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燕

Yan Pang

有片源
2004年
导赏:《可可西里》作为一部触动人心的影片,以其细腻而真实的描绘手法,深入展示了在西藏无人区的可可西里地带,保护藏羚羊的艰巨任务。这部影片通过扣人心弦的故事叙述、对自然动物保护的高尚价值追求、对生死观念的深刻探讨,以及独特的视觉与听觉表达,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既壮丽又残酷的生存画面。故事聚焦于可可西里无人区,描述了巡山队员为守护藏羚羊而与盗猎者进行殊死搏斗的历程。影片以真实背景为依托,透过巡山队员的奋斗,揭露了盗猎的残酷与生态环境的脆弱。影片不仅展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冲突,还深入探讨了人性中善与恶的界限。通过巡山队员的奉献与努力,我们看到了人类对于生态平衡和自然生命的坚定守护。影片传递出强烈的环保理念,呼吁人们珍视自然、珍爱生命,共同保护我们共有的家园。影片中的生死观念被赋予了深刻而复杂的内涵。影片以天葬仪式作为开篇与结尾,无论是象征生命的轮回还是死亡的永恒,都凸显了《可可西里》对人类死亡主题的深刻关注。巡山队员在恶劣环境与盗猎威胁下,每日在生死边缘挣扎,他们的每一个选择都充满了悲壮与无奈。导演对于死亡的表现尤为平实与自然,比如日泰的牺牲,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宏大的场景,他只是静静地倒在了盗猎者的枪口下,如同一只受伤的藏羚羊。这种对死亡的简单处理,恰恰凸显了可可西里生命的脆弱与生死的无常。在视听呈现上,影片的光影效果独特且充满冲击力。摄影指导曹郁选择1:2.35的宽画幅进行拍摄,结合移动车和三脚架的运用,将可可西里的广袤与荒凉在无限的水平线中展现得淋漓尽致,为我们呈现了一幅既壮丽又残酷的生存画卷。观众在感受生命的脆弱与珍贵的同时,也不禁思考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以及生命的真正意义。导演在接受采访时提到,这部影片是在探讨理想主义者的历程。他强调,创作这部电影的目的不仅仅是引发观众的泪水,更是为了激发观众的深度思考。在可可西里的极端环境中,善与恶、生与死都在瞬间转换,盗猎者为了生存而捕杀藏羚羊,巡山队员为了救治队友也不得不卖掉羚羊皮。导演希望观众在观影后能够留下思考,而非仅仅被泪水所感动。《可可西里》是一部具有深刻内涵和强烈感染力的影片,它用真实的故事、崇高的精神、深邃的生死观念以及独特的视听语言,为观众献上了一曲生命禁区的颂歌。(编辑:王斯笳)
导赏:《周渔的火车》是一部独特的关于一个女人与两个男人的爱情片。可以说,与突破了以往中国爱情片的模式与尺度。巩俐的表演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在情感、情欲的表达上既有视觉冲击力,又自然流畅与剧情丝丝入扣,并给人以体验、想象的空间。激情戏在整部影片中,既是不可或缺的内容,又绝对不过分。《周渔的火车》中的三角恋爱有两种刺激版本,以男子为主的故事是男主角在妻子与情人之间周旋,以女性为主的故事是面对两个不差上下的追求者,待嫁丽人慎之又慎,若即若离,或擒或纵。作为以周渔为代表的个人,既因为有经验性的存在而需要满足自身感性物质欲求得到满足后的身心愉悦,又因为有超验性的存在而需要追求人在绝待意义上的自由。显然,只有实现了幸福价值和崇高价值,才是全面发展、自给自足的人。以一体双元哲学来观照《周渔的火车》,周渔可以看作现实世界的普通个人,正是普罗大众的典型形象,同时具有经验性需求和超验性需求,往往在二者不可兼得中困惑、徘徊、彷徨。在此,陈清和张强确是体现周渔的双重需求,陈清为周渔的向上的精神性需求具象化,而张强则为周渔的向下的物质性需求的具体化。在这一层面来说,陈清和张强都不是一个具体的人,只是周渔的二元需求的意象化。周渔所追求的爱情或者说人生正是她自身所期待的双重意象的完美结合,也就是其自身的双重需求的高度统一。然而,这二者的结合在世俗世界是有限的、不完美的,所以周渔只能在二者之间做着没有结果的选择。从艺术的角度来客观地看,毫不夸大地说,《周渔的火车》是这么多年国产爱情片里最大的突破,比以往所有的国产影片都有大胆的尝试,并艺术地再现了当今社会人们的情感。(编辑:大陆)
2001年
1992年
缉毒少女
缉毒少女

演员/

导演:石冼/
类型:剧情/
1988年
风流小站
风流小站

演员/

导演:陈鲁/
主演:尹国华/庞燕/
播放正片
198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