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利弗·西斯贝格

Oliver Hirschbiegel

2015年
2013年
2010年
2009年
剧情:[来源]电影网[/来源] [导演]奥利弗・西斯贝格[/导演][主演]连姆・尼森[/主演][主演]詹姆斯・内斯比特[/主演][主演]安娜玛丽亚・玛琳卡[/主演][类型]惊悚|犯罪|剧情[/类型][地区]英国[/地区][片长]90分钟[/片长][上映日期]2009年八月[/上映日期][对白]英语[/对白][英文名]FiveMinutesofHeaven[/英文名][发行公司]BBCNorthernIreland[/发行公司][官方网站]http://www.fiveminutesofheaven.ie/[/官方网站] [剧情简介]   这个看似只属于个人恩怨的复仇故事,其实真实反衬出来的是北爱尔兰那麻烦重重的过去和历史,还有因此不得不对未来所能掌握的挑战的妥协……所有的一切都开始于1975年,当时只有17岁的艾利斯特・利特尔(马克・戴维森饰)是北爱尔兰自愿军(UVF)的一位少年领袖,他因为在勒根谋杀了另外一位19岁的天主教徒吉姆・格里芬(杰拉德・乔丹饰)而受到警察的通缉,并于两个星期之后最终被抓捕归案,包括其他3位与这场枪击案有关的人,他们都被法庭宣判有罪,直接收押监狱--不过他们4个人所不知道的是,吉姆死的时候,他那只有11岁的弟弟乔・格里芬就躲在角落里眼睁睁地目睹了一切。    时间飞逝,转眼过去了30多年的时间,和平已然取代了曾经受到战争和仇恨荼毒的北爱尔兰,成年之后的乔(詹姆斯・内斯比特饰)接受了电视台的邀请,在一档电视节目中与杀死自己哥哥的凶手艾利斯特(连姆・尼森饰)面对面,畅谈过去30年发生的一切。不过那些电视台的工作人员并不了解乔隐藏起来的真正目的,显然,他这次来不是为了在电视上与艾利斯特握手言和、一笑泯恩仇的,而是要亲手杀死这个残害了哥哥的性命的凶手。[/剧情简介][幕后制作]【根据真人真事虚构出来的故事】    《天堂五分钟》虽然是在虚构的背景环境里讲述的虚构的故事,其灵感依据却是来源于曾经在北爱尔兰发生过的真人真事。编剧盖・希贝特(GuyHibbert)围绕着艾利斯特・利特尔和乔・格里芬这俩个现实生活中的人物,所创造出来的是一个独特且异常吸引人的电影故事,从那些曾经发生过的悲惨事件的历史中脱离开来,做出了一个永远不可能出现的假设--如果这两个人有朝一日能够面对面的话,将会发生什么样的事情呢?影片所挖掘的是他们因为历史原因而遗留下来的暴力因子产生的激烈冲突。盖・希贝特在获得了艾利斯特和乔本人的同意之后,在随后的3年时间里,对他们进行了分别地采访,就一些问题做出了一系列的协商和请教,不过在现实生活中,他们其实从来没有见过面……《天堂五分钟》于2009年1月在圣丹斯电影节上参展,电影人奥利弗・西斯贝格(OliverHirschbiegel)和盖・希贝特分别获得了包括导演和编剧在内的两个奖项,来自于BBC北爱尔兰电影公司的制片人史蒂芬・赖特(StephenWright)说:"对于这部影片来说,明确艾利斯特和乔对整个事件的态度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前提,因为故事所讲述的是发生在幸存者与行凶者之间的非常复杂的心理关系,而不是追究所谓的真相和救赎的,所以我们想要寻找的不是这么简单的答案。其实他们二人都曾经说过,制作一部这样的电影作品,对于他们来说无疑是一种揭开伤疤的痛苦行为,但是他们也明白,自己所付出的一切都是值得的,因为他们能够理解,影片不仅是对北爱尔兰的观众的一次'局部共振',对于其他正在面对的类似的冲突的社会环境,也具备着重大的历史意义。"    同样来自于BBC北爱尔兰电影公司的制片人约恩・奥卡拉汉(EoinO'Callaghan)则认为:"我们制作的是一部非常负责任的电影作品,以一种很有创造力的方式和不断咨询的过程,将艾利斯特和乔放置在整个故事环境的中心地带,去捕捉北爱尔兰某段特定的历史--《天堂五分钟》以非常直接的视角挑战了每一个人对北爱尔兰的过去的想法和认知。"    乔由曾凭借《血腥星期天》(BloodySunday)而获得过有英国奥斯卡之称的英国电影电视艺术学院奖(BAFTA)提名的詹姆斯・内斯比特(JamesNesbitt)扮演,至于他那不共戴天的仇人艾利斯特,则是由连姆・尼森(LiamNeeson)诠释的,而他此前最著名的角色,就出现在史蒂文・斯皮尔伯格(StevenSpielberg)执导的《辛德勒的名单》(Schindler'sList)中。    要说起《天堂五分钟》的起源,其实来自于一次意外的会面,当时制片人约恩・奥卡拉汉的妻子正在霍洛威监狱做实地考查,为一部舞台剧收集素材,在这个过程中,她遇到了艾利斯特……艾利斯特正在那里为了他年轻时犯下的一起谋杀服刑,当时的他正参与监狱的一项"解决冲突"的处理意向,他必须接受一些很难回答的问题的提问,对于自己曾经杀人的罪行,艾利斯特愿意为此付出青春的代价,奥卡拉汉解释道:"我的妻子一回到家,就坚持让我也去见见这位艾利斯特--在我看来,盖・希贝特显然是这个故事最完美的编剧人选,因为我们需要的是那种能够讲述真实的人身上发生的事情的故事专家,而希贝特恰好是一位我仰慕了很多年的作家,我特别喜欢他在彼得・特拉维斯(PeteTravis)执导的电视电影《奥马爆炸事件》(Omagh)中所运用的纪实手段,里面描述的是一些真实的受害人有过的生命历程,完美地呈现了发生在他们身上的一切。我有一种特别的感觉,希贝特就是我们所能想到的正确人选,他肯定可以处理好围绕着影片产生的困难且敏感的话题,都是一些值得纪念的回忆。虽然影片的创作灵感来自于两个真实存在的人,但他们之间发生的一切,却是虚构出来的。"    盖・希贝特曾经创作过很多类似的电影剧本,全部都是根据真实人物的访谈构思出来的:奥马大爆炸中的牺牲者;《失去的童年》(NoChildofMine)和《五月的33号》(May33rd)中对受害人极端的控诉……与此同时,他还根据参与过波斯尼亚战争的狙击手的描述,写出了《杀手悲歌》(ShotThroughtheHeart),记录了少年士兵在塞拉利昂所经历的一切,制片人约恩・奥卡拉汉表示:"我们一致认为,艾利斯特愿意接受我们的采访,对于《天堂五分钟》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开始。在艾利斯特向我们讲述他的故事的同时,我们也在积极地联系乔,那个他于33年前杀害的人的弟弟。与BBC的制片人史蒂芬・赖特一起,再加上另外一位制片人堂・穆兰(DonMullan),我们不断地找到乔进行面谈,终于说服了他,连带使得影片被提上了制作日程。"希贝特则补充道:"BBC在看过了《奥马爆炸事件》之后,就不断地和我接触,他们对我说,希望可以围绕着北爱尔兰矛盾重重的过去和充满挑战的未来挖掘一些话题出来,正好我也想审视一下受害人和凶手之间会以一种什么样的方式面对重逢,所以我花掉了3年多的时间,对两个人分别采访了一番,与他们一起讨论各种可能性。后来,BBC决定提供资金,《天堂五分钟》也渐渐有了具体的故事雏形。" 【穿越了空间的神交】    打从一开始,编剧盖・希贝特就不得不琢磨出一个好办法,如何将两个完全分开的人物的故事糅合到一起,好借此去表达他们对彼此的复杂情感,希贝特说:"我决定剧本中的第一个故事篇章是对发生在1975年的那个晚上的惨案做一个精确的描述,也就是艾利斯特杀害乔的哥哥的详细过程……从那之后,我们也只能为剩下的部分创作一个全新的故事领域了,惟一可以依靠的就是漫无边际的想象力:如果他们达成了共识,愿意见面的话,会发生什么事呢?于是,我和他们二人分别进行合作,让所有的一切都开始于这个假设。我在伦敦和贝尔法斯特来回地奔波,今天见了乔,明天再会见艾利斯特,每次都会花上几个小时的时间与他们待在一起--在超过两年多的时间里,我经常这么两地跑,我使用的办法就是询问乔和艾利斯特,在某一些特定的环境下,他们会对彼此做出的举措,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在不断地设想和推断。"    不过,盖・希贝特并没有将艾利斯特和乔的说法全盘接受,取而代之的是,他会提出一些不同的建议,至于是否采纳,还要看当事人的意见,希贝特说:"最终,我们创造出来的是与'虚构的乔'和'虚构的艾利斯特'有关的人物概念,所以我们就掌握了两个可能出现的特定情节:真实的人物会做出的反应和虚构的人物会有的感觉。当我们所有人都为我们的想法和观点感到精疲力竭之后,我决定让艾利斯特和乔的生活暂时回归平静,仍然让他们处在一种看不到彼此的状态当中,然后我就开始了剧本的创作。后来,我又重新回来,与他们再次分别坐到了一起,给他们看我写好的剧本,我与他们每一个人都探讨了整整5个小时的时间,这也是乔和艾利斯特第一次看到我是以什么样的笔墨去描述他们自己的,还有另外一个人--乔是第一次从我的剧本中看到了艾利斯特的想法,艾利斯特也是如此,我不断地重复这种阅读的过程,这样可以让他们对剧本中的内容做出正确的吸收,我把他们的评论注解拿回去,对剧本进行了几次修改。"    在反复斟酌剧本的过程中,盖・希贝特与乔和艾利斯特两个人分别建立了一种非常紧密的联系,他们都在不断地回忆那个让人感到异常痛苦的夜晚,包括所有的细节部分,面对一切让人心痛的过程,不过他们都愿意与希贝特分享这次情感历程,他们所付出的是最伟大的勇气和尊严,希贝特说:"我对他们两个人都非常地敬佩,但是,这中间的过程也是非常地复杂的,因为他们对里面的内容拥有的是完全不同的感觉和想法。《天堂五分钟》的第一个部分被安置在了1975年,所讲述的是一段真实发生过的事件,影片差不多开始于谋杀案发生的半个小时前……这一部分,全部都是真实的记录,是我从与乔以及艾利斯特的访谈当中提取出来的。如果我是在周一见到了乔,那么周二肯定会和艾利斯特见面,我一直在记录我们之间的谈话内容,然后思考应该如何完成这部影片。这两个人可能永远都不会见到彼此,所以基本上而言,30年后的故事是建立在一种虚拟的环境下的,我利用的是他们的性格特征,来推断两个人见面后可能会产生的反应。影片先是交织着真实的事件描述,然后进入了一种编造出来的叙事环境当中,我们在这里所挖掘的,永远只会是某种'可能性'了--但是这里有一点是非常地重要的,那就是要时刻记得影片中所发生的一切,都是根据真实事件衍生出来的,哪怕只是想象而已。"    约恩・奥卡拉汉看到的则是盖・希贝特对现实生活中的艾利斯特和乔做出了怎样广泛的搜索,他表示:"《天堂五分钟》之所以历时4年才宣告完成,很大原因就在于,包括希贝特在内的每一个人,他们力求做的是严谨和一丝不苟。希贝特为了对艾利斯特和乔表示出最大程度的尊敬--他希望他们俩个能对他所创造出来的剧本感到满意,而且这部影片最终登陆院线的时候,艾利斯特和乔不会有任何不舒服的感觉,不管是真实的,还是虚构的,坦诚的还是有目的性的,只有在得到全盘的肯定之后,一切才能最终定夺下来。"[/幕后制作]
2007年
剧情: 一个巨大的火球照亮了华盛顿特区的天空,宇宙飞船“爱国者号”随着一场大爆炸而四分五裂,碎片也降落在了美国的各个角落……然而这并没有引起市民太大的恐慌,因为“权威人士”马上通过电视向所有人通报:“一切尽在掌握中。”但任何人都没有料到的是,一种古怪且陌生的太空生命体依附在爆炸产生的碎片上抵达地球,它的力量究竟有多大还不得而知,可是却能经受住宇宙空间的极度寒冷和进入大气层的灼烧的双重考验。第一个接触它的人,将会第一个被改变--相信如果能够预知,肯定没有人愿意陷入这种恐慌之中。这时候,华盛顿特区的精神病医师卡萝尔·贝纳尔对于“爱国者号”爆炸一事还浑然不觉,可是她却是最先感受到“变化”的那一拔人,因为她身边接连发生怪事:她的一个病人没来由地因惊恐而颤抖着,因为她觉得自己的丈夫已经被子一个长相一样的陌生人取代了;最让人感到恐惧的是,就连夜晚街头的暴力事件都几乎降至为零,人们脸上的表情越来越多地被木然取代……不仅如此,那个来自于外太空的奇怪物质还进入了卡萝尔的家,它就藏在她儿子奥利弗得到的万圣节糖果里--原来,“它”是一个生命体,是活着的。卡萝尔将疑惑告诉了最亲密的好友兼同事本·崔斯科尔,尽管华盛顿政府对此看似漠不关心,但卡萝尔坚信肯定有什么可怕的事情正在发生着。官方给出的说法成了对真相一种变相的掩饰:他们表示这只是一种新型的流感。在意识到真正发生的事情之前,卡萝尔犯下了一个致命的错误,她竟然把奥利弗送到已经离婚的丈夫那里,让他们整个周末都待在一起。要知道卡萝尔的前夫是疾病控制中心的高层官员,负责调查这次爆炸事件,同时也是第一个抵达现场的人。当依附在碎片上的生命体最终变成病毒开始扩散,卡萝尔也意识到了政府愚蠢而无力的应急措施只会让一切变得更加糟糕……那个来自于外太空、没办法确定起源的单细胞再生体会在宿主睡着的时候攻击其DNA,然后重新复制宿主,生成一个看起来和宿主一样生活、一样说话的全新生命体,然而不同的是,这种生命形式会让人类的情感慢慢枯竭。卡萝尔发现,只经历了一个晚上,她身边的人就变成了另一种生物,他们只知道执行一项指令,那就是寻找新的被传染源,继而接管整个地球。已经明了真相的卡萝尔目前需要做的,就是时刻保持清醒。她不顾一切地进入到那个已经被改变了的世界,寻找她的儿子奥利弗……隐藏在被感染的人群中,卡萝尔尽量让自己平静,不能有一丝的情绪波动。但最重要的是,她不能睡着。
2006年
2005年
2004年
剧情:  在获得本届奥斯卡奖提名的外语片中,没有一部如《帝国的毁灭》一般在全球引起那么大的争议。在这部德国影片中,以往只是作为背景人物的希特勒,首次当了一回主人公。   《帝国的毁灭》一片中的故事来自历史学家约阿希姆·费斯特的《希特勒的末日》和希特勒最后的女秘书特劳德尔·琼格的回忆录《直到最后时刻》。琼格生于1920年的慕尼黑,22岁时被希特勒选作私人秘书。她一直供职到希特勒自杀并记录了希特勒的遗嘱,最后和一支小分队一起逃出地堡。令许多人不安的是,在这个打字员的记忆里,希特勒是个有教养、受人尊敬,做事斯斯文文的领袖。当她打错了字或做错了其他什么事,希特勒总能宽大为怀。所以,直到希特勒自杀,琼格对他始终心存敬意。该书还透露,希特勒是一个素食主义者,是一个对狗有着深情厚谊的人。与情人爱娃·布劳恩结婚前,他还当众吻了她。希特勒多少有些多愁善感,他不让别人在他的办公室里放花,因为花会凋谢,他不喜欢看到死去的东西。影片从琼格的书里提取大量素材,赋予了希特勒极其人性化的一面。   影片把镜头对准了希特勒人生中最后的12天,再现了苏联红军攻克柏林,希特勒同新婚妻子爱娃·布劳恩自杀于地下掩体等历史事件。执导该片的是德国著名导演奥利弗·西斯贝格,希特勒的扮演者是曾出演过 获奖影片《柏林苍穹下》的德国杰出演员布鲁诺·冈茨。该片在德国取得了3000万欧元的骄人票房,同时也引发了评论家的众多非议。观众普遍认为,《帝国的毁灭》对希特勒的描写过于人性化,有美化纳粹之嫌,不过也有为数不少的电影专家对这部冷静客观、以人文主义表现手法拍摄的电影盛赞有加。   导演奥利弗·西斯贝格说:“我的电影非常有争议。作为电影人,我们向当年的受害者展示的不是一个魔鬼,而是一个人。我很为这部电影自豪。”该片赢得了德国顶级电影荣誉奖之一的巴伐利亚电影观众奖。
2002年
剧情:由《劳拉快跑》男主角主演,讲一次科学实验:找二十个普通良民,随机分成两组,八个狱卒十二个囚犯,来模拟一周的监狱生活。开始时大家嘻嘻哈哈,后来狱卒开始使用权力维持秩序,随后发展到滥用权力、私刑、发泄个人情绪、最后组织实验的几个科学家都被“狱卒”们抓了起来,项目负责人被杀。 做为一个心理研究项目的科学实验一部分,二十个应征者随机分成两组,十二人一组扮演在押犯,八人一组扮演狱卒。在这个被控制的类似监狱的环境中,“犯人”被监禁而且必须遵守制度规定,“卫兵”则接到命令维护这里的秩序。你将被进行两个星期的“洗脑”,检验对角色分配的执行情况,权力和控制,而这个试验在两星期结束后,你将不再是你。但这仅仅是个模拟试验,也或许不是…… 莫瑞兹是一个前新闻记者,他混入这个试验中(代码A.K.A.罪犯#77)一心想揭开此中秘密,希望给他的编辑带来一个有趣的故事。试验开始时,罪犯们对自己的角色感到好笑和好玩,而卫兵则对自己的任务十分认真和紧张。但几小时之后,当一个小小冲突和争吵发生时,双方都投入到了自己所担任的角色中,而随着冲突的升级,卫兵们必须使用任何可能的手段让罪犯们保持秩序,随后发展到滥用权力、私刑、发泄个人情绪,最后组织实验的几个科学家都被“狱卒”们抓了起来,专案负责人被杀…… 出租车司机Tarek看到一则报纸广告:内容是征求模拟监狱的参加者,奖金为四千德国马克。他前去应征并被接受,在一所大学内进行模拟监狱生活的体验。“体验”是这样进行的:20位参加者分为两组,一组是八个监狱看守,另一组是犯人,看守有制服、手铐和其它装备;犯人则生活在一间很小的牢房中,只能穿一件长长的白外套,不允许暴力行为。看守制定了六条规矩让犯人遵守。教授们使用监视器传送图象给控制中心,那里有人监视犯人的一举一动。 这样,“体验”的第一天开始了。随着时间一天天地过去,两组人之间先前的和平关系逐渐紧张起来,一些小殴打发展成大规模的严重的打斗,甚至Tarek(现在是囚犯77号)的反抗,之前还是普通人的看守和犯人开始为权利而斗争,看守利用不必要的手段折磨和羞辱犯人。“实验”揭示了这样一种残忍的人类本性,在持续增长的压力之下,人性的发展远远超出了教授们的预计,每一个事件导致了不可避免的灾难…… 本片根据1971年的真人真事改编,描述德国某研究院进行仿真监狱实验:20个应征入选的男子,分别担任狱警和囚犯。这计划历时二周,期间禁止使用暴力,由研究小组监察双方的“人性反应”。他们最初很轻松,但逐渐假戏真做,终于酿成失控的大迫害和大反抗,因为狱警之一充满权力欲,又是虐待狂,而做囚犯的卧底记者又故意惹事生非,以至惹出大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