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rwin Potitt

2006年
2000年
剧情:《纽伦堡审判》根据二战后的纽伦堡大审判进行创作,对二战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1945年11月20日,俄、美、英、法四国大法官走进德国纽伦堡法院,举世瞩目的历史上第一个国际法庭――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在这里开庭了。21名同盟国认定的主要战争罪犯被推上了历史的审判台,其中包括前纳粹元帅赫尔曼·戈林、希特勒副手鲁道夫·赫斯、纳粹外长里宾特洛甫等。美国首席大法官杰克逊首先宣读总起诉书,罗列了法西斯灭绝人性的罪行,而狡猾的纳粹分子则想方设法为自己开脱罪责,并使尽各种花招,企图通过非常规手段逃出这次正义的终极判决。在十分艰难的境况下,纽伦堡共持续了315天,开庭218次,正义与邪恶的再次以不同形式展开了激烈交锋……。   从剧情看,《纽伦堡大审判》与《东京审判》在很多方面有着异曲同工之处,本片根据约瑟夫·E·珀西科的同名原著改编,在1961年版本基础上,2000年版的《纽伦堡大审判》更具强烈的对抗性和现代感,也是首次以DVD发行的形式进入中国。值得一提的是,该片汇集了曾主演《珍珠港》《飞行家》的好莱坞著名影星——亚历克·鲍德温,曾出演《亚历山大大帝》《国家宝藏》的老牌银幕硬汉——克里斯托弗·普拉莫,令世纪审判的强大张力呼之欲出,与《东京审判》和二战经典题材电视剧《兄弟连》类似,《纽伦堡大审判》采用了还原历史的强烈写实风格,相信观众一定能够从与《东京审判》的对照上,看出影片更为耐人寻味与深沉的真意。 
1999年
1995年
剧情:版本一: 那是二十世纪的一个重要时刻——世界上第一颗用于袭击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原子弹投向了日本的广岛,这是一次科学的、技术的、军事的以及政治上的冒险。这部纪录片企图向我们展示经历了原子弹轰炸的日本人民的生活是什么样的,时间定格在短短的三周时间,从在新墨西哥的爆炸试验到最后在日本上空的投下,我们有机会看到当年做出决策的那个房间,灾难发生的那一刹那的广岛街头。故事以平行的线索展开。 版本二: 1945年4月,盟国军队横扫欧洲,有力地挡住了威胁世界的纳粹洪流,使无数生灵免遭杀戮。在纳粹德国正被一步步逼回其首都柏林的同时,日本在太平洋战场上也被赶出了从索罗门群岛到硫磺岛的所有岛屿。然而,就在美国军队还没有完全取得太平洋战场胜利的时候,罗斯福总统因脑出血而于1945年4月12日去世。  尽管当时的副总统杜鲁门先生没有任何的思想准备,甚至罗斯福在任时也没怎么重用过杜鲁门,但罗斯福还是在临终前任命杜鲁门为继他之后的下一任美国总统。罗斯福的去世,让日本铃木首相和以统战部部长阿南将军为首的军方认为这应该是一个得以喘息的机会,但他们根本就不知道,杜鲁门总统在他的第一次内阁会议后就得知,此时的美国已经在格洛夫斯将军和奥本海默博士的领导下,成功地研究出一种威力无比的新型战略武器——原子弹。  虽然格洛夫斯将军和陆军部长史汀生先生一再进言,在日本投掷原子弹以敦促日本投降,但考虑到“日内瓦公约”相关条款的限制,杜鲁门没有很快做出决定。1945年5月8日,盟国军队在付出巨大的牺牲后,终于取得了在欧洲战场上的胜利。纳粹德国投降后,如何解决太平洋战争就成了杜鲁门和日本裕仁天皇必须考虑的问题。  1945年6月21日,日本在冲绳岛战役中二十八万人员伤亡的惨痛代价给铃木首相和裕仁天皇产生了极大的震动。然而,此时的日本已经被强硬的军方所控制,尽管《波茨坦宣言》作为杜鲁门对日本的最后通牒被空投到日本领土的上空,但以阿南将军为首的军方以效忠天皇为由,拒绝接受《波茨坦宣言》中的有关条款。  波茨坦会议结束时,杜鲁门和斯大林之间一个不和谐的音符给了裕仁天皇一个难得的信号。为了寻求苏联的帮助,裕仁天皇和铃木首相秘密磋商后,决定避开军方,派近卫王子前往苏联,和斯大林见面。然而,此时的一切努力都是徒劳。在杜鲁门从波茨坦会议结束后,返回吉尼亚诺福克的奥古斯都军舰上得知印第安娜波利斯被日本鱼雷击沉的消息时,杜鲁门下达了在事先不进行警告的前提下,向广岛投掷原子弹。  1945年8月6日,一架装载着取名为“小男孩”原子弹的轰炸机从蒂尼安岛的军事基地起飞了。经过长达十五个小时的飞行,轰炸机飞临广岛的上空。原子弹投掷下不久,正处于早上最忙碌的广岛淹没在一片火海之中。就在日本裕仁天皇和军方猜测美国能有几颗原子弹的时候,第二颗原子弹在长崎爆炸。面对连续两个城市的毁灭,裕仁天皇抵住了来自军方的强大压力,从保全人民和民族出发,于1945年8月15日宣布无条件投降。 
199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