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仁多吉

有片源
2007年
秘密访问
秘密访问

摄影/

导演:赵虹/
主演:周恩来/
类型:纪录/
剧情:1972年2月2日,美国总统尼克松对中国进行为期7天的历史性访问。同年2月28日,中美双方发表了著名的上海公报。至此,尼克松总统的北京之行成为了中美由对峙转向了解漫长道路上最引人注目的历史时刻。尼克松的北京之行,不仅改变了中国在对外战略上同时存在多个敌人的处境,对当时国际形势的发展,也起到积极的影响。 穿越历史时空,揭密历史档案,尼克松的成功北京之行,追溯于1971年7月9日基辛格对中国的一次秘密访问。基辛格进入尼克松政府前曾是知名的教授、学者。1968年10月,基辛格出任尼克松总统的国家安全事务助理。1969年,尼克松出任美国第37任总统,如何“探索重新同中国人接触的可能性”,成为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博士的首要任务。 1969年,中苏珍宝岛事件让尼克松认为访问中国的时机已经成熟。在出访亚欧前夕,尼克松请巴基斯坦和罗马尼亚总统向中国最高领导人传话,希望同中国对话。中美对话因美国入侵柬埔寨而搁浅。中美华沙大使级会谈再次中断,尼克松和基辛格决定另开渠道,继续与中国寻求对话。 1970年11月10日,巴基斯坦总统叶海亚8226汗、罗马尼亚副总理勒杜斯库访问中国,都给中国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带来美国的声音。此时,毛泽东主席经过深思熟虑,明确指出要解决中美两国问题,就得同美国的当权派谈。1970年8月,中国批准同意美国友好人士斯诺妇访华,并10月1日国庆节庆典时在天安门城楼上接见。 尼克松获悉斯诺受到毛主席高规格接见,1971年4月美国乒乓球队访华,直接推动了中美关系和世界局势的变化和发展。1971年4月21日,周总理发出邀请,中国政府愿意公开接待美国总统特使基辛格博士,或者美国国务卿、甚至美国总统本人来北京直接商谈。 1971年7月,基辛格带着尼克松的期盼,经越南、曼谷、新德里、伊斯兰堡,来到北京。7月9日,基辛格的专机飞抵北京南苑机场。国务院总理周恩来派叶剑英、黄华、熊向晖、韩叙到机场迎接。从基辛格7月9日飞抵北京到11日离开北京,48小时的秘密紧张会晤,为尼克松总统访问中国铺好道路,从此掀开中美关系新的历史篇章。
2000年
导赏:对西藏文化情有独钟的谢飞导演,将自己对这片土地全部的了解与爱都放在了电影《益西卓玛》之中。这部创作于新旧世纪之交的电影,用虚拟的笔触真实地表现了西藏文化艺术之精华,是世界电影史上第一部纯粹的西藏文化艺术片。作为谢飞导演较为后期的作品,《益西卓玛》的主旨内涵反映出导演在创作观念上的变化:从政治、社会反思向筑牢精神力量转向。影片表面上围绕一个女人和三个男人的爱情故事展开,却深刻蕴含着有关精神追求与世俗超越的主题。益西卓玛生命中的三个男人,可分别对应三种象征。加措代表着原始、野性的力量,他自由自在,不受拘束,具有强烈的男子气概,为益西带来浪漫的爱情与感性的释放。少爷贡萨则是强权与理性的象征,他拥有权力与地位,却也温文尔雅,懂得欣赏益西的美。在浪漫与理性的对撞下,出现了喇嘛桑秋,他是超越世俗的宗教精神的化身,为益西提供精神上的依靠。影片结尾四人重逢,过去的恩怨只是淡淡拂过,这代表着导演对人至上状态的追求——于感性与理性、欲望与法则的永恒矛盾之中寻求平衡。而益西从年少时对欲望的迷恋逐渐转向平淡的生活,最终在宗教的指引下与人生和解,也呈现出人从炼狱走向天堂的精神飞升之过程。在艺术表达上,影片有着诗化风格追求。除了一如既往地忠于纪实,影片运用了大量空镜头转场与意识流画面帮助益西的思绪回到过去。苍老的身体将老年益西禁锢在几个局限的空间之中,她大部分时间都坐在昏暗的室内。可随着镜头飞上蓝天捕捉云的踪影,贴近地面观赏吹动的草原,益西便重返年轻时代,和加措一起躺在草地上,和桑秋共抗飓风。谢飞导演最大程度地捕捉到了中国西藏地区壮美的自然风光,以及人与自然依赖共处的和谐状态。不仅讲述了一个动人的故事,也为祖国的大好河山留下了宝贵的影像财富。(编辑:铠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