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师佳孝

有片源
2013年
2000年
1998年
1991年
1990年
导赏:黑泽明晚年的集大成之作《梦》(1990),以八段独立又互文的梦境构筑了一部关于人类文明的史诗寓言。这部被斯皮尔伯格誉为“电影界莎士比亚”的导演最后的艺术宣言,既是对个体生命的回望,更是对人类文明困境的终极叩问。通过超现实的影像语言与象征性叙事,黑泽明将生态危机、战争创伤、艺术救赎等命题熔铸于梦幻的容器,在虚实交错的时空中完成了一场跨越世纪的文明审判。影片以“狐狸婚礼”的神秘仪式开篇,以“水车村葬礼”的庆典作结,形成完整的生死循环链。狐狸嫁女场景中,彩虹尽头的异界与人类世界的禁忌形成镜像,孩童因窥探自然奥秘而被放逐的宿命,暗示着现代文明对原始生态的僭越。而结尾处村民载歌载舞送别亡者的场景,则通过“死亡即新生”的东方哲思,将个体生命的终结升华为自然循环的节点。这种首尾呼应的环形结构,恰似日本传统能剧中的“序破急”节奏,在梦幻的载体中注入现实的重力。在“桃园”梦境里,被砍伐的桃树化作人偶控诉工业文明对自然的掠夺,孩童“桃花何处可买”的天真诘问,成为对物质主义最尖锐的讽刺。而当百年后的“水车村”老人说出“黑夜本该黑暗”时,黑泽明以诗意的悖论解构了现代性神话——科技带来的光明反而遮蔽了星空,这种文明进化论的逆向思考,构成了对线性历史观的深刻质疑。“隧道”梦境堪称战争反思的巅峰之作。军官与亡灵士兵的对话,在幽闭空间中重现了战争机器的荒诞逻辑:当少尉机械重复“无人伤亡”的谎言时,亡灵队列整齐的步伐声,恰似军国主义意识形态的集体催眠。黑泽明在此打破线性时间,让战死者以“记忆幽灵”形态持续游荡——这些无法安息的亡魂,既是具体历史事件的证言者,也是所有战争受难者的永恒象征。在“梵高之梦”中,黑泽明完成了一次艺术史上的伟大对话。青年穿越《麦田乌鸦》画作的超现实设定,既是对印象派色彩美学的影像复刻,更是对艺术本质的哲学诠释:当主角在旋转的星空下追逐梵高身影时,电影与绘画的媒介边界被彻底溶解,共同指向艺术家“如火车头般永不停歇”的创造精神。这种跨艺术形式的共鸣,暗示着唯有审美体验能抵御文明的异化,为迷失的现代人提供精神返乡的路径。然而黑泽明的救赎方案充满矛盾张力:“水车村”看似提供了生态乌托邦的范本,但其反现代性的田园叙事,在全球化语境下更像知识分子的一厢情愿。当百岁老人笑谈“问心无愧地死去”时,镜头却掠过村口漂泊者的孤坟——这处微妙的反讽提醒着我们:理想国从未真正存在,它只是文明反思的镜像。(编辑:明慧)
1985年
剧情:  日本战国时期,一个虚构的一文字家族因自相残杀而走向灭亡的故事。 由日本著名演员仲代达矢饰演的“一文字秀虎”是的日本战国大名,他原来是战国时代崛起的海野平原的一个小国诸侯,以杀人手段残忍著称,被征服者往往全家被杀,女人被赏赐给部属。秀虎通过连年争战而雄霸一方,势力如日中天。垂垂老矣的秀虎担心天不假年,在他70岁的时候决心提前把一文字家族的领地一分为三,由三个儿子分掌大权。按照他的设想,长子驻守副城,次子驻守第二城,三子直虎驻守第三城,并嘱咐他们要休戚与共。长子太郎和次子次郎对此欣然接受,幼子三郎却表示激烈反对。秀虎一怒之下赶走了三郎,家业全部被太郎和次郎瓜分。     秀虎带着侍妾和亲兵过起了老太爷的日子,自以为从此可以安享晚年,孰料灾难却接踵而至。先是太郎对父亲心怀忌惮,以种种借口轻慢、排挤秀虎。秀虎只好又搬到次郎的城堡居住。谁知次郎竟与太郎勾结,集结重兵对亲生父亲发动突然袭击。秀虎的妻妾亲随全部被杀,自己被儿子们驱赶到原野里流浪,身边只有一个平时扮演小丑的伶人陪伴。   一下子从权势顶峰坠落到深渊的秀虎,经受不住打击而神经失常了。他踯躅在旷野里,向天地倾诉着愤怒和悔恨。与此同时,一场新的骨肉相残正在他的两个儿子间展开。次郎不甘位居太郎之下,放冷枪打死了兄长。太郎的夫人枫君,原是某诸候之女,后来家族被秀虎消灭,被迫嫁给太郎。太郎死后,决意报复的枫君利用次郎贪权好色的弱点,挑唆他杀死原配妻子,致使次郎与家将离心。一文字家庭的基业摇摇欲坠。   三郎离开一文字家后,邻近的诸候藤卷赞赏他的见识和勇气,聘他为婿。三郎听闻父亲的遭遇后,立即率大军前来,要求把父亲接走奉养。次郎的军队稍做抵抗即溃,几乎全军覆没,无奈之下只好答应三郎的要求。秀虎终于和真正爱着自己的幼子三郎见面了,大喜之下,他的精神也恢复了正常。然而,就在父子同归的路上,三郎被次郎预先埋伏的火枪手射中,死在父亲怀里。秀虎悲痛过度,也跟随儿子而去。   藤卷的军队向潮水一样涌向次郎的城堡,一文字家庭的基业彻底覆灭了。如血的残阳里,一个盲乐师的身影孤独地站在城堡的废墟上。人与人之间自相残杀的悲剧,还要上演多少次呢……
1970年
1968年
1965年
196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