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汝斌

有片源
1990年
1987年
导赏:《解放》是由王兴东、王浙滨夫妻共同编剧、齐兴家执导的工业题材电影。影片以“一汽”在特殊历史时期的改革转型作为故事背景,反映了在外国汽车品牌涌入中国市场的同时,中国汽车工业发生的惊天动地的变化。刻画了以彭厂长为代表的努力克服自身困难,在危机中抓机遇的领导干部的形象,精准的把握住了时代的脉搏使之成为了同时期同类题材中的代表作。《解放》改变了以往工业题材中重点刻画革新和保守的模式,将视角放在了社会经济结构变化和对人民生活产生的影响这一深刻内涵上。影片一开端,彭厂长就为厂内积压、停放的大量老款汽车而愁眉不展。面对海外汽车厂商的冲击和合作伙伴的退出彭厂长努力做出变革,用老车停产、新车上马带领七万多名职工背水一战,解决建厂三十多年来最大的困难。在描绘厂子面临的困难时,齐兴家用了不少象征主义的手法,设置了多个停满卡车的画面,出厂后就没有销路的汽车静静停在长满杂草的驻车场中。在彭厂长不顾扭伤的脚深夜探访驻车场并与员工对话的一场戏中,通过员工之口说出了这些汽车像是“一座座坟墓”,并对生产线不更新不停消耗资源产生了疑惑。《解放》中,彭厂长的改革获得了新老工人的一致认可,筹钱买“技术公债”和雨中送新车出厂可以说是表现大家万众一心的两场重头戏。为了更新生产线引入国外设备,厂领导发行了“技术公债”,无数职工从自身的生活困境中脱离出来,踊跃购买公债帮助工厂摆脱困境,歌颂了工人阶级自强不息、勇于奋斗的优秀品质。作为主角,彭厂长的刻画没有止步于业务层面,还通过设置与家人间的关系、对职工们的态度来展现他舍小家为大家、始终牵挂职工们利益的形象。员工住房环境的改善和上夜班职工子女看护等问题也在片中被提及,并通过领导们的表态做出了解决方案,更拉进了故事与观众们的距离。(编辑:方舟)
1985年
导赏:初次见到这部电影的片名,观众或许会先入为主地将其视为一部激进的、具有颠覆性的的女性主义力作。实际上,影片收敛了锐利锋芒,而展现出一种中庸平和的韵味。相较于对性别关系做出深度剖析,姜树森导演更倾向于探索人的整体性、复杂处境以及情感的细腻层次,这在一定程度上将影片推离了女性主义框架,而披上了一层人道主义的柔情。尽管如此,影片中女性意识的流露依旧清晰可见。通过理性与感性这一对经典对立,影片巧妙地映射出传统观念中的“阳性气质”与“阴性气质”之争。社会往往倾向于认为阳性气质更为优越,而姜树森导演则打破了这一偏见。她强调“这个女厂长不是那种雄性化的叱咤风云的人物,而是女性特点十足的姑娘。她靠着实打实的改革,待人以诚的态度,来换得别人的理解。即使最初很难,但只要坚持,一定会感动人民群众。”影片中,男主角周鲁生主张以“铁腕”手段管理化纤厂,试图用战争思维压制异见者,结果却引发了内部的反抗和问题的累积。相比之下,黎莎则秉持“我恨铁腕”的立场,她善于识人用人,化敌为友,让曾经的刺头在经理岗位上发挥才能。同时,她以敏感和同理心关注职工的生活细节,如洗澡、接送儿童、治病等问题,从而赢得了职工的广泛信任。这一对比暗示了“铁腕”管理的失效,以及阳性气质在现代社会中的局限性。而黎莎作为理性与感性的完美结合体,她的成功管理预示着两种气质调和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影片开头的旁白意味深长:“一个具体的、活生生的女性所展现的真理,远比一切关于女性的抽象理论更为丰富。”这句话不仅点明了影片的核心理念,也暗示了影片的落脚点并非女性主义的学理化批判,而是以生活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去包容和理解黎莎。影片最后,黎莎身穿红毛衣,如同冬日街道上的一团火焰,眼中闪烁着娇憨与期待,静静地等待着爱情的降临。(编辑:王梓苡)
1980年
1979年
195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