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小微

Liu Xiaowei

有片源
2014年
2013年
落经山
落经山

制片人/演员/

导演:冯小宁/
主演:李正/刘小微/曾昂/
播放正片
2010年
2008年
导赏:本片灵感源自2006年8月在我国浙江温州肆虐的超级台风“桑美”,它标志着我国首部灾难大片的诞生。灾难片,作为电影艺术中的一个独特类型,总能触动观众内心深处的情感,引发强烈的共鸣。近年来,好莱坞的灾难片制作技术不断突破,为观众带来了一幕幕震撼人心的视觉奇观。与此同时,中国电影界也涌现出了众多具有高超特效的灾难片,《超强台风》便是其中的佼佼者。首先,从制作风格上看,《超强台风》在特效和视觉效果上取得了显著的突破,与好莱坞灾难片相媲美,展现了中国电影在灾难片领域的卓越成就。其次,在情节构建上,好莱坞灾难片倾向于紧凑的故事结构和紧张刺激的节奏,以灾难的突然降临和人类的生死抉择为故事背景,用跌宕起伏的情节牵动观众的心弦。而《超强台风》则更加注重人物的情感描绘和人性的展现,通过真实而动人的故事,展现了人们在灾难面前的团结与勇敢。它聚焦于角色的情感变化和内心挣扎,用温情的笔触触动观众的心灵。最后,《超强台风》并未像某些好莱坞灾难片那样过分强调灾难的恐怖与破坏,而是从温情的角度出发,深刻反思了灾难背后所反映出的社会问题,展现了对人性的深切关怀。这部作品不仅丰富了中国灾难片的类型,也对中国式灾难电影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编辑:张昕一)
2007年
剧情:上世纪五十年代,冰雪茫茫的青藏高原上,一队意气风发的年轻人凭着一股狂热的激情将木桩钉入冰雪,开始了把铁路修上世界屋脊的梦想。但梦刚刚开始便夭折在恶劣的自然条件面前,一位年轻的勘测队员永远留在了雪山之中……    二十年后,他的遗子于明远肩负着父亲的夙愿,随着铁路大军再次向青藏铁路发起冲击。他们用鲜血和生命将铁路铺到了昆仑山下,但面对巨大的自然困难,却不得不再次停了下来。昆仑山无情地吞没了于明远的战友,也埋葬了他的初恋……    时光又飞逝了二十四年,正值壮年的于明远任工程建设指挥官,他聚集了一流的人才,一流的技术,又一次向那既熟悉又陌生的昆仑山迈进,开始了青藏铁路的最后决战。    姑娘初冉冉来到了工地。这位姑娘不但是工程建设队长桑吉的女友,而且也是高原病专家。然而更令于明远惊讶的是她与当年牺牲的初恋战友长的一模一样……    初冉冉的到来,加强了医疗的保障,高压氧舱等先进设备和科技手段极大的保证了工程的进度,人们的干劲更加的充足,但是意外却发生了:于明远昏倒在了工地上,初冉冉身负重伤,甚至有人献出了生命。    就在大桥的主体结构已近完成之时,于明远突然发现大桥盖梁上有一道细缝,他忍痛下令炸毁盖梁,众人在泪水中重新开始。正当新的大桥盖梁接近完成之时,于明远的家中传来老母病危的消息。然而此时的大雪忽至,新的大桥盖梁如果不保温就会报废,本在回家路上的于明远半路折回,于明远、队长桑吉、工程师黄老师、甚至初冉冉都扑在盖梁上,用身体紧紧压住棉被,来对盖梁进行保温。风雪过后,盖梁保住了,然而于明远却未能见母亲最后一面,但他似乎感觉到母亲与父亲的灵魂重逢在了这块高原上,和那些已逝的战友一起守望着青藏线。    新大桥终于完成,闪亮的铁轨伸向昆仑山的纵深。初冉冉和桑吉要在隧道开通那一天喜结连理,用隧道做“洞房”。婚礼前夕,于明远向初冉冉道出了一个埋藏在他心底长达二十五年的秘密……    工房内,初冉冉身着婚纱,在音乐的旋律中旋转。然而此时于明远正在隧道内检查,一颗小石子掉在他的安全帽上,他警觉地抬起头……二十五年前的那一幕再次上演,地震发生了,山上的碎石瀑布般从洞口上滚下,初冉冉不顾一切的向隧道口冲去,却被人死死的抱住,人们惊恐地看着被飞尘封蔽的洞口…… 
2005年
导赏:《举起手来!》是由中国导演冯小宁执导的一部战争喜剧电影,该片以其独特的视角和表现手法,在中国电影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部电影不仅仅是一部简单的娱乐作品,它在喜剧的外衣下,实际上提供了一个重新审视历史的窗口,让我们在笑声中思考历史的复杂性和多面性。《举起手来!》以抗日战争为背景,这一历史事件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大创伤。然而,冯小宁并没有选择传统抗战电影的悲壮路线,而是采用了喜剧的形式来呈现这段历史。这种创新的尝试,在当时的中国电影界是颇具争议的。一方面,它挑战了观众对于抗战题材的固有期待,另一方面,它也试图以一种更加轻松的方式,引导观众去回顾和思考历史。影片采用了回忆和倒叙的方式,通过一个儿童的视角来讲述故事,这种叙事策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故事的戏剧性和趣味性。同时,这种叙事手法也使得电影在处理严肃历史话题时,能够保持一定的距离感,从而在不触碰观众情感底线的前提下,进行历史与现实的对话。在角色塑造上,《举起手来!》同样展现了其独到之处。电影中的角色形象鲜明,既有充满智慧和勇气的中国村民,也有形象夸张的日本士兵。这种角色设定在喜剧电影中并不罕见,但在抗战题材的电影中却显得尤为突出。它在一定程度上解构了传统抗战电影中的英雄叙事,通过夸张和讽刺的手法,展现了战争背后的人性光辉与荒诞。电影中的喜剧元素是其最吸引人的地方。《举起手来!》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喜剧桥段,如村民与日本士兵之间的斗智斗勇,以及各种出人意料的情节反转,为观众提供了丰富的笑料。这些喜剧元素不仅仅是为了娱乐,它们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抗战题材的沉重感,使得观众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对历史进行思考。然而,《举起手来!》的这种处理方式也引发了一些争议。有观点认为,将抗战历史喜剧化,可能会淡化历史的严肃性和悲剧性,甚至可能误导观众对历史的认识。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看到,电影在喜剧的外表下,并没有放弃对历史的深刻挖掘。它通过喜剧的形式,探讨了战争与和平、人性与道德等深层次的主题,这种处理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抗战电影的表现空间。《举起手来!》是一部具有深刻内涵和独特艺术风格的电影。它在喜剧的外衣下,对抗战历史进行了重新的审视和解读,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多角度、多层次理解历史的平台。这部电影不仅仅是一部娱乐作品,它更是一面镜子,映照出历史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引导我们在笑声中思考历史的重量。(编辑:赵敏)
2004年
导赏:影片《信天游》是一部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影片,与以往主旋律电影不同,它将镜头对准了中国9亿农民,首次尝试了“报告电影”的拍法。他采用《焦点访谈》式“全主观”的拍摄,讲述了发生在底层老百姓身上触目惊心的一幕幕。正如导演冯小宁表示:“我用真人真事真报道的方式,把镜头对准了最朴实的农民,对准了一个农民官。”正如此,这部片子要达到的效果不是“喜盈门”,不是让农民们看到自己周围发生了什么事,而是让全社会关注农民。主人公杨书记的原型就是山西夏县原纪检委书记梁雨润,影片讲述的就是梁雨润在夏县工作期间所留下的一个个感人故事,一个个不畏艰难、不怕丢官、不怕牺牲来切实守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故事。著名喜剧小品演员郭达将这位“戴着官帽的农民”、把老百姓当父母去孝敬的“儿女官”诠释得淋漓尽致、真实感人。电影以一位党的纪检干部的几个真实故事,对此做出了最真切的回答: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就是他们用生命去捍卫的东西,这些东西包括生命、尊严、土地和财产。坚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首要地位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也是所有党政干部必须坚持的工作原则。唯有如此,党的事业才能永葆青春,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2002年
导赏:《嘎达梅林》是冯小宁导演拍摄于2002年的作品,作为“生命与环境三部曲”系列之二,本片取材于蒙古传奇英雄嘎达梅林的真实事迹,通过写意的镜头与悠长的音乐再现了草原民族的幸福生活与豪情壮志。影片讲述了蒙古族英雄嘎达梅林为守护百姓与草原,率领当地人民反抗外来侵略、为自己的家园而战的故事,从叙事、人物形象与整体风格上皆显示出一种雄健遒劲、气势磅礴的崇高之美。深爱这片土地的人民联合一体,在嘎达梅林的统领下与封建势力和日本帝国主义刀兵相见。在刑场,牡丹哭喊着“我的男人不可以跪着死”,嘎达梅林身中数枪却依然顽强站立,一个极具坚强意志的崇高形象屹立于银幕之上。为了塑造、贯彻崇高感,用低沉、醇厚的男低音演唱的蒙古民歌《嘎达梅林》在片中反复出现,将嘎达梅林人生的关键节点交织相连,帮助他完成自童年而始、以回忆童年而终的生命轮回。在人与人交手的过程中,自然始终在场,无际的草原、低矮的蓝天、深邃的湖泊,嘎达梅林伴着妻女走向昏黄落日的金色余晖尽头,影片的悲壮美达到顶峰。这片美得动人心魄的土地,是他们一切行动的源头。与过往影片惯用的视角不同,《嘎达梅林》没有以在场人物“我”对自身经历的讲述来展开故事,而是挑战用全知全觉的上帝视角再现一段无需自证的血性往事,将人物与场景并置,使历史自在地发展、言说自身。对嘎达梅林生命的再述,不仅强调了草原生态环境对所有人的重要性,更“对民族团结起作用,对蒙古族的民族尊严起作用,也对中华民族在世界上的地位起作用”。(编辑:海边淡鼠)
200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