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莹

有片源
2010年
1963年
1957年
1955年
导赏:1955年的《平原游击队》以独特魅力,再现抗战烽火岁月,奏响英雄壮歌。影片的剧情扣人心弦,如同一幅波澜壮阔的战争长卷。故事始于1943年秋日,游击队长李向阳肩负牵制日军松井部队、守护李庄公粮的重任。他将队伍分兵两路,一路虚张声势,一路暗中行动。李向阳深入李庄,与地下党共商计策,和日军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周旋。面对松井对地道的搜查、对群众的威逼,李向阳机智果敢,火烧炮楼、大闹县城,一次次打乱敌人的计划。他乔装进城烧毁日军粮食、处死汉奸杨老宗,彻底激怒松井。最终,在李庄布下的天罗地网中,游击队将日军全歼。情节的起伏跌宕,让观众仿佛置身于那战火纷飞的岁月,真切感受到战斗的紧张刺激。影片在人物塑造上成就斐然,李向阳这一角色尤为突出。他并非平面化的英雄,而是兼具平民色彩与传奇特质。创作者赋予他中国传统英雄的特色,又融入新时代气息,使其在残酷的抗日游击战争环境中成长。影片从剧作到表演,从摄影到美工,全方位展现其性格。他在对敌斗争中勇敢机智,在司令员面前腼腆天真,在母亲面前顺从温柔,在战友面前诚挚热情。郭振清以憨厚机敏的气质,成功塑造了这一形象,其招牌式微笑,闪耀着乐观主义精神,传递出勇气、永不言败和必胜信念。而反派松井,面目可憎、狡猾多变,方化的出色演绎让观众对其恨之入骨。汉奸杨老宗的丑恶嘴脸也被刻画得入木三分。这些鲜明的人物形象相互碰撞,构建起影片强烈的戏剧冲突,也让观众更深刻地感受到正义与邪恶的较量。影片的摄影与音乐同样可圈可点。摄影巧妙依据惊险情节,营造相应影调和氛围,增强了影片的紧张感与真实感。音乐则紧密围绕人物塑造,开篇李向阳等人冲过日军火烧房屋时,进行曲式曲调有力烘托紧张惊险氛围;刻画松井时,富有日本风味的音乐主题,生动准确,成为经典器乐主题。二者相辅相成,为影片增色不少。这部影片不仅仅是一场视听盛宴,更是对中华民族不屈抗争精神的礼赞。李向阳和游击队员们不畏强敌、敢于斗争,在艰苦的环境中与日军殊死搏斗,他们用生命捍卫家园,彰显了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坚定决心。影片中游击队员与群众同仇敌忾、相互扶持,这种团结一心的力量,正是抗战胜利的坚实根基。它激励着观众铭记历史,传承和弘扬先辈们的爱国精神与顽强意志,在和平年代继续为国家的繁荣富强砥砺前行。(编辑:李彤)
1954年
剧情:1947年春天,蒋介石匪帮调动了数十万兵力疯狂地进犯陕甘宁边区。当时,边区的军民在毛主席和党中央的领导下,主动撤出延安,屡次给疯狂的敌人以沉重的打击。7月间,我军为了诱敌北进,猛扑榆林城。这时保证数万野战军的粮食供应,便成为陕北人民争取胜利的主要任务。沙家店是米脂县的一个区,那里设立了粮站。到那里领粮的部队很多,粮站的粮食眼看供应不上了。曹区长、区委金书记为了克服这个困难,派民兵队长石得富到邻区去催粮。路途中,运粮队遇上敌机空袭,幸亏石得富镇静地指挥防空,才没有遭到大损失。这件事得到同路的葛专员称赞。葛专员路过沙家店视察备战情况,他特别提醒他们不但要管好粮站,还要照顾全面,组织群众做好备战工作,千万不能让群众遭到损失。金书记遵照葛专员的指示,决定把粮站交给石得富负责,另外找村里的石永公、疤虎、二木匠等人协助石得富。粮站工作交代妥当后,区干部就下乡去检查备战工作。战争形势迅速发展着,北上的敌人已经逼近邻县绥德。当时人心惶惶,石永公开始动摇,地主又乘机放火破坏,而粮站里还存着180多石粮食。怎样妥善地处理这些粮食呢?石得富便到离粮站30多里的镇川堡 支前委员会去请示葛专员。镇川堡当时正在紧张撤退中,从榆林南下的敌人已到堡外的河对岸。石得富见到了葛专员。葛专员指示石得富当夜发给野战军一百石粮食,剩下的必须在天亮前全部疏散到大路以北。最后,他告诉石得富:“虽然敌人几乎占了所有的县城,但毛主席仍然留在陕北……胜利很快就会到来的。”这消息给石得富很大的鼓舞,当下他便赶回沙家店。那一夜,大雨倾盆,山洪暴发,石得富等人在粮站里一夜未睡,等待着部队来运粮。天明前,接到葛专员的紧急通知,才知道运粮队因道路被山洪隔断不能来了,让他们就地动员群众疏散粮食。就在这一夜里,敌人占领了镇川堡并决定明日经沙家店进犯乌龙铺。饥饿的敌人到处搜刮粮食,并准备抢劫沙家店粮站。黎明,敌人的前哨部队已经接近村口,但是粮站里还有80多石粮食来不及疏散。石得富领导大家埋好地雷,即上山准备扰乱敌人。在最危急的时候,曹区长带领游击队前来支援,终于击退了企图抢粮的敌人。石得富等人连夜又下山去疏散粮食,疏散不及的,就在当地埋下。又过了紧张的一夜,粮食刚疏散完毕,敌人就进了村,疤虎在掩护粮队的战斗中壮烈牺牲。石得富忙着掩护石永公撤退,又赶回粮站找到石永公来不及拿走的粮账,当他刚把粮账掩藏在村外的悬崖下时,不幸受伤被敌人抓住了。敌军中粮食恐慌已到极点,匪军官以为抓住了石得富就能找到粮食,因此,加倍酷刑毒打逼问粮食去处。但是他们除了被石得富痛骂之外,一无所得。石得富虽受重伤,但仍坚持斗争。当夜,他便跟一起被捕的群众,杀死哨兵,逃出了虎口。当他来到悬崖下面,发现粮账依然埋在地下时,心里便像落下一块大石头。这时我军已开始了猛烈的反攻。石得富在沙家店山顶的战场上,见到了金书记和石永公等人。他把自己奋不顾身保存下来的粮账,小心地交给了金书记。西北战役终于获得了辉煌的胜利,它给全国大反攻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具有革命传统的陕北人民,又一次在革命战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1953年
导赏:影片《六号门》是根据天津搬运工人集体创作的的同名舞台剧改编拍摄的,它具体地描写了搬运工的遭遇和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所进行的不懈的斗争,生动地再现了解放前后这一历史交点上特定的工人斗争史。导演吕班集“左翼先锋”、延安文艺骨干、新中国电影“工农兵”于一身,早在青年时就投身左翼文艺运动,曾与赵丹、白杨等一起合演堪称经典名片《十字街头》,有“东方卓别林”之称。进入延安抗日军政大学总校文工团,又以独创的“吕班大鼓”等,风靡边区。解放后,参演过被誉为“第一部描写作为新社会的主人翁的中国工人阶级的影片”——《桥》,合导过表现农民不屈不挠抗日的《吕梁英雄》、军民团结对敌的《新儿女英雄传》。因而,其丰富的创作经验使得《六号门》的摄制更是异常成功。该片粗线条叙述故事与细腻刻画人物相结合,既成功塑造了在党的领导下搬运工人的群体形象,又使主要人物胡二的形象更加清晰、鲜明地突现于银幕之上。影片中还大量启用了真正的码头工人,他们演起戏来可谓是兢兢业业。工人刘斌的扮演者刘永才,就是六号门的脚行工人,是新中国时期较早的非职业演员,一个活灵活现的码头工人形象呈现在了大家的面前。影片中还出现了这些身影:脚行工人的主心骨丁占元,扮演者李紫平从小在天津的码头边长大,对脚行非常熟悉;演员张莹性格成熟,在电影中可谓本色出演;郭振清在扮演胡二之前还是电车售票员,他的表演得到了副导演苏里的认可,所以才会有了几年后《平原游击队》中大名鼎鼎的李向阳;虽然不是天津老江湖,但凭着“闯荡江湖”期间对三教九流的留心观察,谢添演起马金龙惟妙惟肖,这一年,他还在《新儿女英雄传》里饰演了另一个混混——张金龙。影片深入地刻画了底层人民的苦难,展现了贫苦大众和地主阶级的对立性。可谓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该片获得了文化部颁发的优秀影片三筹奖,可见其艺术性和现实性兼具。(编辑:赵敏)
1950年
卫国保家
卫国保家

演员/

导演:严恭/
主演:于洋/张莹/
播放正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