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彪

Jason Pai Piao

有片源
2016年
导赏:《那年夏天你去了哪里》以非线性叙事打破常规,通过倒叙对过往的事件进行回溯,同时利用插叙补充阿樱被绑架后所遭受的折磨,使故事情节完整而巧妙。同时,刻意设计的音响效果与镜头语言营造了恐怖而惊悚的影片氛围,时时萦绕的女声吟唱使全片笼罩在诡异而悲伤的情感基调之下;电流的滋啦声、苍蝇的嗡嗡声、时钟的滴答声等近乎噪音的使用既增添了焦躁不安的气氛,亦模拟了阿樱创伤之后惶恐焦虑的主观心理感受;交叉剪辑、镜头的快速推进等手法的使用让观众在观影过程中时刻保持紧张,苍蝇和郁金香的符号隐喻贯穿全片,片尾构想的美好结局与现实的惨烈与残酷形成鲜明对比,某种程度上亦达成了亲情的和解。《那年夏天你去了哪里》设置了矛盾突出的人物关系,错综复杂的情感纠纷形成了强烈的戏剧张力,一步一步将影片推至高潮,以一起绑架案深刻地揭示了亲情之间的偏爱与疏离、两代人之间的对立与仇恨、隐秘与潜藏的欲望和野心。影片中的两个家庭衣食无忧,表面幸福,却都潜藏着罪恶,不同的人物角色分别代表了不忠、贪婪、嫉妒、仇恨、伪善等“人性之恶”。母亲的偏袒导致了姐妹之间的嫉妒,亲情产生了裂痕,兄弟之间的利益纠纷则加速了亲情的分崩离析,教唆犯罪、背信弃义——父子亦反目成仇,每个人都有自己暗藏的秘密和难以弥补的创伤,在利益选择面前只能自保,不惜牺牲亲近的人,结局却都被最信任的人反杀和伤害,付出惨痛的代价。天真的少女遭遇了身体的永久损伤,再次回家却变成了索命的魔鬼,对罪恶做出惩罚与审判;遭遇亲情背叛的少年被仇恨席卷了头脑,成为下场悲惨的复仇机器。家庭在影片中不再是温暖的港湾,而是密布阴谋的巢穴,“家不能毁”的执念与守护却最后只剩一人的悲剧令人唏嘘之下,《那年夏天你去了哪里》再次对亲情修复之难和赎罪之难做出了反思:犯下的错再难挽回,遗失的亲情与爱再难以修补。(编辑:刘若能)
2009年
2007年
2006年
2005年
导赏:在世界电影的类型发展中,武侠片以其独特的魅力成为华语电影中最为特殊的一类。徐克,这位被誉为“影坛怪才”的导演,以其非凡的想象力和创新精神,将武侠电影推向了一个又一个新的高度。从处女作《蝶变》开始,徐克便开始接触武侠题材,并将其定义为“未来派武侠片”。2005年,徐克携《七剑》再度打造了一个“新武侠世界”,这部改编自梁羽生武侠小说《七剑下天山》的电影,不仅是徐克个人艺术探索的里程碑,更是武侠电影现代演绎与文化传承的典范之作。《七剑》的故事背景设定在天山山脉,那粗犷浩瀚的自然风光成为了影片中的重要角色,为观众呈现了一种原始与野性的质感。徐克在影片中巧妙地融入了诡异、荒诞、黑色暴力的武打设计,使得每一场打斗都充满了张力和力度,黑色阴沉的基调与武侠世界的浪漫主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展现了一个充满险恶与荒谬的江湖世界。徐克认为:“侠”是一种完美精神呈现出来的追求理想的行为,是将精神变为生活浪漫的方式。当人不介怀日常生活的细节,永远相信世界有一种正义的精神在维持公平,相信永远是正胜于邪的规律,并且用自己的力量全情投入去执行,这就是“侠”。影片的叙事核心紧紧围绕着“侠”,这一武侠电影的基本价值。在《七剑》中,侠客们的行为获得了民族集体政治伦理意识的合法性,他们毫无所图,只为拯救苍生,正义感是他们行侠仗义的驱动力。影片中的七把宝剑,不仅是武器,更是侠客精神的象征,每把剑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品质和象征意义,体现了“剑如其人”的侠义精神。徐克在《七剑》中的艺术探索,体现了他对武侠电影的深刻理解和创新尝试。他大胆地采用了写实手法,通过颠簸与晃动的镜头运用,纪录片式的拍摄手法,以及色彩的调配,为观众呈现了一个更为真实的武侠世界。这种写实的感官刺激,不仅满足了观众对武侠电影的期待,也使得影片在视觉呈现上达到了新的高度。尽管影片在探索武侠电影新的可能性的同时,也面临着主题模糊和情感渲染不足的问题。但这些问题并不影响《七剑》作为一部武侠电影的艺术质量,它在整体上达到了同一时期其他武侠片所没有达到的水平。在这部影片中,我们看到了武侠电影在现代语境下的重新演绎,也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韵味。(编辑:赵敏)
2004年
霹雳大将军
霹雳大将军

演员/

导演:林义雄/
类型:古装/剧情/
199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