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麟

Ling Zhao

有片源
2024年
导赏:电影《第二十条》是张艺谋导演接续《狙击手》《满江红》春节档电影之后的又一部春节档影片,影片采用现实主义风格描写身边人身边事,通过一个普通挂职检察官的视角展现平民的困境与遭遇,表现他们在法律面前的无措和恶势力权威之下的绝望,通过巧妙串联三个案件,分别是儿子见义勇为抵制校园霸凌而遭受反殴事件,因被冤枉而讨求公道的公交车司机事件,被欺侮的残障人士事件,将议题指向《刑法》中的“正当防卫”条款,将人物的现实艰难呈现于银幕之上,力求与观众达到共鸣、共情,引发大众对法与情与理的思考。《第二十条》除具备现实色彩之外,还融入了许多喜剧色彩,马丽喜剧演员身份的加入相当于给电影定锚,让影片在合家欢的档期中脱颖而出。影片的喜剧质感摒弃了夸张式的喜剧表演,追求的是一种滚动式的喜剧,表现的是生活中自然而然、不加修饰的流动的幽默,其中最为幽默的喜剧效果是语言的机智所带来的,东北方言的妙语连珠在让人感到亲切的同时又具备一定的杀伤力,马丽与雷佳音两人的口角之争是影片生活幽默的亮点,愤怒的情绪之中夹杂着好玩有趣,这不仅是身为东北演员的两人所带来的语言特色,也是张艺谋导演所追求的“生活流”喜剧特色。作为一部重大检察题材影片,法律制度和法律条款的普及是影片的重中之重,片名《第二十条》直接地向观众科普了“第二十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的正当防卫条款,并通过三个真实立体的案件呈现让观众明晰正当防卫的定性与判决,让观众明确何为“正当防卫”。同时,公平与正义的表达,法理与情理的较量也是影片表达的重点,张艺谋导演赋予人物人道主义关怀,以此为基冲破法律功不可破的森严城墙,在理性思考的同时注入感性色彩,突出“法律为人民”的责任感,在情与法的两难之境中选择正确的道路。从该影片中也可以窥见张艺谋导演执导的《秋菊打官司》一篇,影片表达的主旨同样是公平正义,只不过叙事主体从状告村主任的农村妇女秋菊变成了执法的检察官,时过境迁,千家万户的共同祈求与美好愿景依旧没有变。(编辑:张苏慧)
2020年
导赏:2020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之年,《我和我的家乡》为时代献礼,通过延续姊妹篇《我和我的祖国》的集锦创作方式,将视野由城市投向乡村、由宏观转向个人,努力讲好城乡脱贫奔小康的故事,唤醒每个游子心中对家乡的思念与牵挂。《我和我的家乡》的成功,标志着我国新主流电影创作模式的成熟,创作者们在主流思想、艺术追求与商业价值间找到了一条既能加深家国一体价值观认同、又能带来欢乐陶冶情操的理想路径。影片在叙事技巧上“以小博大”,“相比《我和我的祖国》以时间为轴讲述了新中国历史上的七个重大事件,《我和我的家乡》则以空间为序展现了东西南北中五个不同地点的家乡变迁。如果说,前者是小人物在‘小时刻’与大时代的‘迎头相撞’,那么后者就是小人物在‘小地方’和大时代的‘旧梦重圆’。”出租车司机、农民工、乡村教师、带货主播,他们是城市与乡村中最常见的个体,是被新闻流量和热门数据掩盖的普通人。但正是在这些人身上,蕴藏着最接地气的烟火气和最朴素的善良、正义。他们在城市思念着家乡的圆月,在农村修路、支教、抗沙,深入参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舍弃个人得失换来家乡巨变。医疗改革、科技创新、尊师重教、回乡创业、驻村扶贫,五大故事基本都采用先抑后扬再升华的叙事逻辑,深入脱贫举措的具体成果,串联起脱贫攻坚的重要话题,彼此之间相对独立却又统一于“家国一体”的共同主题。形式上,《我和我的家乡》“采用风格各异的电影技巧和笑中带泪的喜剧表达方式,由一种纯正、欢快、轻盈的叙事基调进行串联”,使影片观感轻盈,以人的信念、人与人之间的真诚感动观众。《最后一课》前半段铺垫了大量笑点,后半段则以怀旧的姿态制造时空的交叠,当年姜小峰在画纸上未竟的愿望,终于在他与范老师重逢的时刻实现。这是将人性力量与电影本质魅力精彩结合的瞬间。除此之外,影片也积极探索视频媒介形式与电影的结合,拓宽电影影像的空间。片中顺应当下网络趋势,融入了大量竖屏短视频,并将其以互联网审美语感呈现,每个个体都会被看见,他们在时代中的参与、奉献也都会被记录、呈现。(编辑:海边淡鼠)
2014年
2010年
2009年
导赏:《三枪拍案惊奇》是一部风格鲜明、极具张艺谋特色的电影。改编自科恩兄弟的《血迷宫》,这部影片展现了浓烈的中国地方文化与民俗特色,通过大胆的视觉效果与独特的叙事方式将悬疑与喜剧巧妙融合。影片引人注目的特点之一是对东北二人转的创新性运用。这不仅仅是简单的喜剧表演,而是一种颠覆传统悲剧叙事的形式。张艺谋用二人转这种平民化的艺术形式,将故事中压抑、贪婪、背叛等沉重主题以轻松幽默的方式展现出来,突破性的叙事手法,让电影在轻松中蕴含深意,令人耳目一新。色彩作为张艺谋电影的重要符号,在《三枪拍案惊奇》中更是体现得淋漓尽致。电影中运用了大量高纯度的颜色搭配,特别是极具视觉冲击力的红色与绿色。色彩运用承载了人物内心世界的复杂情感。老板娘的翠绿色衣着象征着她对新生活的向往,而李四的粉红色外袍则恰到好处地反映了他性格中的软弱与无能。作为张艺谋电影生涯的又一次大胆尝试,《三枪拍案惊奇》不仅是对他自身导演风格的进一步探索,更是中国电影在类型片创作中的重要实验。影片融合了传统民俗、现代审美与商业娱乐,使其成为了一部兼具艺术性与商业价值的作品。观众不仅能感受到其中的戏剧性与悬疑,还能从中体会张艺谋对中国民间文化的深刻理解与表达。(编辑:颜诗雨)
2004年
导赏:《电影往事》是一部献给回忆、献给电影的电影。玲玲、毛小兵、母亲、潘叔叔几人的生命被电影紧紧联系在一起,电影描绘着人们的生活,也深刻地影响人们的生活。他们因电影而聚集,也因电影而各奔东西。影片的主题内涵极为丰富。通过阅读玲玲的手记,观众得以走进她的年少回忆,跟随她的视角重走她的童年。再访童年的过程也是治愈人生的过程,通过见证母亲对玲玲的爱与严厉、潘叔叔对玲玲的关怀、玲玲与小兵相处的温暖时光,导演带领观众一步步发现、重拾那些在生活中失落已久的、被遗忘的珍贵情感——父母之爱、手足之情、伙伴之乐。同时,本片也尽情抒发了对电影艺术的热爱。片中每个人物都是电影的追逐者,当投影灯光亮起,人们的脸上显现出肃穆、期盼的神情。母亲钟爱老电影,梦想是成为电影明星;毛小兵成年后将所有工资都用来看电影;玲玲在喧闹的城市里为自己搭建欣赏胶片的小世界……随着《马路天使》、《闪闪的红星》、《小兵张嘎》等经典老片的接续放映,人们的生活也同步发生着改变。影片捕捉到了那些电影与生活交汇重合时迸发的惊喜,这也是电影之所以迷人的原因之一。在这个意义上,本片是献给电影黄金时代的礼物。在制造时空对比上,影片也颇具匠心,采用冷暖两种色调制造过去与当下的分野。美好的童年时光是金灿灿的暖色调,这个西北宁夏边陲的煤矿小镇,辽远、安静、祥和,有无尽的空间留待奔跑与探索。而属于现在时的城市空间却以蓝色为主,冰冷疏离。高楼横亘在人与人之间,使人们无法望见彼此。直到片尾毛小兵与玲玲相认、父母为玲玲又放了一场露天电影,现实世界才终于被暖色照亮。人总是迷失在城市里,因或大或小的误会而彼此疏远,直到电影再次将我们相连。(编辑:铠兰)
2002年
导赏:《和你在一起》由陈凯歌导演,刘佩琦、王志文、陈红等主演,讲述了一个小提琴天才少年在养父、老师等人的影响下追求音乐梦想的动人故事,在第22届金鸡奖上获得最佳导演、最佳男配角等多项荣誉。影片以浓郁的人文关怀召唤着观众对于精神世界的重塑,在表现“望子成龙”这一社会普遍心理的剧情中,弘扬了超越血缘、功利和乃至个体生命的至真至善。“成功”与“爱”,是《和你在一起》水乳交融的两个关键主旨。主人公刘小春对母亲本能的爱,是他刻苦练习她所遗留小提琴的强大动力;当他凭天才的资质在音乐领域一路进阶,无法由衷体会参赛曲目《柴可夫斯基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中的感恩之情使他陷入瓶颈;当他终于懂得养父为让自己成才含辛茹苦的付出后,茅塞顿开的小春反而放弃参赛,因为他明白“爱”才是最大的“成功”。影片还塑造了江老师、余教授、莉莉等社会转型期大众群像:才华横溢的音乐家因不懂变通而落魄不堪,伪善冷漠的钻营者反倒登堂入室,贪图物质的关系最终不欢而散……在温情之余,流露出对现实社会问题尖锐而深入的思考。复合型的主题同影像、音乐的风格化处理相辅相成,形成了《和你在一起》世俗性与文人性、商业性与艺术性、综合化与个性化兼具的特色。音乐是本片中重要的叙事与表意元素,气势恢弘的小提琴乐章与快节奏的蒙太奇相叠加,富有形象感的音乐与富有韵律美的画面相交融,共同阐释出故事的情深意切。而悠扬清脆的笛声又与江南水乡的淡雅风光相配,让观众在都市中激烈竞争情节主线之余体会恬静的生活本色。(编辑:曾奕琦)
2001年
导赏:学者戴锦华曾评价过黄建新:“如果说第五代创作的基本文化特征,是历史写作,或者说是重写历史,那么黄建新作为一个个例,则是一个踏实的时代之子。”自上世纪80年代中叶起,无论是《黑炮事件》的荒诞讽刺,还是《错位》的异化寓言,再到《轮回》的精神分析,以及《背靠背,脸对脸》的都市人情、《红灯停,绿灯行》的社会反思、《说出你的秘密》的心理剖析,直至《谁说我不在乎》的家庭情感纷争,黄建新通过荒诞幽默的作品,探索着民族文化心理对人的禁锢所造成的异化,运用象征化的叙事情节揭露人生命运的荒诞性,小人物的喜怒哀乐被用调侃的调子娓娓道来,兼具着趣味性与生活质感。影片由女儿小文的视点牵引而展开,因此,为了体现出儿童鬼马精灵的特征,黄建新以孩子视角和想象的多变性处理影像造型语言风格,进行镜头的运动和结构的布排。他在影片中起用了动画,用以贴近孩子天马行空的想象,比如女儿怀疑家里有小偷,全副武装的特警队招手即来,而现实不过是两个骑单车的民警,接着镜头就随孩子的想象转入了手枪子弹炸毁坦克的动画时空,饶有趣味。此外,在色彩的运用上,设置了橙黄色的家庭内景主调和亮黄色的房子等元素,这些温暖的色彩共同构建出一个洋溢着纯真乐趣、色彩斑斓的儿童世界,进一步加深了影片的童趣氛围。中年危机是影片的一个核心主题。谢雨婷与顾明作为中年夫妻,面临着事业、家庭、子女教育等多方面的压力。他们的婚姻在经历了岁月的洗礼后,逐渐失去了最初的激情与浪漫,取而代之的是日复一日的琐碎与平淡。这种变化不仅让夫妻之间产生了隔阂,也让他们的内心充满了困惑与无奈。在寻找结婚证的过程中,谢雨婷与宋小玲不得不面对这些现实问题,重新审视自己的婚姻与人生。除了中年危机,还揭示了社会变迁对家庭关系的影响。随着时代的进步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价值观与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影片中的女儿小文作为新时代的年轻人,对父母的婚姻起初持有开放与包容的态度,支持他们离婚寻找各自的幸福。然而,当真正面临父母离婚的可能性时,她内心的恐惧与无助却暴露无遗,最终试图用离家出走刺激父母,挽回家庭。到了影片最后,一家三口貌似重回生活正轨,画外音也响起了小文的声音:“日子好像回到了从前。真的又回到了从前吗?我不知道。”留给这个家庭的,仍是无尽的未知。(编辑:王梓苡)
2000年
导赏:《一声叹息》讲述一个满含激情与叹息的情感故事。影片脱胎于王朔此前的剧本《过着狼狈不堪的日子》,也是导演冯小刚首次涉及现实题材的电影创作。虽然没有大起大落的故事情节,但因细腻、真实得表现了中年男子对爱情的渴望和对婚姻的无奈,引起了许多观众的共鸣,成为中国影史中“婚外情”题材的经典之作。中年作家梁亚洲(张国立饰演)在家庭幸福、事业有成立时,遭遇年轻美貌的“第三者”,喜新不厌旧的德性,让他进退两难。对于他自己来说,任何一种选择都没有幸福可言,他就在丈夫、父亲、情人三种不同的人生角色中煎熬着,由此他的全部决心、计划、和勇气都化为乌有。用冯小刚自己的话说,梁亚洲的悲剧正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程度、在不同的家庭里上演,造成的伤害也不仅仅是少数几个人的,它的确已成为当今社会关注的焦点。冯小刚不想用单纯的伦理道德标准来批驳感情的丰富性,更多地展现了中年人在面对家庭责任与个人欲望之间的挣扎。而对于“第三者”李晓丹(刘蓓饰演),电影也没有把像以往婚外恋题材作品那样描绘成一个“狐狸精”似的反面人物,相反,她对于爱情的渴望、执着、两难深深地打动了观众。影片通过梁亚洲最终回归家庭的段落,表达了对传统家庭伦理的坚守和尊重。而最后一个镜头梁亚洲接到未知来电后茫然地回望,是梁亚洲情感与道德纠葛的象征,也是对未来不确定性的预示,巧妙地构建了一个开放式结局。全片一方面展现了婚外情给个人和家庭带来的巨大伤害和长期阴影;另一方面,也揭示了人性中对于爱情和自由的渴望与追求。这种对伦理与情感的双重关注,使得影片在观察锐度和思想深度上达到了一个国产电影新的高度。(编辑:明慧)
1996年
导赏:《一棵树》是西安电影制片厂出品的第五代导演后期作品,由奚美娟主演,讲述了以全国劳动模范牛玉琴为原型的主人公一家坚持植树造林、防风治沙的故事。电影以平实流畅的镜头语言、富有象征意义的画面构图展示了西北沙漠苍凉雄浑的自然景观,渺小的人与无垠的沙漠形成二元对立。随着故事展开,表现狂风肆掠的沙漠、干枯的树苗、在沙漠中爬行的甲虫、沙漠边缘的土屋的空镜头进而凸显了西北沙漠生态环境的脆弱性。《一棵树》多次重复出现朱珠一家人在沙漠中跋涉、种树、护树的影像画面,片中人与生态的关系既含有“人定胜天”的进取精神,也表现出对自然的敬畏、怜惜之情。片中王旺为了妻子再也不被沙子迷眼而植树的初衷尽管朴实无华,却铮铮有声,彰显着中国西部农民对新生活、爱情和生命的强烈渴望和憧憬,洋溢着他们向贫瘠、恶劣的自然环境斗争、挑战的达观态度和博大胸怀。当丈夫王旺撒手人寰,朱珠并没有被这种厄运所击倒,反而挺起了胸膛,毅然承担了整个家庭的全部重负,并接力率领全家人在沙漠边缘种下了一棵又一棵树。编导对朱珠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使得《一棵树》较之以往的西部电影有了全新的内涵:以往西部电影有聚焦于西部落后、愚昧的风俗以供观众猎奇评说的创作倾向,而《一棵树》继承了传统西部电影审美情趣中的积极部分,同时又以新观念、新视野、亮色度来呈现中国当代农民的原生态。朱珠没有如前代西部人物那样,或去殉道,或去独行,她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改造自然、与自然达成协调模式的同时,也创造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成为一个真正积极的胜利者。(编辑:曾奕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