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仲文

有片源
1998年
火把节
火把节

导演/

导演:伍仲文/
类型:动画/
1996年
1984年
导赏:《鹬蚌相争》是上海美术制片厂的又一佳作,影片极具中国水墨画的写意特征,将人与动物的动作、神态呈现得活灵活现,获得国内与国际的一致好评。电影改编自中国传统寓言故事“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相较于《战国策》原版文字中对动物的拟人化处理,影片将自然呈现为自然,将动物呈现为动物本身。全片无对话,风景、动作与神态承担了全部叙事功能。这一尊重自然、去人类中心化的改动使作品的表达重心发生了转向,它不再承担传统寓言故事所践行的教化功能,不再企图讲述一个以动物间的互动暗喻人类世界的故事,而是专注于记录一段自然界中日常、有趣、精彩的争斗。这符合中式美学的写意特征,更使影片的形式价值获得最大程度彰显。在这个水波潋滟、水草丰茂、游鱼往来的自然世界中,影片对动物形态的刻画也极为自然、可爱。蚌长时间的静止状态与蚌壳猛然地合上形成了鲜明对比,生动还原了蚌这一生物的行动特征。鹬成功从蚌中叼出小虫时,它的全身都因得意而舒展,眼睛微微眯起,小尾巴也配合一上一下地摆动。精妙的细节处理使鹬的形象更为活泼。影片发现、挖掘着自然之美,带领观众一探水边世界的奥秘。胡金庆导演在影片中首次使用了剪纸拉毛工艺,用剪纸片的制作方式呈现中式水墨画风格。这一工艺需要“用细纤维纸张制作纸偶,拉出绒毛状边缘”,从而模仿墨水在纸张上晕染开的质感。本片在美术风格上的成功标志着中国动画电影又增添了一个富有民族特色的新品种,在中国动画探索中国风格的过程中具有里程碑式意义。(编辑:铠兰)
1982年
导赏:《淘气的金丝猴》由胡进庆制作,使用了水墨剪纸的“拉毛”工艺表现毛茸茸的小动物,刻画出亮丽柔和、圆润立体的金丝猴形象,是由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制作的一部创新性剪纸片。影片通过讲述一只娇生惯养、傲慢无礼的小金丝猴的故事,展现了它如何从任性自我中觉醒,学会尊重和信任,最终获得友谊的心路历程。这个故事简单而深刻,它传递了一个普遍的价值观:无论多么骄傲的人,都需要学会谦卑和合作,才能在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影片的故事较为简单,虽说教式的情节虽然冲淡了角色的闪光点,但在水墨动画技法的处理下,片中角色都描画得非常传神,特别是金丝猴的毛发,条条透风、根根露肉,呈现效果令人惊叹。“猴子”形象可谓始终是中国动画人的创作源泉,从1941年万氏兄弟制作亚洲第一部动画长片《铁扇公主》开始,虽然只是黑白影片,但孙悟空的形象已经栩栩如生,漫画感十足,有迪士尼的影子,但依然不失“大圣”的机灵与威风。到了美影厂时代,由万氏兄弟操刀的《猪八戒吃西瓜》在1958年问世,这是中国第一部剪纸动画,虽然孙悟空不是本片第一主角,但这是彩色孙悟空亮相动画片;此后登场的是经典大作《大闹天宫》,这部诞生于上世纪60年代的传世精品仿佛是给出了“官方”的孙悟空脸谱,其卡通形象深入人心。《淘气的金丝猴》中的猴子则是外形独特,毛色艳丽,活泼好动,知错能过,显然区别于其他动画片的形象塑造。被称之为“葫芦娃之父”的胡进庆被誉为美影厂的“得奖专业户”,其不少影片在国内外赢得了众多荣誉,为中国的美术片走向世界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其中《淘气的金丝猴》于1982年获文化部优秀影片奖,对中国动画事业的发展起到不可磨灭的贡献。回顾自己的创作历程与剪纸片的发展之路,胡进庆总结道:“任何艺术都有一个积累的过程。其中有的是前人历史的积累,如传统水墨形式是中华民族千年文化的积累。而如何变成剪纸片艺术,同样有一个大到美影厂、小到我个人在艺术上的积累过程。否则,哪来无缘无故的‘巧’。我的‘细巧’的艺术风格的形成同样是我多年艺术实践积累中逐步形成、完善的。”《淘气的金丝猴》的价值不仅在于它作为一部动画短片的艺术成就,更在于它所传递的深刻内涵和教育意义。它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动画的潜力和魅力,也让我们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充满了信心。(编辑:赵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