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莱恩·斯特帕内克

Brian Stepanek

2021年
2018年
导赏:在2019年奥斯卡颁奖礼上,《绿皮书》以黑马之姿摘得最佳影片桂冠,这部改编自真实故事的作品以其独特的叙事视角,将观众带回1960年代美国南方种族隔离制度的阴霾中。影片中那本指引黑人安全出行的“绿皮书”,既是历史伤疤的见证,也成为叩击现代文明的精神图腾。当我们跟随黑人钢琴家谢利博士与白人司机托尼·利普的南下巡演之路,看到的不仅是公路电影的表层冒险,更是一场关于尊严、偏见与文化认同的深层博弈。影片开篇即构建了极具反差的人物图谱:举止优雅的谢利博士虽坐拥三重博士学位,却因肤色被困在金碧辉煌的囚笼;粗俗市井的托尼混迹底层,却能在白人主导的社会规则中游刃有余。这种身份倒置的设定,将种族问题的荒诞性推向极致。导演彼得·法雷里巧妙运用公路片的框架,让两个截然不同的灵魂在封闭车厢内碰撞。从匹兹堡到伯明翰,越深入南方腹地,文明的遮羞布越显脆弱。那场雨中爆发的争吵戏堪称灵魂拷问的范本——“如果我不够黑,也不够白,那么我到底是谁?”导演在视听语言的调度上彰显大师手笔。冷暖色调的转换暗示着人物心理变迁:纽约冬日的阴冷蓝调,与南方夏夜的暖黄光晕形成强烈对比,暗示着种族歧视的隐性暴力比气候更令人窒息。当车辆抛锚在棉花田边的长镜头里,谢利博士与田间劳作者的对视充满张力——精英与劳工阶层的黑人,在种族压迫前形成了奇妙的命运共同体。这种视觉隐喻的运用,使影片跳出了常规社会问题片的窠臼,升华为存在困境的哲学思辨。《绿皮书》的艺术成就不仅在于剧本的精密编织,更在于它用举重若轻的方式解构沉重议题。当谢利博士在橙鸟餐厅弹奏肖邦时,镜头缓缓推过黑人听众沉醉的面庞,古典音乐与蓝调布鲁斯在此达成精神共鸣。这一“灵魂震颤的时刻”,完成了文化等级制度的祛魅——艺术本无肤色,正如人性不应被偏见桎梏。(编辑:赵敏)
2016年
2015年
2014年
2010年
2009年
2008年
剧情:  当你发现周遭的一切都是由谎言与虚幻拼凑起来的时候,真实的世界反而会让你感到不适和惧怕……别看博尔特(约翰・特拉沃塔配音)只是一只普普通通的小白狗,他在电视界的名号可是叫得响当当,还拥有着一套属于自己的电视节目,由于他的体侧有一撮呈闪电形状的黑毛,所以他的外号就叫“闪电侠”。   博尔特从小就住在片场,虽然已经成为一只最受欢迎的明星狗,可是却从没有离开过那里,所以他的每一天都是在转动着的摄像机前面度过的,在电视的世界里,他的生活充满着惊奇、危险和阴谋诡计,而他总是能用自己的“超能力”摆平一切,包括拯救世界。   然而,万事总有意外,在一个无法预期的情况下,博尔特坐船离开了那个位于好莱坞的摄影棚,辗转来到了纽约市,开始了狗生中第一次也是最大的一次冒险之旅,足迹几乎踏遍了整个美国,就为了能够回到他的主人兼表演搭档佩妮(麦莉・赛勒斯配音)的身边,博尔特也第一次意识到,即使自己拥有再强大的力量,如果没有了主人的庇护,永远都不可能得到家一样的温暖。   由于在电视节目这个虚构的环境中待得太久了,甚至给博尔特造成了一种错觉,认为自己真的拥有着那些为了营造戏剧效果而被编造出来的超能力和惊人的杂技……随着幻想的气泡一个接着一个破裂,博尔特终于接受自己已经变成一只遭人嫌恶的流浪狗的事实,“回家”就成了支持他走下去的惟一信念。好在他在途中得到了两个伙伴的帮助,虽然有点靠不住,可总比孤零零地独自承担来得好一些,他们是分别是一只被人遗弃、看起来疲倦不堪且有点愤世嫉俗的猫咪米顿斯(苏茜・伊斯曼配音)和一只狂迷电视的仓鼠莱诺(马克・沃尔顿配音)。在这次意外“落难”的过程中,博尔特不但找到了那个真正的自己,他还惊讶地发现,即使没有那些令人眼花缭乱的超能力,他仍然可以做一个受到别人尊敬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