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skar Röhler

2020年
2010年
剧情:  费迪南德·马里安是一个杰出的演员,他因在1940年维特·哈兰(Veit Harlan)的纳粹宣传影片《一个犹太人的故事》里有着出色的表演而名声大噪。可是正是这个角色却差点毁了他的生活。   先是在影片的拍摄期间,马里安的妻子就刻意和他保持距离,因为她觉得自己的丈夫变了,她无法忍受一个成天把政治和法西斯主义挂在嘴边的男人。影片的首映放在了当年的威尼斯电影节上——那是在墨索里尼政权的扶植之下才开始的一个电影节。当然,在法西斯政权的庇护下,影片获得了料想的成功。而作为纳粹包装和宣传处的一个新星,费迪南德·马里安也越来越明显地看到了影片在社会上造成的影响——于此同时,他也渐渐认清了纳粹的真实面目。他的朋友一个接着一个逃向外国,身边的那些犹太演员也一个接一个遭受迫害。他把一个犹太演员藏在自己的别墅中,可是他家的女佣却向党卫军告发了费迪南德·马里安。   对社会和人性失望的马里安开始买醉,可是他这么做却只是招来了统治者的厌恶。为了能更好地控制这位明星,戈培尔亲自出面将马里安的妻子驱逐出境,可是这亦没有让马里安乖乖就范,只是加重了他自暴自弃的生活。很快,马里安的情人,一个叫做维莱斯塔捷克斯洛伐克女人也离开了他,伴随着马里安的只有那部“职业生涯顶点”的政治宣传片。   很快,战争结束了,所有和影片有关联的人都在强调自己的无辜,影片的导演,其他演员都是如此。在一次聚会上,马里安碰到了一个从集中营里生还的德国人。他告诉马里安他的妻子安娜已经死在了外国。遭到了重创的马里安难过之极,这时他又不幸目睹了维莱斯塔正在和一个美国大兵调情。   对生活已经失去热情和信心的马里安坐进自己的车子,点火,开走——他再也没有回来。
Faust
Faust

导演/

导演:Oskar Röhler/
2009年
2008年
2007年
2006年
2004年
剧情:  在获得本届奥斯卡奖提名的外语片中,没有一部如《帝国的毁灭》一般在全球引起那么大的争议。在这部德国影片中,以往只是作为背景人物的希特勒,首次当了一回主人公。   《帝国的毁灭》一片中的故事来自历史学家约阿希姆·费斯特的《希特勒的末日》和希特勒最后的女秘书特劳德尔·琼格的回忆录《直到最后时刻》。琼格生于1920年的慕尼黑,22岁时被希特勒选作私人秘书。她一直供职到希特勒自杀并记录了希特勒的遗嘱,最后和一支小分队一起逃出地堡。令许多人不安的是,在这个打字员的记忆里,希特勒是个有教养、受人尊敬,做事斯斯文文的领袖。当她打错了字或做错了其他什么事,希特勒总能宽大为怀。所以,直到希特勒自杀,琼格对他始终心存敬意。该书还透露,希特勒是一个素食主义者,是一个对狗有着深情厚谊的人。与情人爱娃·布劳恩结婚前,他还当众吻了她。希特勒多少有些多愁善感,他不让别人在他的办公室里放花,因为花会凋谢,他不喜欢看到死去的东西。影片从琼格的书里提取大量素材,赋予了希特勒极其人性化的一面。   影片把镜头对准了希特勒人生中最后的12天,再现了苏联红军攻克柏林,希特勒同新婚妻子爱娃·布劳恩自杀于地下掩体等历史事件。执导该片的是德国著名导演奥利弗·西斯贝格,希特勒的扮演者是曾出演过 获奖影片《柏林苍穹下》的德国杰出演员布鲁诺·冈茨。该片在德国取得了3000万欧元的骄人票房,同时也引发了评论家的众多非议。观众普遍认为,《帝国的毁灭》对希特勒的描写过于人性化,有美化纳粹之嫌,不过也有为数不少的电影专家对这部冷静客观、以人文主义表现手法拍摄的电影盛赞有加。   导演奥利弗·西斯贝格说:“我的电影非常有争议。作为电影人,我们向当年的受害者展示的不是一个魔鬼,而是一个人。我很为这部电影自豪。”该片赢得了德国顶级电影荣誉奖之一的巴伐利亚电影观众奖。
200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