后的下一任美国总统。罗斯福的去世,让日本铃木首相和以统战部部长阿南将军为首的军方认为这应该是一个得以喘息的机会,但他们根本就不知道,杜鲁门总统在他的第一次内阁会议后就得知,此时的美国已经在格洛夫斯将军和奥本海默博士的领导下,成功地研究出一种威力无比的新型战略武器——原子弹。  虽然格洛夫斯将军和陆军部长史汀生先生一再进言,在日本投掷原子弹以敦促日本投降,但考虑到“日内瓦公约”相关条款的限制,杜鲁门没有很快做出决定。1945年5月8日,盟国军队在付出巨大的牺牲后,终于取得了在欧洲战场上的胜利。纳粹德国投降后,如何解决太平洋战争就成了杜鲁门和日本裕仁天皇必须考虑的问题。  1945年6月21日,日本在冲绳岛战役中二十八万人员伤亡的惨痛代价给铃木首相和裕仁天皇产生了极大的震动。然而,此时的日本已经被强硬的军方所控制,尽管《波茨坦宣言》作为杜鲁门对日本的最后通牒被空投到日本领土的上空,但以阿南将军为首的军方以效忠天皇为由,拒绝接受《波茨坦宣言》中的有关条款。  波茨坦会议结束时,杜鲁门和斯大林之间一个不和谐的音符给了裕仁天皇一个难得的信号。为了寻求苏联的帮助,裕仁天皇和铃木首相秘密磋商后,决定避开军方,派近卫王子前往苏联,和斯大林见面。然而,此时的一切努力都是徒劳。在杜鲁门从波茨坦会议结束后,返回吉尼亚诺福克的奥古斯都军舰上得知印第安娜波利斯被日本鱼雷击沉的消息时,杜鲁门下达了在事先不进行警告的前提下,向广岛投掷原子弹。  1945年8月6日,一架装载着取名为“小男孩”原子弹的轰炸机从蒂尼安岛的军事基地起飞了。经过长达十五个小时的飞行,轰炸机飞临广岛的上空。原子弹投掷下不久,正处于早上最忙碌的广岛淹没在一片火海之中。就在日本裕仁天皇和军方猜测美国能有几颗原子弹的时候,第二颗原子弹在长崎爆炸。面对连续两个城市的毁灭,裕仁天皇抵住了来自军方的强大压力,从保全人民和民族出发,于1945年8月15日宣布无条件投降。 
剧情:  核试验科教记录片。是自人类发明原子弹、氢弹以来的各种核爆炸记录,采访了许多美国参与核试验的专家,非常珍贵的第一手资料。著名的“小男孩”(广岛)和“胖男人”(长崎)就在这里,不可不看!   这部纪录片描述了了从1945年到1963年在美国国内和国外的发展。影片中从解密的材料中搜集来的镜头令人难以置信,剧组人员为这些镜头付出了艰辛的努力,最终使Peter Kuran赢得了一座奥斯卡奖杯。影片描述了核试验在那个年代的整个扩张过程,包括地上、水下、气球上和高层大气核试验的镜头。这些镜头不仅另人眩目,而且使人警醒。这部影片也包含了对“氢弹之父”Edward Teller的一次访谈。影片由William Shatner解说,背景音乐由莫斯科交响乐团演奏。   如果没有莫斯科交响乐团的配乐,这部电影一定会失色不少。他们的音乐适时地烘托了那种恐怖同时又是畸形的美,渲染了影片极强的讽刺意味和主题。 Shatner事实般的声音不带任何色彩,绝不会因为个人 格而使电影偏离主题。在有意地营造一种超道德的氛围方面,这部影片无疑获得了成功。导演对核冲击波后直接的含义不做深究,似乎是独立于意识形态之外,给我们留下的只是一个恐怖的景象——核冲击波。     对我而言,这确实是一部恐怖的电影……瘫坐在椅子上,目瞪口呆,留下的只有深深的震撼。而同时却又被沉重的、庄严的、演奏着奇怪小调的俄罗斯交响乐包围着。你向上帝祈祷但愿总统在看这部电影的时候也感同身受。我同时又在想最后结尾中“但是……”的完美含义。如果有人说那些武器在傻瓜的手中获得安宁的话,那真是骇人听闻的掩饰,只要你看看最后一幕中彻底的疯狂就知道了。
197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