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百万

有片源
1982年
导赏:《徐九经升官记》是我国京剧经典剧目,1982年,北京电影制片厂成功地实现了这部优秀戏曲剧目的影视化,使全国观众都认识了徐九经这个刚正不阿、坚守正义的良官。影片塑造了一个复杂、颇具人物弧光的经典形象,并通过情节设置上限知视角的运用带来“陌生化”的审美效果,突破了戏曲表演中“丑角只能当配角”的传统定式。影片一开始,徐九经呈现出一个完全的丑角样态,他嘴斜脖歪,外型奇丑无比,行动滑稽夸张,并对做官和权力有着深深的痴迷。在判案过程中,他面临着良心与私心的激烈互搏,历经一番挣扎后才做出了正义一方的判断。影片改变了传统戏曲中人物从始至终立场分明、服从于行当特征的传统,制造了丑角不丑的内在反差,并耐心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和立场变化,让观众随着徐九经一同走向事件的真相,将新鲜奇特的陌生化审美体验做到了极致。与戏曲舞台的演出不同,本片大量使用实景拍摄,将人物置入真实的住所和宫殿空间中,人物在实景中行动,穿梭于亭台楼阁之间,大大增加了影片的真实感,凸显了电影操控时间与空间的强大能力。除此之外,《升官记》也对原故事进行了提炼总结,以歪脖树与酒这两大物件为故事线索,毫无雕琢之痕地使情节环环相扣。物本无情感倾向,是人物的状态赋予了它们多样的内涵,歪脖树见证了徐九经从心怀愤懑、春风得意再到看淡名利的人生态度转变,酒则与买醉、送礼、回乡等多个重要情节密切相关。两个简易道具的使用既关联了传统戏曲对物件的重视传统,也彰显了徐九经坦坦荡荡的襟怀。(编辑:铠兰)
1979年
导赏:陈怀皑导演和关肃霜主演的《铁弓缘》是一出唱、做、念、打俱佳的好戏。主要描绘匡忠与陈秀英一对青年男女在婚姻爱情上的坎坷遭遇。这出戏时间跨度长,人物身份几经变化。将这样一出故事情节曲折,富于传奇色彩,表演繁难,而又很有特色的剧目搬上银幕,重现舞台风貌,使观众得到艺术上的满足。影片《铁弓缘》的成功在于电影艺术家在将这出戏搬上银幕时,运用电影表现手段,从不同角度、侧面,以不同的拍摄手法,突出了剧目的特点和演员的表演艺术精萃,把戏曲最有“神”、有“味”的部分尽都收入画面。《铁弓缘》这出戏本来可以是以情节巧妙取胜的喜剧,可是关肃霜同志并没过多地依仗情节、耍弄噱头,而是从人物性格出发,用她出色的表演,塑造了一个性格鲜明的侠女形象,使整个戏也呈现出独特的艺术风格。《铁弓缘》是集“关派艺术”之大成的代表作,也是“关派艺术”成熟和最终形成的标志。《铁弓缘》根据传统剧目《大英节烈》改编,原属花旦应工。关先生从1944年16岁时将其作为“启蒙戏”,到1979年在51岁时拍成电影,这部作品整整“磨”了35年。《铁弓缘》在内容形式、人物性格与艺术体现上均做了全新的修改,各行当之间表演跨度大,角色起转承合变换快,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得到进一步提升。关先生集“三旦二生”(花旦、青衣、刀马旦、小生、武生)于一身,以独创的唱功来塑造人物,高中低音相结合的唱法,表现出了人物不同的思想感情,真假声结合唱的那段“娃娃调”,充分发挥了她唱功的特点。特别是她难度极大、精彩绝伦的“靠旗打出手”,开创了京剧界武戏技巧的先河。一部《铁弓缘》集中展现了关先生深厚的艺术底蕴和高超的表演功力,也充分代表了她的表演艺术流派风韵。陈怀皑是与崔嵬导演的《杨门女将》、《野猪林》等戏曲片众口赞誉,陈怀皑导演对戏曲既热爱又懂行,所以拍摄《铁弓缘》时敢于以关肃霜的表演为中心,在不伤害表演的前提下,运用电影技巧。(编辑:赵敏)
1966年
1964年
1959年
1953年
1950年
194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