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rald Sim

有片源
1993年
1992年
剧情:版本一: 卓别林自小与母亲相依为命,虽然母亲在小舞台上做歌舞演出,但收入很少。卓别林也进入了演艺界,并且受到欢迎。不过他不以此为满足,又到美国发展,从此与电影结下不解之缘。他丰富的肢体语言使他在整个默片时代成为备受瞩目的风云人物。这期间他分别与三位女士有过密切交往并结为夫妻,但都以离婚告终。1942年,他遇到乌娜.奥尼尔,她成为他第四任妻子和终身伴侣。影片叙述卓别林受政治迫害,移居瑞士,1972年才回到美国。展示了这位大师起伏的一生,并穿插了几部经典作品的拍摄经过。 版本二; 查利·卓别林的母亲是杂耍剧场的女歌手,他五岁就开始登台表演。1913 年查利被电影吸引住了,他加入了麦克· 塞纳特的影片公司。不久,卓别林塑造了脍炙人口的流浪汉形象,他证明他的即兴表演和喜剧天才。他说服塞纳特让他担任电影导演。1918 年,查利和女演员米尔德丽德·哈里斯正式结了婚。1920年,米尔德丽德离开查利。查利的新片《小孩》 也被查封了。1921 年,查利回到英国伦敦,受到了热情的接待。查利回到好莱坞,并经历了他的第二次婚姻,娶了女演员丽塔·格雷。1932 年,他遇到宝莲·高黛,于是她成为卓别林的第三个妻子。查利拍了其著名代表作《 摩登时代》,但是他对工作的着迷使他和高黛感情疏远了。他的另一部著名影片《大独裁者》促使联邦调查局进一步对他实行监视。1942 年,他遇到青年女演员乌娜·奥尼尔。她成为他第四个妻子和终身伴侣。卓别林的新片《舞台生涯》举行首映,他遭到了讥笑。1952 年,正当非美活动委员会的审讯活动开始的时候,卓别林离开美国去英国访间。这时,他感到自己已经完全被驱逐出美国。1972 年,流亡中的卓别林获得殊荣,他被授予一个美国奥斯卡特别荣誉奖。
1990年
1988年
1987年
1985年
1982年
剧情: 影片从1948年1月31日,印度为甘地举行盛大葬礼开始,然后回溯到1893年,青年律师甘地当时年仅24岁,他在英国受了四年高等教育。他在南非接受了一件诉讼案件,正坐在火车的头等车厢里,却因肤色而被驱出。这是甘地有生以来第一次尝到种族歧视的侮辱。从此他下定决心投身到为侨居在南非的八十万印度侨民争取平等权利的斗争中。他在约翰内斯堡设立了一个律师事务所,并深入印度群众,进行宣传教育,启发他们的觉悟。他把妻子儿女从印度接来,表示他要进行长期斗争的决心。他在南非的21年中,进行了大量的工作。一九零六年,甘地第一次宣传不合作主义和非暴力思想。他率领印度人向南非当局抗议非法取消了印度人选举权的提案,举行了游行示威,收集印度人的签名,后又成立了国大党-南非印度人最早的一个争取公民权利的组织。他号召印度人不向南非当局登积和按手印,并组织他的追随者和南非铁路工人一起罢工,反对南非当局对铁路工人的压迫。有的印度人因为罢工或游行示威而被逮捕,甘地就把他们的家属聚集在一起。他把从一些富人和印度国内募集来的钱,为他们建立起一个拥有一千一百亩土地的农庄,让这些家属在那里过着一种新型的、简朴的劳动生活。他教育那里的青年努力学习他的学说和从事劳动。他本人在斗争中也几次受到过监禁和毒打。1914年他回到印度,积极投入摆脱英国殖民统治、争取独立自治的斗争。他仍坚持深入群众宣传他的不合作主义和非暴力思想。影片特别对非暴力主义作了大量详尽细致的描绘。例如他为了抵抗英国殖民统治者在印度垄断制盐工业而率领群众步行二百英里到海边盐场以示抗议。结果英政府出动大批军警把手无寸铁的群众毒打一顿。但群众仍继续坚持前进,没有还手抗议。这时影片镜头对准` 手持棍棒和鞭子的军警,群众看不到受难者,只听到画外的呻吟声。1918年甘地为了抗议英国纺织厂解雇工人,他又鼓励工人向工厂主请愿,但是要他们态度温和,像请求父亲那样婉转而不要触怒工厂主。甘地的非暴力主义的另一种表现手段是绝食。他为了抗议加尔各答的群众暴乱和促进印度各教派之间的联合而几次绝食。影片用许多篇幅表现他奄奄一息地躺在那里,滴米不进,只喝一点酸橙汁。  甘地的不合作主义和非暴力斗争终于使英国殖民统治者移交了权力,而使印度与1948年1月正式独立。当印度举国欢欣鼓舞庆祝独立活动时,甘地却未出席庆祝活动,而且忧心忡忡,因为他看到了印度国大党内部之间的矛盾和印度各教派之间的斗争有日益加剧之势。印度独立后四天,甘地即遭暗杀。  第五十五届的奥斯卡颁奖典礼上,最出锋头的影片是获奖八项的本片,而最出锋头的人物是作古多年的印度国父——甘地。因本片而得奖的多位领奖人,上台后强调的一句话就是:真正应该获奖的是甘地本人。的确,本片最大的成就,就在于宣扬了这位英雄的伟人风骨,以及非暴力主义的和平思想。故事描述他为了印度的独立自主而非暴力抗议英国政府,以及为了巴基斯坦与印度的暴力冲突而抗议,使秩序得以恢复。理查德.阿滕伯勒因本片获得了最佳导演奖,本.金斯利、爱德华.福克斯等的表演都非常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