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善春

有片源
2013年
导赏:电影《西柏坡2:英雄王二小》以1941年日军对冀中根据地进行大扫荡作为背景,将西柏坡地区南滚龙沟村少年英雄王二小的英勇事迹用动画这一更符合儿童观赏需求的艺术形式进行展现,传承红色经典,传递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革命精神。电影中,通过动画的形式再现了1941年,驻扎在河北省平山县一带的日军为了削弱八路军“平山团”的战斗力量、打击“平山团”的战斗意志,将矛头对准了“平山团”战士们家园的故事,在日军的扫荡中,儿童团团长王二小的亲人被害。“平山团”指挥部得到鬼子要扫荡西柏坡村的消息,制定了转移和伏击计划,王二小主动请缨给西柏坡村报信。送信回来的王二小为了给老乡、伤员和后方机关争取时间主动暴露自己,将敌人带入伏击圈,日军指挥官发现被骗后,杀害了王二小。在片中,导演还加入了传统的剪纸风格画面,使其更具有民族和地域特色。作为抗战时期无数少年英雄的化身,王二小的故事有多个版本,《西柏坡2:英雄王二小》采用河北省石家庄市平山县阎富华的事迹作为创作蓝本,将红色经典用与时俱进的艺术手段进行再现,让这位小英雄的事迹再次在大江南北传颂。刘纯燕、董浩等著名少儿节目主持人的配音,为这部动画增添了更多亲和力,使这部作品成为弘扬红色故事的有效载体,活跃了青少年的课余文化生活。(编辑:刘方舟)
2012年
剧情:  一个小男孩外号叫邋遢大王。他不讲卫生,乱扔废物,脏东西也照吃不误。有一天,他被老鼠王国的密探尖嘴鼠相中,在他的饮料里下了药。于是,神奇的事情发生了,邋遢大王变得和老鼠一般大的小人儿!邋遢大王经不住尖嘴老鼠的诱惑,随着他来到了神秘的地下宫殿——老鼠王国。   邋遢大王对老鼠世界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但是因为与老鼠们的意见不一致,而使他萌生了回家的念头。逃跑的路上,邋遢大王遇到了前来追捕的绿毛鼠,他们个个长着尖锐的背刺,朝着邋遢大王就要刺过来。千钧一发之际,尖嘴鼠赶到救下了他。邋遢大王大难不死仍不放弃,但无奈老鼠王国兵将众多,最后还是把他带到了鼠国国王的面前。   鼠王向邋遢大王展示了鼠国强劲的实力和他称霸世界的野心,邋遢大王对此却不屑一顾。绿毛司令奉命押送邋遢大王去秘密实验室,机灵的邋遢大王乘机引爆了汽油库,绿毛军全军覆没,邋遢大王趁乱又一次出逃。逃跑的途中邋遢大王巧遇心地善良的小白鼠,并在她的帮助下经历了一场又一场惊险刺激的逃跑大作战。   在和老鼠斗智斗勇的过程中,邋遢大王发现了一个惊人的秘密。原来鼠国国王想要称霸地球,征服人类,而邋遢大王正是他们作为研究消灭人类的“秘密细菌“的实验品!小邋遢决心把老鼠们的阴谋告诉地面上的人们。在善良的小白鼠的帮助下,他几经周折与磨难,终于找到了秘密地图。不料又一次被鼠王布下的埋伏捉住了,可怜的小白鼠被推下了万丈深谷牺牲了。鼠国博士高兴地在邋遢大王身上做实验,幸好忠实的小猫、小狗早已偷换了药品,鼠国博士以失败告终。鼠王咆哮着要杀小邋遢,正巧鼠国公主即将出嫁。公主要利用邋遢大王的才能为自己操办像人间一样的婚事。国王拗不过公主,终于同意由邋遢大王操办婚礼。邋遢大王表面上积极行事,实则心里一直在盘算着如何逃跑。婚礼上,爆竹把场面搞得一团混乱,鼠国死伤无数。 邋遢大王带着共患难的小猫、小狗回到了地面。经过这次神奇的经历,邋遢大王尝到了邋遢的苦果,从此再也不邋遢了。
1999年
宝莲灯
宝莲灯

特效/

导演:常光希/
播放正片
导赏:《宝莲灯》是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继《大闹天宫》、《哪吒闹海》、《金猴降妖》之后的一部国产动画长片。影片改编自中国古代民间传说《沉香救母》,讲述了主人公沉香历经多年磨难,翻越万水千山救出母亲的感人故事。影片重启了中国国产动画片的复兴之旅,在创作上大量使用了二维动画和三维动画相结合的方式,使创作的人物形象更加立体鲜活,虽然部分角色借鉴迪士尼模式,但也是当时中国动画的一次突破尝试。影片中的角色性格特点具有多面性,也符合影片角色的创新方式。影片中的配乐方式要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不仅美声唱法和通俗唱法,其中还通过一段藏族民歌的曲调,来抒发压抑、苦难、战斗和兴奋等各种情绪,这对当时不太重视音乐的国产电影来说无疑是一次好的选择。为了使影片更具有中国特色,沉香为了夺回宝莲灯在天庭与看守宝莲灯的士兵斗智斗勇,其中的士兵就有西安兵马俑的形象特征。宫殿的墙上也有许多的中国传统装饰纹。在场景道具中,也搭配了许多代表中国文化的青铜器皿和发明。还出现了地动仪,将这些中国文化符号揉入影片中,让观众在欣赏故事情节的同时,也能够去了解中国文化悠久的历史文化。影片的故事设定也传递出哲学的普世观点,其中所言“灯在人在,心在灯中,人心不死,灯心不灭”,正是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天人合一的体现。人和万物皆生于自然,归于自然,并与自然相融,因此天和人本为一体。故事中出现的土地公、石猴等角色皆为自然的化身,他们与凡人沉香共同面对种种挫折与困难。莲花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着纯洁、高雅和圣洁,因此宝莲灯的传说也成为了中国文化中的一种精神象征,鼓励人们勇敢追求自己的梦想,克服困难,把握机会,实现自己的愿望。影片还诞生了三首脍炙人手的歌曲,《想你的365天》《天地在我心》以及《爱就一个字》传唱至今,每当旋律一想起,仿佛瞬间拉回属于童年的独家记忆。影片中还有一大亮点,是电影的配音部分,动画电影的配音可以说是电影情感抒发以及表达的灵魂部分,该影片由宁静、姜文、陈佩斯、徐帆等多名知名演员进行配音,饱满的情绪,充沛的情感为影片增添色彩,尤其是姜文配音的二郎神,威严而又不失人性化,令人印象深刻。(编辑:王晶)
1985年
导赏:《金猴降妖》是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代表作之一,其成熟的叙事手段、中式古典美学风格与精巧的细节设置使其成为中国动画电影史中的一座高峰。“三打白骨精”是中国大众耳熟能详的故事,影片在改编上将叙事重心从白骨精转移至唐僧与孙悟空的师徒关系之上,白骨精变为绝对的恶,她的存在主要是为了挑起师徒二人的矛盾。唐僧慈悲却不明真相,孙悟空果敢、明辨是非却需受紧箍咒之折磨。这使得影片在20世纪80年代的背景下意义更为深远。当时,用旁白串联动画电影内容的手段是较为常见的,这有助于交代故事背景信息,但无疑会使影片画面流于形式,使画面的叙事与传情功能分离。在本片中,导演有意弱化了旁白叙述在影片表意上的占比,减少直接描述,探索画面本身的叙事功能。影片仅在开头介绍了唐僧师徒四人集合的过程,在故事主体层层展开时,也仅配以少量必要性台词,人物的行为与心理状态都诉诸于面部表情与外部环境氛围。孙悟空扭曲的五官使其被紧箍咒折磨的痛苦变得真实可感,与白骨精的精彩打斗亦缭乱了观众的双眼。用色上,本片也颇为考究。深红色的洞穴暗示了白骨精的邪恶,蓝绿色的花果山则充满了野趣与自由。影片延续了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对中式意境的追求,与传统文化关联紧密。蓝色与绿色相接,层峦叠嶂的山丘下是师徒四人渺小的身影,颇具中式水墨画的写意特征。孙悟空在深蓝色的夜中独坐山头,明月照亮了他孤独的背影,胸中之惆怅与对师傅等人的思念不言自明,暗合中式含蓄之美。角色在构型上多与戏曲元素遥相呼应。白骨精一变为一个丧夫的女人,她白巾缠头,与越剧《血手印》中的人物形象相仿。除了贴近中式美学,本片也在风格化方面有所创新。白骨精变身时以巨石为载体,以水为镜,她的身影在墨蓝色的水镜上不断如幽灵般变幻、扭曲,虚与实的边界变得不可捉摸,影片也因此披上一层表现主义的神秘面纱。(编辑:铠兰)
1979年
导赏:“哪吒”是中国传统文化符号的典型代表。自1979年动画影片《哪吒闹海》上映以来,这一英勇小神童的形象便跨越时空界限,在不同时代的影视作品中呈现出不同的形象,如《哪吒传奇》(2003)的温馨童趣,以及《哪吒之魔童降世》(2019)的现代视角与深刻反思,“哪吒”已然成为了一个跨越时代、具有广泛共鸣的文化符号。《哪吒闹海》是第一部将哪吒作为主角的动画影片。影片在改编过程中,最为显著的特点在于对哪吒形象的深度重塑。相较于原著中那个因顽劣而闯下大祸的“熊孩子”形象,影片中的哪吒被赋予了更加复杂、更加人性化的性格特征。在哪吒形象上保留原著经典色彩,身着红肚兜,扎着经典丸子头,眉宇英朗。在《哪吒闹海》里,对哪吒角色中的神性与人性进行了深刻挖掘,将其塑造为一个集天真活泼与大义凛然于一身的英雄。哪吒的每一次行动,无论是抽龙筋、剥龙皮,还是最终选择剔骨还夫、割肉还母,都不仅仅是简单的暴力行为,而是他对不公命运的抗争,对自由与正义的执着追求。这些行为背后,是哪吒对自我价值的深刻认识和对更高道德理想的坚守。《哪吒闹海》在改编过程中,将哪吒对三纲五常的叛逆转化为对阶级压迫的反抗,这一转变更加符合传统孝悌伦理观念,同时也具有了更加广泛的社会意义。影片通过哪吒与东海龙王及其子敖丙之间的冲突,展现了封建社会下底层人民对权贵阶级的抗争,以及对于正义与公平的渴望。哪吒的行为,虽然看似叛逆,实则是对封建礼教束缚下人性压抑的一种反抗,是对个人价值与尊严的捍卫。这种主题的重构,使得影片在传递传统文化精神的同时,也融入了现代社会的价值观,易于被不同时代的观众所接受与共鸣。(编辑:婧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