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llie Nugiel

2007年
剧情:    人之将死,过去的一切会像放电影一样在眼前闪过,而最终被定格的,往往都是这一生中最大的遗憾……安·劳德预感到自己大限的日子不远了,她那两个已经长大成人的女儿围绕床侧,希望可以陪伴母亲走完这生命中的最后一程。看着两个命运各不相同的女儿--康丝坦茨,一个容易满足的妻子和母亲;妮娜,一个总是处在动荡之中的单亲妈妈,安却被过去的记忆所俘虏,向她们道出了一个自己隐藏已久的秘密,秘密的中心,就是一个名叫哈里斯的男人。   但是,这个“哈里斯”到底是谁?康丝坦茨和妮娜陷入了深深的困惑之中,一个从未被提及过的名字,对于母亲来说意味着什么?对于作为女儿的自己的出生以及未来的命运,又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一个宁静的下午,在护士的照料下,安带着两个女儿跟随记忆回到了差不多50年前的一个夏日周末,她的名字还叫安·格兰特的时候……   那个时候,安是一个来自于纽约的年轻女孩,正在参加她在大学中最好的朋友莱拉·威顿鲍恩的婚礼--以伴娘的身份。莱拉这位准新娘可能有点神经过敏加战战兢兢,也可能是她太过信任好友安了,遇到了问题,她首先想到的竟然是安而非“过来人”的母亲。当然,这也要归咎于两人是无话不谈的好姐妹,而安和莱拉的哥哥巴迪的关系,似乎要更加地亲密……   婚礼现场总能成为最浪漫的邂逅场地,安遇到了同样来参加婚礼的哈里斯·阿尔丁之后,不可预期的情感如潮水般汹涌而至。哈里斯是威顿鲍恩一家的至交,而安对哈里斯的爱慕,不仅仅成了她生命中的一个转折点,还永远地改变了她的女儿们的生命和命运。
1997年
1985年
剧情: 《推销员之死》的主角威利·罗曼是一位逐渐在现实生活中失去事业能力的推销员。威利的做事态度强调热心诚恳以及交朋友的能力,他也一度闻名于整个新英格兰,经常长时间开车四处兜售,他的两个儿子毕甫(Biff)与哈比(Happy)让他在邻里间引以为傲,他的妻子琳达(Linda)则每天愉快的微笑。很不幸的,随着时间过去,现在他的生活逐渐失去了控制。    威利已经辛苦工作了半生,而且应该要退休了,享受物质富裕的生活,并且在电话中不断失去与过去的顾客之间的交易—特别是在一连串人格解体(depersonalization)与情境重现(flashback)等精神症状后,他也失去了可以长途驾驶的能力。的确,威利曾经的努力似乎最后都失败了:他被一个年纪可以当他儿子、而且是他当年钦点的后生晚辈炒了鱿鱼,而被迫要向之前的竞争同侪查理(Charley)贷款过活;他所有的老朋友与之前的顾客统统都不记得他了。而他34岁大的儿子,毕甫,并没有跟上父亲所走过的道路,而小儿子哈比总是成天无耻撒谎,假装是一个完美的罗曼家子嗣。相反的,查理(威利曾经对他的儿子们说,这家伙并不讨人喜欢)却成为了一位成功的生意人,而查理的儿子伯纳德(Bernard),小时候是一位不耀眼的书虫,长大后却成为出色的律师。而因为威利在一次商务旅行中出轨,还让毕甫失去了对他做为父亲的信心。最后,威利还不断被对他死去的兄长班(Ben)的回忆所纠缠,班曾经在早年前往阿拉斯加时说过:“…只要我能够走到外头,我就能变得有钱!”(And when I walked out, I was rich!)这句话不断在他心头萦绕,所以即使毕甫与哈比在家中束手无策,但是威利还是打算要找个方法,解决目前的困境。 这部剧作的结构使用了意识流的手法:威利不断在他的客厅、下舞台、前舞台以及在虚幻的过去中,还有在想像中与班的对话中移动。米勒透过这些不同的状态,更细腻、完整展现了威利的梦境以及在人生中的现实,以及让角色出现在温暖以及恶劣的灯光下,比较出角色的各种面向,最后铺陈出整个完整的故事,不让观众对任何角色做出某一种固定的评价。    最后问题的底层慢慢浮现了。威利相信、强调要成为受人喜欢的人,最后必能够为他带来完美的成功,而不是什么困难的梦想,他一直保持着这样的想法,而且决不放弃。他的两个儿子不但受人喜欢,而且还相当英俊,而且就威利的角度来看,这样的人格特质应该是人人都需要的。他以这样的态度教导他的儿子,结果让他的两个儿子以为机运会自动降临到他们身上。当然,现实生活并不是这么的仁慈,两个儿子最后都没有办法争取机会,从事让人尊敬的工作。威利发现了他自己与他儿子的失败,于是更加紧了脚步,将希望放在他儿子的身上:他或许无法成功,但是儿子们或许可以;他的悲剧性缺点(tragic flaw)就是在他从不怀疑这样的梦想是否有可能实现,哈比同样对此毫不怀疑,他继承了父亲的态度,并且在第一幕的最后,游说毕甫,要他要去贷款后可以快速致富。但是当毕甫尝试去贷款的时候,他发现父亲的缺点,他们在剧中互相叫骂:毕甫不断指择父亲的精神疾病,威利则说毕甫只是在浪费生命、虚掷光阴并且伤了他的心。姑且不论这一场言词战争对于他们的未来有何帮助,最后当毕甫打算放弃时,他含着眼泪说:“请你把那虚假的梦拿去烧掉,免得出事好吗?”(Will you take that phony dream and burn it before something happens?)威利深受感动:因为毕甫仍然还是关心着他。    班突然出现在威利面前,和威利讨论如果毕甫离家的话,到底能够走得多远,班说,毕甫可以先得到两万美元—那正是威利人寿保险上的数字。两人说着说着进入狂喜,突然,邻居都在一场爆炸声中惊醒,而这爆炸声正来自威利的车上:威利这位推销员,以一种最庄严而且最荒谬的方式,用他的人生“换来”、而非是在他的人生中赚取得到家庭经济的独立。此刻,观众以及少数参与威利·罗曼丧礼的宾客,此时便不断打量着他的墓丘,思索着他是一位怎样的人,以及他的梦想,究竟值不值得。
1984年