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chael Ryan

2015年
2014年
2011年
2008年
剧情:  时代在改变,更在进步,古老的文化传统在时髦的新生力量的影响下,正面临着重大的改革和重组……而在暗处掌管着伦敦的经济运作的黑帮体系即处在这样一个重大的转折当中,当老派的原住势力受到了来自于东方的新兴帮派的不断冲击时,就会带来不可逆转的惊人变化。   只要你在伦敦生活过,就不可能不知道莱尼・科尔(汤姆・威尔金森饰)这号人物,背景不是非常干净的他虽然出身于帮派世家,如今却一手掌握着伦敦的经济命脉……整个故事都是由莱尼身边最为沉着冷静的左膀右臂兼得力助手阿彻(马克・斯特朗饰)口述出来的,从他的口中,我们得知伦敦已然成为众多人等觊觎的一块肥肉,但苦于莱尼权大势大、心狠手辣,只好暂时按兵不动。作为黑帮一等一的头把交椅,莱尼还是伦敦首屈一指的高利贷债主,他以贿赂的方式拉拢了伦敦至少一半的议员、法官以及警察,并凭借着无人可以阻拦的影响力,直接控制了伦敦利润最大的房地产业。   在伦敦的区域范围内,人人都知道莱尼是老虎屁股摸不得,绝非一个善碴儿,不过俄国人显然并不这么想……刚刚在伦敦站稳脚跟的俄国亿万富翁尤里・奥莫维奇(凯勒・罗登饰)表面上是一个生意人,其实暗地里也与国际犯罪组织难脱关系,而且初来乍到就抢走了莱尼势在必得的一份建筑合同,直接威胁到了莱尼在伦敦的威信,继而引发了一个又一个血雨腥风的争夺混战,有一大票形形色色的各类人种都卷入其中,他们的目的很简单,就是想从这单价值几百万英镑的交易中分一杯羹。他们都是一些来自于街头的穷凶极恶、极度贪婪的犯罪分子以及身处相关世界的人,他们要么暂时结成了同盟,要么化身仇敌,既有过于狡诈且不怎么老实的女会计师(桑迪・牛顿饰),还有混迹于街头、自称“野伙帮”的三人小团伙--One Two(杰拉德・巴特勒饰)、马姆布斯(伊德瑞斯・艾尔巴饰)和貌似有点同性恋倾向的“帅哥”鲍伯(汤姆・哈迪饰),同时也少不了吸毒成瘾的摇滚明星约翰尼・奎德(托比・凯贝尔饰)和他的两位经纪人米基(杰里米・皮文饰)、罗曼(卢达・克里斯饰)。不过其中真正起到关键作用的,还是约翰尼,他是莱尼的继子,从父亲那里偷了一幅价值连城的油画之后,就从游艇上跌落,至今生死不明。而莱尼则更是头大,因为这幅画是他向尤里借的,如果找不回来,势必要卷进自己一直极力避免的纷争当中,还会连带引发伦敦的商业和犯罪体系的分布以及规则的改头换面。
剧情:    一点摇滚、一点酒精、一点烟草、一点毒品。这一切让一群小混混凑在一起,用斗殴和足球发泄着自己对社会的不满。  一句话评论      影片几乎是原汁原味地展示了发生在英国莫西塞得郡街头的那一幕一幕暴力和情爱故事。和影片的配乐一样,整个电影充满一种消极反抗的朋克意味。  ——Eye for Film      影片用一种新鲜的讲故事的视角和文化观察方式描述了70年代英国街头的小混混文化。  ——《完全电影》      从电影来看,它很完整地表达了原著小说的内容。看来导演帕特·霍顿四年磨一剑的准备还是非常充分的。  ——《英国卫报》  幕后制作    11年的等待    1998年的3月4日,凯文·山姆普森的半自传体小说《放松日》在英国出版。很快,小说就登上了排行榜的首位。按照作者的说法,他在写小说的时候就为了有朝一日,这个故事能被搬上银幕。可是,这一等就是11年,直到2009年的5月,他的愿望才得以实现。在11年的过程中,这本传奇的小说被不停的解读和解构,小说里的故事和人物也被赋以了各种意义和名号。但是只有一样没有变,那就是流淌在字里行间的对青葱岁月和青春激情的怀念以及嗟叹。    “小说是以主角保罗·卡迪的视角来展开这个故事的,电影也是一样”,山姆普森说:“总的来说我很满意电影的拍摄,我的11年的等待没有白费。其实,我当年写这个小说的时候就是把它当做一部电影来写的。或者说,我在一边写作,脑子里也就一边上演着我青年时候所做的一幕幕故事——就像是放电影一样。我原先以为这个小说很快就会被搬上银幕,但是谁知道一晃就11年过去了,我早就不再是书里描写的那种在街头踢球,踢完球打架的那种混混了。不过在银幕上看着我自己以前的生活,还是很爽”。    改编、改编    “当然,我的小说,自然是我来改编”,山姆普森如是说。    其实,为了尽快让影片开拍,山姆普森自己联系了几个拍摄电影的朋友,希望他们能帮助自己把这个影片拍出来。他说:“当时我的那些朋友花了4000英镑买走了小说的拍摄版权,然后又开出了10000英镑的价格让我把小说改编成剧本。我写完第一稿之后,他们会支付我5000英镑的报酬,修改一遍再支付我2500,直到剧本完成在结清总账。电影拍出来之后,我会按照2.5%的比例进行分成,我能从中获得40000到75000英镑的报酬。这个条件在当时是非常诱人的。但是为了电影,我告诉他们,我不在乎钱,我只要我的小说被搬上银幕,而且我还自掏腰包给剧组投资了30万”。    不过,当一部电影要开拍时,麻烦就会接踵而至,各色人等都会过来想分一杯羹——或者说有多少人就有多少种想法。当时在英国很流行罗恩·哈波特(Ron Hubbard)的科学论派,这是一种强调自我和精神认识的理论。山姆普森说:“当时我有一个朋友去参加了他的讲座,哈波特本人也是一个小说家和剧作家,所以他说了很多关于编剧的东西。我的那个朋友回来之后,对我说,编剧最重要的就是要在影片里强调自己的主角想做什么,想得到什么以及他最后得到这个东西没有。”    在哈波特的演讲之后,整个编剧组坐下来开了一次会,就是具体讨论影片中的主角保罗·卡迪究竟想要什么,以及最终有没有得到他想要的东西的。可不幸的是,这个讨论没有结果。山姆普森说:“很明显,我没有为卡迪设置这种明确的目标和目的,我觉得他也不知道他自己想要什么。所以我就不关心那些刻板教条的规矩了,我就准备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写”。    困难重重的拍摄    因为电影讲述的是1970年代发生在英国街头的故事,所以对于找准那个特殊时代的感觉,对影片极为重要,导演帕特·霍顿为此付出了极大的努力:“1970年,我只有4岁,发生了什么事情,我根本不知道,所以我只能大量地观看当时的新闻和纪录片,阅读当时的报纸来找准时代的感觉。对于我来说,拍摄是艰苦的”。    不仅仅是导演的年龄问题,还由于那个年代是一个摇滚爆炸、观念清洗的年代,要在电影中把握住这样一种感觉,显然是困难的。除此之外,大量的70年代的越过的街景也是影片“历史感”的障碍。帕特·霍顿说:“我们只有在外景地搭建一个小型的街道,而且还时常更换布景。不过在一些小城市里,那里的足球场还保存着70年代的相貌,所以我们就拿来用了”。对于影片中的这些“旧东西”和“老感觉”,山姆普森说:“很棒,我年轻的时候就在这样一种环境中成长,现在看着他们上了大银幕的感觉很好”。    除了布景之外,影片的音乐也是重中之重。在主角卡迪的房间里就挂着一张地下丝绒主唱卢·里德的海报。导演在影片中大量引用了英国老牌摇滚乐队的经典曲目。其中包括Teddy Boys,Rockers,Mods,Skinheads和Casuals的知名曲目。  花絮  ·凯文·山姆普森的另一部代表作《粉末》(Powder)也是一部半自传性的作品,记录了他成年之后在利物浦运作一个名为“农场”(The Farm)的摇滚乐队的故事。除了《放松日》之外,他的小说《亡命徒们》(Outlaws)在2008年被搬上了银幕,电影名为《法外之徒》(The Crew)  ·导演帕特·霍顿花了四年时间来准备和拍摄这部影片。  ·从1998年小说出版开始,山姆普森就期待着《放松日》能被搬上银幕,可是他着一等就是11年,直到2009年他的愿望才被实现。  ·影片获得了Fringe Report Award的最佳剧情长片奖。奖品就是一瓶香槟酒。  ·在作者的网站上,《放松日》的定价是7.99英镑。有趣的是,他的所有小说的定价都是7.99英镑。  ·阿迪阿斯为影片新设计了一批70年代风格的三叶草logo的卫衣、夹克和足球鞋。其中影片里出现过的足球鞋将以限量200双的方式在伦敦、利物浦和柏林进行销售。
2002年
2000年
1999年
199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