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圣德

Jim Sam Sing-Tak

1995年
女儿红
女儿红

音乐/

导演:谢衍/
类型:爱情/剧情/
剧情:绍兴的初春,正值做酒的忙季,闻名遐迩的十里香酒坊楼上传来一个新生女儿的响亮啼哭。其父酒头脑老来得女,异常高兴,爱不释手。相邻们依照习俗都来道贺:“恭喜花雕进门”酒头脑满心欢喜,趁兴给女取名花雕,并在她满月那天,也精制一坛女儿红,打入夹墙,以期女儿长大出嫁作为陪嫁的喜酒。 转眼间花雕已是18妙龄,岁末放假回家,在父亲酒厂帮忙,酒坊雇工画匠郑阿藕技艺超众,与花雕渐生情愫。 酒坊生意日渐兴隆,不料酒头脑购米途中在太湖遭劫,拾命而归。酒头脑回家后发现花雕与郑阿藕私情,棍打鸳鸯。一对恋人含泪作别。 花雕在秋天生下一女,取名秋妹,秋妹长大后,因不满自己出身,身世不名与母亲积怨甚深,在文化大革命时执意嫁给没有感情的造反派小头目陈宝康,以求工人出身。 花雕内疚,欲与夹墙内女儿红作为秋妹的嫁妆,遭拒绝。 秋妹婚后生活凄苦,无奈忍受陈宝康的懒惰放任,在酒缸旁早产一女,后与其离婚,独自抚养女儿陈飞。 陈飞长大后,酷似外婆年轻时候,并决意重新振作酒坊,开办女儿红酒家,因租借闹市店面急需筹措资金,花雕毅然卖掉旧酒坊,并拿出夹墙中70年之女儿红准备为陈飞和其男朋友操办婚事的嫁妆,然陈飞竟想把这坛凝聚着传奇式爱情故事的七十年女儿红作为招徕生意的招牌,令花雕极为生气,欲砸烂酒坛。 争执之中,郑阿藕从台湾归来,三代人终再聚首,百感交集。
1994年
十八
十八

音乐/

导演:何平/
类型:剧情/
1992年
导赏:这部1992年的贺岁片《家有喜事》以癫狂的无厘头喜剧为糖衣,包裹着对传统家庭伦理的温柔解构,书写了一场盛大的狂欢。《家有喜事》可谓群星荟萃,周星驰在片中贡献了无厘头表演的集大成之作,常欢这个“情圣”角色,将《赌圣》的癫狂、《逃学威龙》的鬼马熔于一炉;“巴黎铁塔翻过来转过去”的神技令人意料之外,与小玉模仿《人鬼情未了》做陶艺的场景,既解构了好莱坞经典,又暗藏对爱情本质的思考。张国荣在片中塑造的兰花指、小碎步、尖声细语等阴柔形象完成了对性别界限的华丽跨越,当他穿起笔挺西装充满男子气概,常舒这一角色的前后对照和丰富层次感令人惊喜。片中女性角色的颠覆同样精彩。张曼玉饰演的何里玉致敬《风月俏佳人》的桥段令人眼前一亮;吴君如从蓬头垢面的家庭主妇变身时髦女王的反转堪称女性意识觉醒的狂想曲。在传统贺岁片执着于大团圆叙事的年代,《家有喜事》用三兄弟的婚恋危机解构了中式家庭的温情面具。大哥常满的七年之痒,二哥常舒的性别错位,三弟常欢的浪子回头,三组平行推进的闹剧恰似三棱镜,折射出上世纪九十年代香港社会的多元价值观。影片堪称流行文化的万花筒,对《闪灵》的经典致敬是港片黄金时代自信的彰显;片中的服装设计暗藏玄机:何里玉的金属皮衣彰显了“男性气质”,常舒的花衬衫则是性别流动的视觉隐喻;而对常满婚姻坚贞的质疑、对大嫂性别分工的颠覆,让这部闹剧有了超越时代的现实意义。当常氏全家在片尾的教堂门口贺岁,我们所回忆起的是九十年代香港的盛世图景,更是一个黄金时代。(编辑:刘若能)
1988年
1984年
1982年
打擂台
打擂台

音乐/

导演:黄志强/
类型:动作/剧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