灿烂的她
潘明光
人物资料
作品
有片源
2011年
六尺巷
导演
/
导演:
苑原
/
潘明光
/
主演:
韩再芬
/
黄新德
/
刘国平
/
吴美莲
/
潘伟
/
丁飞
/
播放正片
剧情:
故事发生在清康熙年间,安徽省桐城县。城内的一条街巷两边,一边是文化殿大学士张英的府邸,一边是桐城富户吴乡绅的豪宅。街巷是连接城内外的交通要道,两家一直以此巷为界,和睦相处。吴家相公苦心攻读,却屡试不第,其妻胡月娥伤心不已。而对门的相府,官运兴旺,几个公子,连登金榜。胡月娥爱夫心切,听信太叔公计谋,偷移界碑,圈路砌墙,巧夺风水宝地,借以改变吴家命运。吴家突然砌墙,截断相府便民街巷,百姓埋怨不满。相府少夫人姚香兰,出面理论拦阻,胡月娥拒不相让。两家吵得不可开交,桐城知县从中斡旋,香兰与月娥都是胸有成竹,一致同意和县令的建议:挖界碑,明地界。不料,果真在相府墙外的竹林下挖出了界碑。相府有理成无理,香兰有口难辩,月娥得意洋洋。和知县知道相府家规甚严,姚香兰也是知书识理,断不会说无根据之话、做无理之事。可是,法律依据事实,吴家挖出了界碑,张家如果不能证明小巷是相府所有,那么吴家在自家宅地上砌墙,谁也拦不住。香兰发现界碑是被人所移,要求依据地契判决。胡月娥强词夺理,巧言狡辩,并指责和县令偏袒相府,巴结讨好,官官相卫,欺压百姓,一句话点中和县令的要害。和县令进退两难,明知吴家不对,也不敢明确支持相府,只得折中调和,判令张吴两家都在各家地基上砌墙这个含糊不清的判决。有了这个判决,月娥更加有恃无恐,拦路砌墙;香兰当仁不让,护路拆墙。双方争执中,误伤胡月娥,月娥因此大闹相府。张夫人命香兰上门赔礼,香兰委屈争辩。张夫人恪守家训,训导儿媳。香兰述说自己不让吴家圈路砌墙,正是考虑乡邻的利益,众家人丫环也是异口同声帮少夫人争辩,认为不该委曲求全。张夫人感到问题更加严重,因而严责香兰,指出:相爷一生,主张谦和礼让,香兰身为相府当家人,带领家人与乡邻恃强争斗,坏的是公公名声、败的是张氏家风。这样下去,势必会导致家人子弟恃强凌弱之风,对张家将来有害无益。香兰幡然醒悟,痛悔自己处事鲁莽,真诚认错,愿意忍受委屈,前去赔礼。婆媳俩达成共识,礼要赔,路不让,百姓利益要维护。香兰来赔礼,胡月娥又惊又喜又矛盾。如果再占基砌墙,她的良心不安,如果不扭转风水,又担心丈夫的命运前途。再加上圈路砌墙挖界碑的事,在桐城闹得家喻户晓,已成骑虎难下之势,继续圈路砌墙。和县令听说张家赔礼求和,吴家仍然我行我素,十分气愤,上门与胡月娥理论。胡月娥不买他的账,反而劝和县令不要再巴结张家,因为她已得知张英被罢相了。和县令却告之胡月娥,他从前不敢支持张家,就是因为怕人说他官官相护,现在相爷既然罢了相,他没有顾虑了,可以为张家伸张正义了。但是这两家争吵,无伤无害没有触犯法律,和县令也没有办法治吴家的罪,只有命令衙役帮助张家拆除吴家的院墙。胡月娥软硬不吃,坚持砌墙。小路上,墙砌了拆,拆了砌,两家纷争升级,成了冤家对头。民谣诽议,满城风雨,张夫人焦虑患病,香兰修书飞报京城。张英回信赋诗一首,香兰领悟诗意,退让三尺,命家人砍树砌墙。胡月娥命其兄长打探张英回信,其兄没有听清,断章取义,按自己猜测的内容,告之胡月娥。胡月娥信以为真,抓住这封信大做文章,状告张英,明目张胆指示家人砌墙霸占吴家三尺地基。和县令请香兰取出家书,当众宣读张英原诗。胡月娥呆若木鸡,又羞又愧,无地自容…… 和县令斥责胡月娥自私自利,不识好歹,诬告相爷,要按律治罪。姚香兰却为其求情,并坦诚地表示,自己也心怀狭隘,导致如此局面,不能全怪吴家。胡月娥感动悔悟,忏悔自己不该偷移界碑,一错再错,并决定也退让三尺,使小路变得更宽更好走。两家握手言欢,重归于好。一条祥和的“六尺巷”,通向久远!一段谦和礼让的佳话,四海传扬!
你是太阳,我是月亮
导演
/
导演:
潘明光
/
胡尔西德·吐尔地
/
主演:
胡尔西德·吐尔地
/
木合塔尔·伊明
/
阿力甫·努尔买买提
/
孙梦泽
/
播放正片
剧情:
夕阳西下,山路上走来了赶巴扎归来的苏莱曼一家。耿直憨厚的苏莱曼赶着毛驴车,勤快善良的玛丽娅姆收拾着卖剩下的绣品,可爱伶俐的儿子凯萨尔迎着夕阳吹奏着巴拉曼。 村口的大树下,一个汉族小女孩的哭泣声引起了苏莱曼一家的注意。走近后才发现,竟是一个盲女。玛丽娅姆和凯萨尔关心地询问女孩,得知女孩和爸爸失散了。眼看天色将暗,凯萨尔竭力邀请小女孩去自己家,小女孩却固执地要在原地等待爸爸。 热情的凯萨尔不断和小女孩聊天,小女孩却始终怯怯地不愿多说话。凯萨尔吹起巴拉曼安慰小女孩,小女孩听着听着,忽然晕倒了。苏莱曼赶紧抱起小女孩送往乡卫生所。乡卫生所里,医生告诉苏莱曼,小女孩只是营养不良造成的极度虚弱,要好好调养。苏莱曼把还未苏醒的小女孩抱回了家。 春花醒来后吵着要找爸,凯萨尔不断安慰小女孩,并承诺一定帮她找到爸爸。玛丽娅姆给小女孩洗衣服时,发现了缝在小女孩裙子上的一封信。家里唯一认识汉字的凯萨尔磕磕巴巴地把这封小女孩父亲写的信念给父母听。原来小女孩名叫田春花,出生的时候,母亲就死于难产,从小跟着父亲四处奔波讨生活。三岁时,一场大病让春花失去了光明。如今父亲又身患绝症,无奈之下,父亲只好忍痛将女儿抛下,期待有好心人能收养春花。 第二天一早,苏莱曼赶着毛驴车去周边的乡村打听春花的父亲。玛丽娅姆给孩子们准备了丰盛的早餐,可春花什么也不吃,吵着要自己去找爸爸。情急中,凯萨尔说出了真相,春花顿时呆住了。 凯萨尔心不在焉地上学去了。学校里来了一位年轻漂亮的支教老师索菲娅,受到学生们的欢迎,只有凯萨尔心里想着春花的事,完全没在意。 春花呆呆地坐在院子里,无声地流着泪。玛丽娅姆看在眼里,痛在心里,不知怎么才能安抚春花受伤的心。 玛丽娅姆给邻居嘉米拉送花帽,嘉米拉听说了春花的事,也非常关心。建议玛丽娅姆把春花送到儿童福利院去,玛丽娅姆心有所动。回到家的玛丽娅姆却发现春花不见了,一家三口焦急地分头去找春花。 水塘边,迷路的春花被村里调皮的孩子们戏耍,凯萨尔及时赶到,把春花从水塘里解救了出来,并积极出主意帮春花寻找爸爸。当满腹沮丧的玛丽娅姆回到家听说春花愿意留在他们家时,玛丽娅姆激动地抱紧春花。 晚上,孩子们睡着了。苏莱曼夫妇在商量收养春花的事。苏莱曼有点担心,不知道一个汉族女孩子是否能习惯他们的生活,玛丽娅姆却不以为然,觉得没任何问题。春花的到来让她非常兴奋,她连夜为春花赶制起漂亮的裙子来。 一个明媚的清晨,穿着新衣服的春花出现在苏莱曼家的院子里,她看上去精神很不错。凯萨尔觉得春花的名字叫起来很拗口,给春花起了一个维吾尔族名字:巴哈尔古丽。春花愉快地接受了,并轻轻地叫了声“玛丽娅姆妈妈。”一家人开心地围坐在一起。 凯萨尔要上学去了,春花非常羡慕凯萨尔能上学。苏莱曼决定去和校长说说,希望校长能同意让春花也上学。可是,尤努斯校长还是婉拒了苏莱曼,因为春花是个盲女,苏莱曼无奈带着失望的春花离开。 凯萨尔知道春花的失落,他安慰春花,学校不收她没关系,他可以教她。每天放学后,凯萨尔一做完作业,就教春花识字。由于春花看不见,凯萨尔想出了用土堆让春花识字的方法。春花开心极了,告诉凯萨尔“你是太阳,我是月亮。因为有你,我才能快乐地学习和生活。” 凯萨尔跟父母说,他决定带春花去上学,让她在教室外面听课,这样也不会影响别的同学。苏莱曼夫妇同意让凯萨尔去试试。凯萨尔带着春花一起去学校,把她安顿在一年级的教室外。春花开始在教室外听课了。可是,很快尤努斯校长就发现了春花,并劝回春花。凯萨尔不甘心,只好安顿春花在学校院墙外听课。就这样,小兄妹俩每天一起去上学,一个在校园教室里上课,一个在校园外窗户下听课。每当下课,凯萨尔总是第一个冲出校门去陪春花。互相学习的兄妹俩愉快极了。 一场突然而降的大雨使索菲娅发现了真相,她强忍着泪水安慰他们,并赢得这对异族小兄妹的友谊。索菲娅老师来到凯萨尔家里,玛丽娅姆和盘托出春花的身世,索菲娅深受感动,同意让春花上学,并为春花购买盲文课文。索菲娅带着春花去求医,医生告诉索菲娅,春花的眼需要移植健康的眼角膜才有可能复明。 索菲娅要临时离开一段时间,回乌鲁木齐进行论文答辩。凯萨尔和春花都舍不得索菲娅老师走。索菲娅老师送礼物留念并答应给他们写信。 索菲娅老师走后,收获索菲娅老师的信,读索菲娅老师的信,给索菲娅老师回信,成了兄妹俩除上学外最重要的事。他们想念着索菲娅老师,盼望着索菲娅老师回到他们身边。直到有一天,苏莱曼夫妇接到索菲娅老师的电话,希望他们能尽快带春花到乌鲁木齐来做手术。 苏莱曼夫妇卖掉了家里所有的东西,带着春花去乌鲁木齐做手术。乌鲁木齐汽车站,苏莱曼夫妇和春花却没有见到索菲娅老师,来接他们的是索菲娅老师的好朋友纳蒂娅。 凯萨尔终于等来了回村的父母和重见光明的春花,但索菲娅老师却永远不会回来了。原来索菲娅老师在准备回村的前一天遭遇了车祸,临终前索菲娅老师决定把眼角膜捐赠给春花,并一直坚持到手术结束,看到春花重见光明后才含笑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